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亭,自然的穴位

 古建秦 2020-11-08

亭子在前世,常常能在古人话语里领略到它的风采: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亭;或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残荷亭;或是张岱寒雪时分,独自前往的湖心亭;又或是沧浪亭、荷风四面亭、月来风到亭……亭,总能窥探到山水美意七八分,溢出人世情怀八九分。

在亭中,四面无墙通天地,近水远山、幽竹花径、枯石活泉,景语高高低低,好像提前有人设置好了视角,只有在此亭才有此景。在亭外,亭似山中、湖中、园中的点睛之笔,没有了亭,自然好像也缺了些人文感,与我们隔了一层。

《园冶》里说造园的最高艺术造诣莫过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那些值得玩味的亭子确乎如此,从不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从不回避人工的精妙。而回望如今的亭子,大都是景区的标点,略过人们匆匆而往的身影。

亭子与我们之间终究是有缺失了。或许,是当下的亭子缺失了天然的属性。又或许,是我们缺失了观照亭子的状态。如若迷惑,不如就去遇见一个亭子吧!

说起亭,我们大概都会想到“且停停”,是在人们自然行旅中的停歇。但更多时候,停歇或许是一种从心底呼之欲出的惊喜微澜。

记得一个朋友说,明明是去爬山,但远远地看到了山顶的亭子,突然山就有了生气,有了人迹,有了文化感。如果没有亭子,那山也就不太好看了。亭子,虽是一个临时性建筑,但它的考究远远超过居住建筑。

一个值得玩味的亭子,既要由内向外的好看,也要由外向内的好看。

从内向外,它是与山、与湖、与园融为一体的山水画;由外向内,它是可以观山水、观鱼鸟、观人情的好视角。所以这古人选建亭的位置,其实就是在找自然的某些穴位。如若在山下,有高远之雄势;如若在山顶,有深远之崇高;如若在湖畔,则有平远之阔;如若在湖中,则会有迷远之思。亭。点中自然的穴位,才会如苏东坡所言,“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亭子的自然穴位还在于四时的感应。 
苏州的拙政园就有赏四季的好亭:在绣倚亭看春景,牡丹花圃,姹紫嫣红看遍;在荷风四面亭看夏景,凉风习习,四面荷花,独坐亭中慰风尘;在待霜亭看秋景,桔子红了看枫红;在雪香云蔚亭看冬景,雪香即是梅香,暗香浮动月黄昏。


很多时候,光看亭名,就能想象一幅画、就能去体会一种感知、情怀、智慧。小小的亭,饱含古人了多少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细微之处又可见对人的关怀。
亭子,确乎像是天地早已埋伏好的线索,只等有情之人、有智之人来开启、路过、停留。


每每读起关于爱情的故事,总发现意外的巧合。
《牡丹亭》里“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恋,发生在春色几许的牡丹亭;《梁祝》里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初见是在一草亭;《长恨歌》里的“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亦是在一个沉香亭。
古人把浪漫深情的故事安排在亭子,大约是觉着亭子形制开放,更为自由坦诚,加之风景独好,情之所至也就自然而然。亭子就好像一个舞台,亭中人上演着悲欢离合,亭外人悄然在看故事。


看故事亦是看风景。有时,亭中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皆成为风景。独行、独卧、独醉,孤寂萦绕心间,诸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三两知己抚素琴、下闲棋、诗心荡然、诸如在兰亭的王羲之,在醉翁亭的欧阳修。
有时,看亭之人也是一道风景。明末大才子张岱乘兴而起,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看到天水云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正当他眼中之景飘荡在我们眼前时,他遥遥一人拏扁舟,在风雪之中看亭,已然是一道风景。
我在亭子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我,这是亭的开放性赋予的诗意。


你打开怎样的窗,就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你看到什么样的亭子,就会看到自己怎样的内心。
中国古典书画里,常常可见亭子。大多画里的亭子都是有人迹的,而元朝大画家倪云林钟爱画空亭。他画的空亭,矮矮小小,褪去任何装饰,唯有真朴亭中虽无人,但却感觉有人来过,空留一片萧散的过客感。云林一生漂泊无寄,去留无系、不有不无的空亭大概是他最好的归宿。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我们的岳飞,一代忠烈,征战多年,忽而见杭州翠微亭,不由得在家国中见山河,在山河中见细微之情。作诗云,“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亭,成了岳飞最为柔软的地方,为了碧翠微微,也要整装出发保河山。
我们的王羲之在亭中见到了大自在。亭子虽小小地藏在天地之中,但却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见到大天地。亭子亦似人一样,虽是沧海一粟,但这一粟却容纳着整个天地。所以王羲之有感“死生亦大矣”,何不痛痛快快活一场,有一份世界便与“我”相遇的豁达。


现在的我们都不大看亭了,也不大在亭中观自然、观自我了。遇到一个空空如也的亭子,不免感慨它被遗忘的宿命。
但事实上,亭子不空,它一直在那里,并向发出我们邀请与召唤。邀请我们重新走进它,来发现我们的自身的状态,以行走、以停歇、以感知......召唤当代设计向自然学习,时时与天地对话,时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才会有更多值得玩味的新亭子。
亭,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要试着拆开它的惊喜,也要学着拆开它的永恒。

源流传统的当代景观建筑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