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生活设施的几个考量因素

 昵称37581541 2020-11-07


周  乾

(本文节选于《光明日报》2020年10月31日第10版)

故宫(紫禁城)是明清皇帝的居所,内有多种服务于帝后生活的建筑措施或设施。它们设计科学、造型精美、使用方便,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高超技艺,是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

1、倦勤斋的通景画——装饰艺术(图1)。倦勤斋室内的通景画由西墙、北墙、顶棚的通景画共同组成。其中,西墙绘制的是斑竹(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的竹子)搭设的院墙,院墙后还有葱郁的树林和高耸的远山;北墙绘制的是斑竹搭设的透空篱笆墙,墙中开设月亮门,墙后有宫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宫殿前还有有形态优雅的丹顶鹤和翩翩起舞的喜鹊;顶棚绘制的是斑竹架搭设的藤萝,似乎满铺在庭院中,片片绿色的藤罗叶之间,下垂着一串串紫色的藤萝,且当观者站在藤萝架下时,会注意到串串紫藤萝向自己倾斜,呈现出摇摇欲坠的状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以上不同的绘画内容均有着不同的吉祥寓意,如竹子寓意生命常青,喜鹊寓意喜临门,紫藤萝寓意子孙绵绵等。

图1  倦勤斋室内的通景画

倦勤斋的通景画源于西方的全景画。全景画为英国的十八世纪时期出现的一种绘画形式,其主要特点即通过四周的墙面或整个顶棚来展示连续性的场景。当全景画用于顶棚时,又被称为天顶画。全景画的绘制方法为焦点透视法,其画法特点为:画面上的所有平行线按一定规律“消失”在画面上或画面外的某个特殊位置。西方全景画于清中期由传教士引入了中国,与清廷内的贴落画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通景画,并在乾隆时期得到了繁荣,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具有立体性和震撼性。当然,西方的全景画于东方的通景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全景画的绘画主题多与宗教活动有关,而通景画以中国山水、花鸟风景为主题;全景画采用阴影投射及明暗对比方法进行绘画,画面明暗反差比较强烈,而通景画的画面多以明亮色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乾隆帝认为阴暗的光线会污损画面;全景画由画师采用西方颜料直接在墙面或顶棚作画,而通景画则是由画师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首先在绢、纸上画好,然后裱糊到墙面或顶棚上。

2、采光方法。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紫禁城古建筑有多个引入室外光源的采光方法,主要表现为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屋檐反宇做法、建筑材料的反光及透光等。以室内采光为例进行说明。紫禁城古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有助于采光,其方式主要包括透光和反射光。从透光角度讲,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隔扇、槛窗在早期采用高丽纸封护,这种纸经过油浸泡,不仅具有良好防风、防潮功能,且纸张由绵茧或桑皮制作而成,因而透光性很好。清雍正元年,养心殿后寝宫窗户上安装了玻璃,此后紫禁城内的宫殿建筑门窗逐渐安装了玻璃,其有着更好的耐久性和透光性,更有利于室内采光。而从反射光角度而言,浅色的墙体有利于室内反光。室内红色立柱和灰色金砖地面在施工中有涂刷桐油的工序,因而表面均有光泽,可产生良好的反光效果。不仅如此,由于外部光线是由上至下照入室内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会显示出清晰的、良好视觉效果的光影(图2),这种光影提供的光照效果柔美,且提供了充足的光照,以利于皇帝或宫廷其他人员开展各种活动。

图2  太阳光在金砖地面产生的反射

(3)古代冰箱。在炎炎的夏日里,现代人一般用冰箱来获得冰镇的饮品或食物。其实,紫禁城里也有冰箱,只不过与现代冰箱降温机理不同。如图3所示为乾隆款掐丝珐琅冰箱。该冰箱呈上大下小的斗形,上宽约0.7米,下宽约0.6米,高约0.45米。冰箱由木质胎体和镶嵌掐丝珐琅工艺的外包铅皮围合而成,上带盖板。冰箱的侧壁及盖板厚度均约为0.03米。冰块放入冰箱后,可通过融化时产生的冷气散发到室内,以产生室内制冷效果。冰箱中部可放架空隔板,隔板上放新鲜蔬果,隔板下放冰块,这样的话冰块散发的冷气还可给瓜果降温,以获得“冰镇”食品。冰箱顶板开设有两个铜钱形状的孔,用于冷气散发。冰箱底部的一角有个小排水孔,用于冰块融化后产生的水排出。冰箱有两个相对的侧面,各设置双龙戏珠造型提环一对,便于冰箱的搬运。冰箱顶板侧面以鎏金修饰,且一面刻有“大清乾隆御制”字样。冰箱重达102公斤,被放置在高约0.3米的红木箱座上。该掐丝珐琅冰箱不仅外表美观、工艺精巧,而且实用性强,绿色环保,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图3  乾隆御制款掐丝珐琅冰箱

(4)古代地暖。紫禁城的供暖系统位于地面之下,称为“火地”。这种地下供暖系统与现代社会的水地暖、电地暖或暖气片供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的供暖原理为:在槛窗(矮墙上的窗户)外侧有操作口(图4),槛窗的里侧有火炉,二者深度均为地面以下1米左右。宫廷服务人员站在操作口内烧火,火炉产生的热量蔓延至地下预设的四面八方的通道,加热地面砖,再由地面砖把热量散发到室内,使得室内温度升高,达到了供暖的需求。

图4  操作口(木板)与出烟口(虚线框)

火地在地下的热量扩散通道称为“蜈蚣道”。之所以用该名称,是因为整个火地的排烟系统犹如一只多足“蜈蚣”:炉腔产生的热量,沿着由外向内的主烟道传递;主烟道两侧又伸出很多分支,称为“支烟道”,使得热量又沿着支烟道向两侧传递;最终由支烟道端部的通道(与主烟道平行)排出至出烟口。为保证热量充分望室内传递,各个烟道做成坡道形状,其中近槛窗处的坡道地面标高最低,越往里则标高逐渐增高,以符合热量向上传递的原理。当热量经过在地下的全面扩散后,出烟口时经非常少了,整个过程就是对地面的加热过程。当皇帝脚踩着热乎的地砖,感受着室内舒适的温度时,不难想象其惬意之情了。

(5)古代音响。紫禁城里有十余个戏台,而位于宁寿宫花园内的畅音阁(图5)则是紫禁城内最大的戏台,可谓紫禁城里的“国家大剧院”。畅音阁地下室包括空井4个,水井1个,它们可产生共鸣效果。共鸣的物理学原理在于:任何物体都有一个固有的振动频率,当外来振动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同时,可形成强度很大的激励作用,使得物体产生幅度很大的振动。对于畅音阁而言,当台上的演员或乐器发出声音时,若声音的频率与空井振动的频率“合拍”,则声音就会被放大传出去。4个空井有4个固有频率,与演员或乐器产生“合拍”的几率很大,从而产生扩音效果,犹如戏台的“音响”。畅音阁与两侧长廊、阅视楼形成几乎封闭的围合空间,使得戏台上的声音始终在围合区域内传播与反射,而磨砖对缝的墙体和光亮的琉璃瓦又减少了声音的吸收,以上有利于皇帝获得清晰的声音效果。畅音阁的“古代音响”,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体现。

图5  畅音阁大戏台

(6)阿拉伯浴室。在武英殿的西侧,有一座“奇特”的建筑,其由砖砌筑而成,且无论是内饰还是外观,均表现出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圆拱形四面相交的室内墙体,圆拱形的屋顶,上带圆拱形的玻璃罩(图6)。这是紫禁城里极为少见的元代建筑,且表现出阿拉伯建筑风格,其名称为浴德堂。

图6  浴德堂的玻璃屋顶

浴德堂在明清时期的用途有很多说法,其主要用途之一仍为帝王浴室。为满足皇帝的沐浴需求,浴德堂在供水、采光、恒温等方面有着科学的措施。皇帝沐浴需要热水,热水的水源来自浴德堂西墙外的水井。服务人员从水井中取水,并通过穿墙而过的高架石槽,将井水引入浴德堂北部的灶房内。灶房的南墙与浴德堂的北墙为同一堵墙,且在墙高1米处开设洞口,埋设铜管。灶房内有大锅一口,服务人员将引入的井水加热,再用勺子舀出,使之从铜管流入浴德堂内,这样的话,皇帝就获得了沐浴用的热水。采光方面,浴德堂的光线主要通过屋顶的玻璃穿入,建筑内部四面墙体均为白色瓷砖墙,仅在南面设置曲尺形出入口。这种建筑设计形式不仅保护了帝王的隐私,而且对室内采光有利。因为尽管光线仅从顶部射入,但是白色的瓷砖有很强的光反射性能,因而室内采光时非常充分的。恒温方面,浴德堂各面墙壁厚度均达1米,足矣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浴德堂曲尺形的出入口,使得外部的风邪很难直接侵入;顶部的玻璃罩还包括侧面天窗,既满足换气需求,又几乎不影响室内的温度变化。此外,勘察发现,浴室地板下还有铁板,铁板下有火地系统,冬天有专人在室外生火,加热铁板(地板),保持了室内的温暖。

由上可知,从满足帝王日常生活角度来看,紫禁城宫殿建筑的上述各种生活设施集科学性、简洁性、高效性等多种优点于一体,不仅是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体现了是我国古代建筑优秀的建筑科技、文化和艺术。

《紫禁城古建筑的营建思想与文化》在线直播(11

——紫禁城营建中的五行“相生”与“相克”

内容:《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思想与文化》,共24讲

说明:作者曾于2017年在故宫讲坛、国家图书馆等机构进行过本内容讲座。

类型:免费公益讲座 交流

性质:古建筑历史、文化、艺术,旅游

时长:每次直播时间约30分钟,含25分钟讲座和5分钟交流

时间:2020年8月30日起,每周末直播,提前于公众号通知

11讲:紫禁城营建中的五行“相生”与“相克”

直播时间:2020年11月8日(周日)晚8:00

感兴趣者可钉钉搜索群号:30233709

说明:请实名申请入群。本群仅用于古建筑相关主题交流,经许可入群后请勿发与本群主题无关广告,否则会被踢出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