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种出了超级梨王

 花果飘香 2020-11-07

2011年9月6日,浙江温岭选送的日本”香“梨在第九届全国梨王擂台赛上一举夺魁,获得”中国梨王奖“。


这是清扬自己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五年前,那年九月六日,在北京大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梨王擂台赛上,清扬团队培育的“香”梨以2.136千克的单果重量一举夺魁,并诞生了中国梨王的新记录。

八月二十四日,刚淋过一场大雨的果实上沾满了水珠,早早撑破的“衣裳”(果袋)露出的半个身子,从白色恢复到淡绿色,现在又呈现出表达成熟的黄绿色。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个大梨,背面的部分还是黄白色,与正面的颜色形成不和谐的色调。果形也与一般大小的梨有明显差异,果实赤道部分明显突出,很是像个胖子,大腹便便的样子。

2011年8月24日,采摘当天超级梨王(右)在树体上的着生情况,同一果台还着生着一个孪生姐妹。从3月15日盛花期算起,这两个大梨总共在树上共同生活了161天。

天平上,超级大梨的读数固定在2136.3,单位为克。同一果台上还着生着一个孪生姐妹,重量为935.1克。一个花芽结两个果实,总重六斤多,“性价比”够高。另一株树上也采下一个大梨,1742克,三斤四,也不赖,在这个园子里算是亚军。

2011年8月24日,工作人员在为超级大梨称重,天平显示是2136.3克。

大果型品种 

已经记不清引进过多少个品种,从最初的早熟品种,优良者如翠冠、翠玉;到中熟品种,优良者如圆黄;一直到配合寄接两熟栽培的晚熟品种。

2011年6月29日,大棚里种植的518(翠玉)、翠冠和初夏绿。翠玉和初夏绿都是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以翠冠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选育的优良早熟梨新品种。

超级大梨的品种是从上海农科院引进的,名叫かおり(香)。

品种蛮老,昭和30年(1955年)的时候,由日本国的茨城县农业试验场以新兴为母本、幸水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日本被称为“梦幻之梨”。尽管果大、质优,但很难种,产量低,在日本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无怪乎从日本回来的专家也有不少不清楚这个品种的。

2011年8月5日,试验人员对寄接的香梨进行取样检测。

引进多年,在上海并没有“过人之处”。第一年来温岭“做客”,便有“惊人之举”。除了大个头,这个品种无论肉质还是口感都是值得称道的,口味甘甜,当天取样的两个果实平均糖度达到15.5%。

那年同时引入的,还有日本、韩国的不少品种,如晚秀、王秋、新高、爱宕、华山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果型”。

2011年8月5日,试验人员正在检测大果型品种的果实性状。

寄接技术 

寄接技术光从工艺上讲,其实是很简单的,我们的老祖宗很久很久以前就掌握了这项技术。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嫁接工艺。差异在于,嫁接如同老婆,结合后一般不能分离,长相厮守,白头偕老;而寄接如同情人,保鲜期只有一年,热恋后就会分开,不能托付终身。

寄接的工艺流程。嫁接方法为传统的切接法,改原来的叶芽为花芽。

寄接的概念原创于台湾,在那里解决了亚热带南缘地区不能生产优质温带梨的问题。引入温岭后,解决了台风过境造成二次花大量开放导致第二年减产的问题,同时,缩短了新品种引种观察时间,改善了地方品种的果实品质。

2009年7月14日,露地寄接的翠冠梨成熟,解决了二次花大量开放导致第二年减产的问题。

2006年7月17日,大棚内寄接的秋荣梨成熟。采用寄接的方法,可以缩短新品种观察时间,比常规方法(高接换种)起码缩短了1~2年,而且不影响生产。

2009年8月29日,大棚内寄接的蒲瓜梨成熟。蒲瓜梨具有果形大、果心小、风味浓郁、耐贮藏等优点,但也存在酸味较重、肉质较粗等品质缺陷,采用寄接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果实品质,使其既保留了原有风味,又增加了肉质细脆的优点。

2009年,我们使寄接技术的应用达到一个高峰,创新了一套寄接两熟型的栽培技术。通过在早熟梨上寄接晚熟品种的花芽,使得一株梨树上可以在一年中采收两次,增产又增效。

2011年6月30日,寄接的蒲瓜梨(左)与翠冠梨在大棚中的果实生长情况,翠冠梨采收后,蒲瓜梨刚好进入果实膨大期。在不影响翠冠梨产量的前提下,每株树寄接10多个花芽,每个花芽留2个果实,平均每个果实可达1.5斤,合计每株树增产30斤以上

寄接的部位一般都在树体内膛徒长枝或强健发育枝上,紧挨骨干枝。对树体来说,这些位置就如同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一般,交通便利,供应充足。这么好的位置,使得大果型的品种更有用武之地。只要它能长,树体都能优先供应营养给它,更何况早熟梨采摘后有近二个月的树体营养可以集中供应这十来个寄接的花芽。

想不大,都难!

2012年4月6日,试验人员在梨树下查看调查数据。针对沿海地区台风多发、常规树形容易落果的问题,综合棚架树形和开心形的优点,新创一种具有良好抗风性能和生产性能的梨树新树形。该树形结构也为寄接技术的实施提供合适的树体条件。

2010年2月24日,梨寄接两熟型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现场。留桩剪是技术关键之一。

大棚技术

整个“十一五”期间都在“折腾”大棚梨技术,从品种到技术,一直到力能所及的生理研究。诞生这个超级大梨的试验园便竖着“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大棚梨示范园”的牌子。大棚梨技术提早了成熟期,避开了东南沿海频发的台风,填补了市场空白,提高了果实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

2011年5月9日,工作人员正在卸除大棚裙膜。"前期促成、后期避雨"的梨大棚栽培技术,可以把江浙一带梨成熟期提早到6月上中旬,比露地栽培提早近1个月,避开了梨果上市集中期和东南沿海台风发生期。

2009年7月2日,大棚中处于成熟期的翠冠梨。因为避雨的环境使果皮的锈斑显著减少,外观品质大幅度提高。虽然糖度略有下降,但肉质变得更加细嫩多汁,综合品质明显提升。

上半年一直避雨避风的大棚生活为梨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早一个月萌芽展叶,却能晚一个月落叶归根,多出两个月的营养积累为果实的膨大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2012年3月26日,大棚里的翠冠梨正处于盛花期。人工授粉和温湿度管理是大棚梨栽培的关键技术。

超级大梨=大果型品种+寄接技术+大棚技术。大果型品种是基础,寄接技术是关键,大棚技术是保障。

按照这个技术方案,两、三斤的大梨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当然,要种出个四、五斤的超级大梨,还是需要有些运气。

2011年8月24日,工作人员在展示刚采收的两个超级大梨。

四斤二的大梨其实不是最大的,早些年在乐清大荆作地方品种调查时,就听过一个老梨园中曾采下十多个超过五斤的“大头梨”。尽管不是亲眼所见,但按照自己对“大头梨”和“蒲瓜梨”的对比认知,其超过五斤并不无可能。只是这个品种很不好吃,没有应用价值,就没有去试验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可分“梨”,大梨在市场上的空间极其有限,估计只有“新兴人类”出于猎奇心理当做观赏品来购买。不过这个问题倒也很容易解决的,不搞或少搞“计划生育”,多留几个果实就可以了。

2011年9月6日,清扬(中)与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张玉星理事长(右)、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付占方处长在擂台赛现场。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是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国庆塘中,除了这个“中国梨王奖”,这块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70余亩的梨园还生产了5项科技成果,2本著作, 60余篇论文,2项专利,获得过1项省部级、2项地市级科学技术奖。

那个时代,我叫王涛。

免费赠书

《大棚梨与寄接梨》是清扬于2013年撰写出版的一本专业书籍,该书系统总结了团队十余年在梨科技创新上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大棚梨和寄接梨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关键栽培技术。全书240页,29.4万字,包括172张照片和165张图表,图文并茂,彩色印刷。

现向《花果飘香》的广大读者限量赠送,需要者在留言中留下您的详细邮寄地址、姓名及手机号码。邮费请赞赏。

 图文/清扬(wlswt20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