分享

[中师生-专栏] 记我曾经的中师恩师李振才先生 / 文:李海英

 醉卧蘭亭tumvn7 2020-11-07

记我曾经的中师恩师 

 文:李海英 

多年来一直都想提笔写一篇关于师范班主任李振才老师的文字,却苦于才疏学浅,文字枯乏而搁笔。直至今日被邀请进入《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才斗胆提笔。希望拙笔能勾起你中师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起青春岁月留下的那一抹痕迹。 

内蒙赤峰师范分校(平庄煤校)八四届师生合影留念。

这位老者名叫李振才,我的师范班主任,教语基。

都说岁月不饶人,一点也不假。经过几十年的打磨,如今的他已是年老力衰,皱纹纵横,步履蹒跚,言语迟缓,两眼呆滞无光。

就是这位耄耋之年者,想当年那可是天不怕地不怕、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独断专行……实在找不出一个更合适的词来囊括他,还是觉得人们送他的绰号––“李大楞更适合他。就是这个带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

北京天安门留念

看这张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合影,那可不是布景,是实实在在的天安门广场。对,李老师硬是凭着那股劲,把同学们带到了全国人民都瞩目的天安门广场,这在八十年代算不算得上一次壮举呢?

记得当时为了筹这笔钱,李老师冲破重重阻力领同学们去了离学校几里外的西露天煤矿的矸子线上捡煤。

每天早晨吃过早饭,同学们就出发了。少部分有自行车的就骑自行车,大部分都是步行去。到了煤矿的矸子线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或用铁锹或用双手把混杂在矸子里的煤一块块翻找出来,搬到指定的地点,堆成一个个大煤堆。各个小组还进行比赛,看哪组的煤堆高。

第一天兴高采烈,干劲十足。

第二天干劲仍然十足,情绪却不是那么高涨了。

第三天干劲仍有,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第四天大家都筋疲力尽了。

好像第五天的晚上,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女同学都累的哭了。一整天都在煤堆里混,先不说累,就那脏样啊,根本就没个孩子模样。我们回来洗漱完,在宿舍里看着磨出泡的双手,按着酸痛的双腿,趴在床上就哭。一个哭都跟着哭,都说明天不去了。可是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照常出发了。

我不记得一共干了多少天,反正是靠我们的双手筹够了去北京的所有费用。

每次看见这张照片或想起这件事情,心里有的不只是欣喜和自豪,还有对李老师深深的崇敬和感激。正因为李老师带领我们的这次北京之行,让我们在师弟师妹面前,在家乡邻里面前有了值得炫耀的资本,当然这也成了同学们的一段不可忘却的经历和永远的回忆。

承德留念

是不是为了弥补没能去北京的同学的遗憾,还是北京之行后,所筹的钱还有结余,我不得而知。反正经过李老师不懈的交涉和张罗,凭着他的劲,又一次单枪匹马的领着同学们来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在这里同学们游玩拍照,玩的是不亦乐乎!承德之行又一次让别人对我们的李老师刮目相看,又一次让师弟师妹们羡慕不已,又一次让我们升腾起那种无以言表的自豪。也又一次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喀喇沁旗马鞍山

这是第三次出游,李老师带我们去了喀喇沁旗的马鞍山。让同学们在这里体会和领略到了什么叫一览众山小。

我们这个班一共四十人,是平庄矿务局招的第一届中师生。23人来自矿城镇户口,17人来自农村。这个班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朴实、听话。同学之间相处的也都特别融洽和谐。这也是老师带我们去哪都比较放心的原因。

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特别偏爱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每到周末,他经常来学校看看我们这几个因家远回不去的同学。跟我们去食堂看看伙食,有时候也把我们带到家里去吃饭。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冬天吃饺子,那天特别冷,李老师来学校接我们。我们六七个人刚进屋,李老师连外衣都没顾上脱,就捋胳膊挽起袖子,顺手拿个盆放炕上,抄起面口袋就往里倒。师娘看见了说:“行了行了,我来吧,用你还不够添乱的

李老师又赶紧去捞酸菜,叮叮当当的剁起来,六七个同学加上老师家四口,十多口人的饺子就吃上了。就是这次来吃饺子,老师看见那几个男同学没有大衣冻得够呛,就多次找工会找劳服申请来了好几套军大衣发给了他们。

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粗中有细还热心肠的人。有个男同学气管不太好,李老师知道了,联系了局医院办了住院,又找学校报销了全部费用。还有个女同学篮球比赛时摔倒导致膝盖半月板损伤,又是李老师联系医院住院拍片检查,所有费用也都找学校报销了。还有个女同经常头疼,去医院拍片,说得去北京复查。这个女同学没了父亲,家里三个孩子靠母亲一个人供上学。这可急坏了李老师,找学校拿不出那么多钱,李老师就亲自去这个同学家里找当地的工会交涉,又动员全班同学赞助。经过李老师不懈努力,终于进京了。检查结果很乐观,李老师搓着双手不停地说挺好,太好了

李老师是毛泽东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一颗红心向着党。他喜欢毛主席诗词,喜欢革命歌曲,更喜欢临摹毛主席的书法。他甚至把他的酷爱强加在我们身上,经常教我们唱黄河大合唱。他没学过音乐,五音也不全,但就是敢唱。自习课或者是他的语基课,想起来就领我们唱,经常找不着调,还会差了声。我们都替他不好意思了,可是人家无所谓。一遍一遍用手比划着找调,他认为调对了,就大喊一声,我们就跟着唱一句。这个过程往往是他在前面声嘶力竭,我们在下面笑的前仰后合的。

有时他也会生气,生气了就叫同学们起立,让我们站着唱。有时我们声音不够洪亮时也会让我们站着唱。因为唱歌经常拖堂,那些下课的隔壁进修班的老师和前栋教室的师弟师妹们偶尔也会趴窗户往里望,然后笑着离开,弄得我们也怪不好意思的。

李老师还把他对书法和诗歌的酷爱也强加在我们身上。他教我们练字写书法,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写得一手好字,出板报,钢板刻试卷、刻歌词……样样精通,让我非常羡慕。

李老师还让我们写诗,毕业之前让我们每个同学都上交一首自己写的诗,说是要出一本《八四届诗歌集》。我也不知道憋了多少天才交上那首诗。对于我来说真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了。

我以为李老师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我们毕业之后,他还真的联系出版社把我们写得诗打印成册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竟然背着书风尘仆仆的来到我们学校把诗集交到我的手里。前段时间去看他,他对这件事还记忆犹新,反反复复念叨说那天中午是我带他去我婆婆家吃的饭。

遗憾的是,我没找到那本诗集,也不记得当时写得是啥了。问了几个同学,他们也都没有找到。

李老师模仿的是毛主席的书法,颇有几分相似。他有时不用毛笔,直接用手掌蘸着墨汁就飞舞起来……

李老师有一堂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记得当时他讲到含情脉脉这个词,本来同学们早已明白了什么意思,可他却还在讲解着、比划着,并用眼神示范着。因为他是斗鸡眼,别说手势,就是那个眼神就把同学们笑的都趴在了桌子上。

李老师还是个瞎操心的人。经常做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是师范最后一年,他给同学们重新排座位。一男一女坐同桌,他认为哪两个人合适就安排坐一起,任何人不得违抗。如果哪天课前发现有人偷换了座位,非得换回来才开始上课。虽然中间也调换过几桌,可是最后同学们还是辜负了老师,毕业了,那么多的俊男靓女也没成一对儿。

师范的三年光景,跟着这样的班主任,虽说有好多无奈,可还是快乐的,也是充满感激的。

李老师六十六那年,同学们相约去给他过生日。见到他是在轮椅上,得了脑血栓,当年的威风早已不复存在。因身体原因,那顿饭没结束就坐不住,被儿子送回去了。

李老师凭着不服输的倔强和楞劲,没过几年他硬是从轮椅上站了起来,一直到今天。

那个时代,人的情怀以及对信仰的执着早已根深蒂固,是我们这代人无法比拟的。去年去看他,他叮嘱和交代给我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去给他交党费。

前些日子又去看他,与去年并无两样。临走的时候坚持送我们到小区外,愿这样的日子尽可能的多一些,再多一些……

多年来一直都想提笔写一篇关于师范班主任李振才老师的文字,却苦于才疏学浅,文字枯乏而搁笔。直至今日被邀请进入《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才斗胆提笔。希望拙笔能勾起你中师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起青春岁月留下的那一抹痕迹。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作者简介】

李海英 : 蒙古族  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赤峰师范分校–平庄煤校普师专业 ,   2001年获内师大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   现就职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风水沟镇中心校。业余爱好:喜欢文字和运动。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金陵译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蓝天儿童文学》原创征稿启事

《教师文坛》征稿启事

 【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文学园地】 回家的路上 / 文: 馨怡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童年记忆-专栏】苏联白鸡蛋和小人儿书/ 文: 醉卧蘭亭

 【童年记忆-专栏】自豪的初中生 (我的初一乙班 1) / 文:施扬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坛》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3.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欢迎关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的朋友们赐稿;

4. 《译海精品》专栏;

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5.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