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中十碗面

 深溪虎堂 2020-11-08

首先郑重声明,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地图炮请绕道而行,有多远走多远。

作为一个博爱的吃货,长长的美食清单里面怎么会少了面食呢?吃了那么多碗面,总有一些让你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一,北京炸酱面

帝都特色。

一碗炸酱面好吃,有两个要素,一是酱要好,二是面码齐。

首先说酱,必须是六别居的干黄酱配着甜面酱,加上七分瘦三分肥的五花肉丁,小火慢慢“炸”出来,完美状态是酱香,肉香,油香混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来是说面码,这才是一碗地道讲究的炸酱面不可或缺的灵魂。

“青豆嘴、香椿芽,焯韭菜,切成段;芹菜末、莴笋片,狗牙蒜,掰两瓣;豆芽菜,去了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切细丝;心里美,切几批,焯豇豆,剁碎丁,小水萝卜带绿缨;辣椒麻油淋一点,芥末泼到辣鼻眼。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做到这个程度就基本差不离了,您随意哈。

大半夜写文就这点不好,口水滴答滴,也没地方解馋去。

二,武汉热干面

碱水面,芝麻酱,炸黄豆或者榨菜丁或者萝卜干,构成了热干面的最基本要素。

鲜香热辣,爽滑筋道,作为武汉人特有“过早”当之无愧的主力军,热干面在湖北饮食届的地位恐怕只有排骨藕汤可以相提并论了,就算是鼎鼎大名的武昌鱼,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无法与之媲美。

对于一个偶尔路过的食客来说,江城武汉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热干面那诱人的香气之外,更多的是每一个繁忙的早上,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九头鸟们一边健步如飞,一边大口吞咽面条的景象,顿时觉得这座繁华忙碌的大都市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不过,武汉的姑娘们美则美矣,实在是太凶了。

三,四川担担面

古人常说,少不入川。摆明了说就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实乃少年英雄不思归处的温柔乡啊。

这里面自然少不了一碗担担面的功劳哦。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成品色泽红亮,冬菜爽脆,麻酱浓香,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条细滑,主要佐料有红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红酱油、蒜末、豌豆尖和葱花等。

吃起来与其说是垫饥,不如说是解馋,与其说是解馋,不如说是过瘾!

担担面相传为1841年一个绰号叫做陈包包的自贡小贩创制,随后传入成都,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

四,延边冷面

提起我大东北的面条,不得不说延边冷面独一份儿啊。

Q弹的荞麦面条,又辣又香的泡菜,再来两片越嚼越香掺着牛筋的腱子肉,配上清甜的生梨片或者苹果片,虽然我一直搞不懂到底应该放哪个是正宗的,还是厨子哪个顺手放哪个?望各路英雄好汉不吝赐教。

最美的要属那碗色泽清亮,香气扑鼻的牛肉高汤了,据说当地朝鲜人传统的做法就是要越冷越好,要不怎么能叫冷面呢?最好还要漂点冰渣子,在面条和配菜中间若隐若现,即使是数九寒天,大雪纷飞也不例外。

坐在烧的暖烘烘的火炕上,一顿烟熏火燎的烤肉吃完之后,必须来这么一碗盆比脸还大的冷面,必须吃完面之后还得把汤喝完,打个饱嗝,那才叫一个舒坦呢。

我说嘛,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冰火两重天,哼!

五,厦门沙茶面

沙茶面,原本是东南亚广泛流行的著名的汤类面食小吃,在中国的沙茶面又分为闽南沙茶,广东潮汕沙茶等分支,其区别的最大妙处就在于沙茶酱的制作,用沙茶酱再制作汤头,而其中以厦门的沙茶面最为出名。

说起沙茶面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吃,不得不谈到著名的侨乡福建。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流行下南洋,自然也就成为华侨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舶来品,沙茶就是一种。沙茶始源于马来西亚,也有来自印尼一说。闽南人饮茶成风,因此讲马来语的sate翻译做闽南语的沙茶(sa-te)。用于制作沙茶酱的主料有虾干,鱼干,葱头,蒜头,老姜等十几种食材构成,经油炸香酥再研磨细,制成沙茶酱待用。至于里面的详细配比和特色香料,就是各家老店的不传之秘了。

沙茶面的做法很简单,碱水油面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随自己的口味加入猪心、猪肝、猪腰、鸭胗、鸭血、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辅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分钟之内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六,苏州三虾面

所谓"三虾",即虾子,虾脑,虾仁。虾仁嫩,虾脑香,虾子鲜,配上细幼面条和特制高汤,颇有孔老夫子“绕梁三日”的余韵。

虾仁,虾脑一年四季皆可得,唯有虾子,却不是时时刻刻都能想有就有的,最好的时光莫过于每年的夏至前后短短的数周时间。一旦错过,望眼欲穿的老饕只能眼巴巴的再等一年了。

所以,这碗三虾面除了味道鲜美异常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错过就再也没有的小遗憾。

人的一生不也是经常会有这样的遗憾?天天在你眼前晃来晃去的,往往不会珍惜,真的失去了,才会追悔莫及。就算再加一个期限,恐怕也不会是一万年。

爱情是这样,三虾面也是这样,吃到就是幸福。

七,新疆拉条子

经常看到国内各种各样的美食排行榜,评选各地面条优短劣长,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为啥总是很少看到新疆拉条子的身影呢?

难道响当当的丝绸之路餐桌扛把子不应该有一席之地嘛

拉条子其实是新疆拌面的俗称。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究其历史应该是随着南来北往的沙漠商队,结合了内陆面食和新疆配菜的一种特色美食。

拉条子的面条特别有韧劲,大概和西域出产的优质小麦脱不了干系。比面条更有特色的是配菜,简直可以用五花八门,争奇斗艳来形容了,其配菜几乎涵盖了所有市场能见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苔……并佐以牛,羊肉配炒。更有厨师推陈出新,又推出了阿魏菇、大盘鸡、豆腐等拌面系列,丰俭由人。

对于我这样一个爱新疆爱到骨头里的忠实粉丝来说,午餐标配就是一盘过油肉拉条子,五根羊肉串,嗯,可以的话,十根羊肉串吧!

八,西安油泼辣子面

其他的面食,面是面,汤是汤,端上桌的时候俨然已经是成品了。

而这一碗油泼辣子面,最好是就坐在厨房灶台旁边吃。看着厨师捞出煮好的面条,码好绿豆芽,青菜段,把自家秘制的辣子堆上,同时把烧热后稍微凉一凉的菜籽油,

一定要是菜籽油!其他任何一种油都没有那股子热辣辣,香喷喷的味道!

一定要凉一凉,不然辣子就被滚油烫成黑渣渣了!

同时把烧热后稍微凉一凉的菜籽油刷的一下倒进面里面,油要足够多没过辣子才算好,趁热浇上一股子醋,配上两头蒜,那才叫一个美的很呢!

最妙的就是热油浇上去“哧啦啦”那一刻,随着升腾的青烟和弥散的香气,隐隐约约充满了人们对于美好食物近似原始图腾般的崇拜,民以食为天,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至于自家秘制的辣子怎么做?嘿嘿,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九,兰州牛肉面

一定要记住哦,是兰州牛肉面,不是兰州牛肉拉面,这里面决定了你在兰州本地是不是能够得到当地人同等待遇的关键小窍门之一。

用来总结牛肉面的文字已经太多,“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就连关于面条的宽度,都有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诸般讲究,而我独爱韭叶子。

可惜的是,在兰州城以外吃到的所谓兰州牛肉面,百分之九十都是青海人开的,然后不知道为什么里面居然会混入咖喱牛肉汤这种不伦不类的东西#努力控制住自己骂人的冲动#

最后补充说一点,凡是拿蓬灰来说事儿的不明真相吃瓜群众,推荐大家多看看果壳网。

信科学,得永生。

十,广式竹升面

和前面九碗面都冠以地名不同,这里取而代之的是广式风格。无他,虽然都是广式竹升面,但是香港人和广州人一定会表示自己才是正宗代表,就算是大广州城下,顺德,佛山,西关,增城,也都略有不同,争端一起,便无休无止了,故统一以广式竹升面一言以蔽之。

为什么叫竹升面?因为是用大竹竿压出来的啊;为什么竹升面那么弹牙?全蛋和面还是全鸭蛋,如此不惜血本怎能不弹力十足;竹升面汤为什么如此鲜美?大地鱼,母鸡,猪骨,昆布吊出来的鲜汤怎么会不鲜美呢;

特别是里面再加上几只鲜虾大馄饨,更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美味。至于有人一定要就纠结是面在馄饨上面,还是馄饨在面上面,我觉得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啥没有山西的面食啊?山西不是号称面食之乡嘛

原因很简单,天下第一为什么要和天下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计较呢?

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山西面食就是天下第一啊,此处不接受任何讨论。

抛开显而易见的个人感情因素,我还可以罗列出一千零一条理由来彰显山西面食碾压一切的优越性,就是这么霸气有木有?不过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来说说为什么在山西以外的地方吃到的面食,所谓号称正宗的山西面食,总是感觉差口气呢?

其一,一方水土一碗面,山西面食的成功离不开当地特有水土的滋养,除了蛋白质含量较高于一般品种的优质小麦,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硬质饮用水,以及两者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外,别忘了山西除了用小麦制作的面食之外,还有形形色色杂粮大家庭的精彩表现,无论是豆面,荞面,莜面,还是玉米面,高粱面,到了山西那些巧手婆姨手里总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令人食指大动,口水长流。而这些,到了异地他乡,无疑要比买到一袋白面更加复杂困难的多。

其二,比原料更复杂的,那只有是人了,再好的原料也是要靠人才能做的出来。而此时,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故土难离也好,水土不服也罢,离开山西本地,在外地开枝散叶的那些餐厅,首先短板凸显的无疑是服务缺失,其次是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以及随之带来的竞争力衰减,究其根源可能会有万千说辞,却是难以启齿。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外地很难看到兴旺发达,红红火火,长盛不衰的山西面食店的最根本原因吧?

既已如此,唯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