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洋 ||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一一读刘震云《塔铺》的几点思考

 醉卧蘭亭tumvn7 2020-11-07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一一读刘震云《塔铺》的几点思考

作者  刘洋

刘震云的《塔铺》发表在三十多年前。当时作为学生的我读过,对小说所写的内容觉得有点沉重。又因为境况相似,也对这些为高考奋斗的学生多了种惺惺相惜之感。今天,重读《塔铺》,掩卷之余,作为教师的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这篇小说,到底,什么才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故事发生在极具乡土特色的黄河故道,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求取功名之时所经历的亲情、友情、爱情,反映了极具豫北特色的民风民情。

一批参加高考复习班复读的社会青年,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求学路上充满艰辛。当时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习资料缺乏,农民生活贫困。但在这几个主人公对待学习生活的反应,不能不令人对教育作一番思考。

如果说师资力量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我不会否认。名校,名师,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共同追求,众多的杰出人才,大多有名校经历,有名师教诲。师圣孔子,名下七十二贤人。

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的鬼谷子,他的弟子也很出类拔萃,不论是身为齐国军师的孙膑、魏国名将的庞涓,还是秦国丞相张仪、“六国之长”苏秦,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厚的一笔。

“苏门四学士”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苏轼的培养、奖掖和荐拔。但是,良好的教育环境,优秀的师资水平未必就一定培养出优秀之人。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七徒弟都废物。孔子是大圣人,但“朽木不可雕”就是说他弟子宰予。

耶稣是圣人,其弟子犹大追求金钱背叛道义,为人唾弃。苏格拉底弟子那么多,高徒你说得出几个?可见,成才与否,名校名师并非绝对条件。北大清华是人才的摇篮,不可置否,同样,普通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教不出一个人才。童话大王郑渊洁,仅就读五七干校临时学校的初中,并且由于上课玩拉炮连在校学习的机会都再次失去了。

《塔铺》的复习班,只写了一个叫马中的语文老师。马老师在小说中唯一的亮相,是在大家报到的第一天第一节课上。他讲解《黔之驴》,只说了二三句,就因"磨桌"上课睡觉,在挖苦讽刺之后,夹着书本扬长而去,留下一教室乱哄哄的学生。

其老师说话极其尖酸刻薄,根本没有体现出作为一个老师甚至是成年人应有的包容与谦和。这是当时现状,也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是,众多照本宣科甚至敷衍课堂的老师,并没有影响大学的招生,相反,正是这些年代迈进大学门槛的大学生,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历史的重任,起到了巨大作用。

由此而言,人的差别,家庭作为人生第一"学校",家庭教育是不是就起决定性的作用了呢?最近网红的诗词神童王恒屹,四岁的年纪,能站在央视"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出口成诗,对答如流,有当过教师的姥姥的启蒙开智。前几年"哈佛女孩"刘亦婷母亲的教育"宝典",也鼓舞了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度涌现出许多的"虎爸""狼妈"。"家庭教育"让和我一样的众多家长愧得恨不能撞墙。

哪一种方式有绝对成功?有哪一个方法屡试不爽?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我们对教育的成功,认知大多只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判定的标准就是名种考试的成绩。更具体点,我们把教育的成功,定格在了考取985、211这些名牌,甚至去外国留学。

这样的"教育",已经完全偏离了教育的轨道。一个人的学习是终生的,一个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那么,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认定,就不能只看人生最初的十几二十年,更不能只把它和学习成绩挂钩。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叫李爱莲的姑娘,父亲是酒鬼,喝的自己胃出血,还家暴,把怀孕的妻子踢得翻滚。可怜的母亲既要承受欺凌,还要经营一家的柴米油盐。同学们帮助老师收割了学校的小麦,学校犒劳学生,改善伙食,每人一份能见肉的萝卜汤。

同学们过年一样吃得不亦乐乎,只有李爱莲没钱去打,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教室。被"我"看到,就把我的一份送给她。谁晓她竟然舍不得吃,连夜跑到几公里路之外的家,端给正在生病的父亲。

这样的家庭,父亲肯定没有对孩子太多在乎,更不要说去教育了。就算母亲能够在乎,又有多少精力去关心爱护她呢?为了给父亲治病,在高考的前几天,这个"满坑蛤蟆叫,只有一个好学生"的李爱莲,放弃了高考,用出嫁的方式,把自己换了五百元彩礼,来挽救父亲的生命。

从一个弱小的女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岂止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我不赞同用放弃一生的幸福去承担这份重任,然孤弱的李爱莲,又能如何?李爱莲像一朵长在山间的野花,无人浇灌,缺少呵护。这样的李爱莲所具有的家庭教育,你认为是有还是无?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界定。

她的孝心,她的责任心,正是现在得到全家倾心呵护培育的孩子所没有的。这不是个例,也非强辩,打开电脑手机,上网一搜,反目成仇的至亲血脉,触目惊心。更不要说含辛茹苦把孩子培养有成远在他乡或寄居海外而不归的父母们,为盼儿女一句电话问候都不得的那种心痛。

如果说家庭教育不重要,肯定会有一万条理由打脸。一个原生家庭无不对孩子打上它特有的印记,可哪一个又是完美无缺的呢?李爱莲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家庭刻意的教育,她也许有对许多的不足,但她的学习上勤奋,生活中努力,对父母关心,对同学和善,这样的李爱莲,懂事的让人心疼。作为家境较为优渥的干部子弟"耗子",就相形见绌了。

难道真应了老话"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古人说:贫穷出孝子,国难出良臣。这不是在赞美贫困,这是"烈火见真金"的考验。我不希望孝顺的孩子必须承受贫困的折磨,更不希望让良臣显身而国之有难。只愿我们注重平日教育,让孝子良臣在富足和和平中绽放品德魅力。

怀揣"治腐反贪"之志的王全,在高考临近之际,终因家里麦子熟了,没人收割就会烂在地里,为了一家老小日前的生计,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只得弃学,连夜赶回家收麦。这个未来的"良臣",就夭折在贫穷的摇篮里了。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今天强大的中国实行义务教育,广大的适龄儿童都迈进了学校的大门,普通老百姓也不会因上学没钱而愁怅了。虽然激烈的竞争让贫困之子有更多的不具备,虽然在"起跑线"上略输一筹,但政府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与扶持,义务阶段免学杂费,乡村学校免费早餐。

因此,那些"背着父亲"的儿子还能圆大学之梦,弱小身躯支撑破碎家庭的孩子依然没有停止上学的脚步,如饥似渴的"大眼睛"苏明娟们仍然有上学的快乐……每天放学还要打草挣学费的李爱莲,让该接受教育的儿子辍学的王全,他们的悲剧不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了。

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可是我们的孩子,生活中追求享受,非名牌不穿,非美食不吃。精神上迷茫困顿,学习缺少动力,工作没有热情。这又是谁之过?

从学生的现状来看,是理想与信念的缺失。一个人生活没有理想,犹如无头苍蝇,只有嗡嗡碰壁。小说中几位算得上有姓名的主要人物,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庭贫困,兄弟姐妹几个。唯有不同的是家庭环境的差别。

"我"的状况相对好一点,因为"我"从部队复员,一百五十元的复员费足够完成一年的学业,不用父母担忧。家里还有两个"散发着儿马气息"的成年弟弟,加上父母还能下地劳动,所以,身体独立,经济独立,家人支持,"我"去补习班读书,没有后顾之忧。用"我"自己的话说:"假如我象王全那样有了老婆,我不来复习,假如我象“耗子”那样正和一个姑娘谈恋爱,也不来复习,正是一无所有,才来复习。"为改变目前的一无所有,才使"我"成功的考上了大学。

三十多岁的"当年脑筋最笨、功课最差的,现在也不知犯了哪根神经,也来跟着复习"的老同学王全,是带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复习来的。王全说: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两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放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可是就这么一个有如此崇高使命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复习,让七八岁的大儿子辍学,伟大的理想最终却败给了残酷的现实。

和他们相比,如今的学生,没有经济缺乏的困挠,没有家庭繁重的负担,所缺乏的,是学习的动力,奋斗的理想。即使心怀"梦想",也是眼前的苟且。正如《塔铺》中的"耗子"和"磨桌"。小白脸"耗子"是不以考大学为目标的干部子弟(父亲在公社当民政),整天手捧一本卷毛脏书《恋爱大全》。

他说:他是喜爱文学,不喜欢数理化,本不愿来复习,是父亲逼来的;不过来也好,他追的一个小姑娘悦悦也来复习,他也跟着来了;这大半年时间,学考上考不上另说,恋爱可一定要谈成!最终,恋爱失败,学无所成。小兄弟"磨桌"只是为了能躲避劳动的辛苦。这样的"理想",聊胜于无。

何况,而今的家长,大多早为儿女安排好了将来,坐享其成的子女们,对自己未来,都一片模糊,满目盲然。所以说,成功的教育,是理想信念的教育。让一个人先有近期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地努力中去实现,并感受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个快乐聚集,能够品尝目标带来的幸福感,那么,大的目标也就会不断生成。在新的时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就迫在眉睫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获得一个个切近目标的过程,是生活的历炼的过程。有了生活的历炼,一个人才会有正常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才有形成良好的品质的基础。

这一群学生,经受了生活的艰难("磨桌"饿的每晚偷烧幼蝉吃),体味了农民(也有干农活)的辛苦,他们的理想虽说不上伟大崇高,但脱离苦难的坚强意志,足以让他们拼尽全力。在点燃自己生命之光的同时,产生出照亮周围乃至世界的光明。纵观古今历史,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充分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的是中日小学生的一场对抗比赛。中国小学生因辛苦而抱怨,表现的无助,懦弱。而日本学生则更显顽强,独立,自信。我们的青少年太缺乏磨炼了,加强挫折和磨难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能有希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能为国家民族的兴旺发展增砖添瓦的人才。当北大清华大批的"人才"涌出国门,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最新的教育方针,也就是十七大提出来的。据说美国科学家有16%为华人,当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议者和接班人",抛开祖国的怀抱而一去不返,不知道你是何种感受?不是我狭隘,这样的教育已然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初衷。也该是教育决策者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学校环境,家庭影响,经济原因,个人品质,理想树立,道德培养……所有的因素都很重要,而又不能说哪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我们把过分地希望寄托于名师名校,却轻视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学习的能力;家长太在意对孩子物质的满足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的养成和品质的形成;学校注重于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却远离了教育的初衷;社会掌握了功利的评判尺码,却否定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现实标准。

最近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就是对偏离轨道的教育的纠正,也是我党教育方针的执行与落实。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教育的作用,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之后,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发出了呐喊:"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李兰娟院士也疾声呼告:"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少年的强在于教育,教育的事业任重道远。《塔铺》不是一篇教育论文,但《塔铺》所反映的教育内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来源:以上图文,贵在分享,仅代表作者自己观点,本平台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