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仗不是过家家!关于《风暴之门》的战术讨论

 深溪虎堂 2020-11-08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银幕上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陷入了一个奇特的怪圈,要么是充斥着各种怪力乱神的抗日神剧,要么成为流量小生和抠图女王搔首弄姿的道具,除了为网络恶搞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还使得已经在和平年代生活了太久的天朝大众慢慢忘记了战争,这个恐怖的怪物,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时候,不妨让我们看看老毛子的作品《风暴之门Грозовыеворота》。

《风暴之门》是一部拍摄于2006年,但是直到今天看起来依然一点也不落伍的俄罗斯电影。相反,每个看过此片的人都会被片中热血,激情,逼真到让人感到残酷的战争场面所打动。战争并不是痴男怨女“过家家”般的儿戏,而是充满了人世间最黑暗,最勇敢,最残忍,最野性的行为。我们不会一昧的赞美战争的伟大,但是也不会闭着眼睛臆想,那无疑是一种白痴的行为,因为现实生活中战争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俄罗斯电影继承了前苏联作品一脉相承的厚重,质朴,包括在细节方面最大程度的还原真实,使得作品从里到外都散发着浓浓的雄性荷尔蒙气息,扑面而来,纯爷们儿!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风暴之门》的战术细节。

本片根据俄罗斯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改编,取材自俄罗斯平叛车臣的真实战役。2000年,俄罗斯发动的第二次车臣战争进入扫尾阶段,俄军攻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其中,有一股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被俄军包围在阿尔贡峡谷,他们企图劫持平民逃出边境。此时,俄罗斯76空降师属104近卫伞降团第2营临危受命,封锁敌军。

其中,多罗宁(迈克·普莱切科夫 Mikhail Porechenkov 饰)率领的作战小分队,接到的命令是便是在在四面环山的阿尔贡峡谷阻击叛军通过。然而,由泰姆拉率领的车臣叛军竟有千人之众。面对困兽犹斗的叛军疯狂进攻,战斗进行的极其惨烈,素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于世的俄罗斯伞兵最后以全体壮烈牺牲的代价完成了任务。

影片并不是一昧的打打杀杀,而是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俄罗斯军队普通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生活,应当是属于通常定义下的主旋律电影。出于宣传的角度,导演重点刻画了俄罗斯士兵的英勇和牺牲,但是并没有对于战争本身进行更加深入讨论。这部影片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影迷中走红主要是在于它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一个长久以来人们所热衷的话题,那就是“仗是如何打的?“

作为一个浸淫超过三十年的军事迷,个人认为片中关于各种战斗场面的描写还是非常贴切的,尤其是和国内的影视作品比较起来,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佳之作。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嗯,就是这个意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场景一:子弹是可以打完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国产影视剧中,子弹横飞,好像用不完一样。其实一个三十发的标准弹夹,如果连发的话,扣住扳机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片中俄罗斯士兵大部分都是采用三发点射,这样一来命中率有保障,二来比较节省弹药,毕竟没有子弹,再好的枪支也就是一根烧火棍而已;

场景二:散兵线防御和行军路线。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国产影视剧中,敌我双方都是一字排开,互相PK,阵地没有纵深,一旦突破一点,基本就丧失防御功能了,冲锋的时候则是一窝蜂的涌上前,既没有交叉掩护,也不会利用地形,对方一颗手榴弹就可以达到满天血肉横飞的效果。

其实在真实的战斗中,阵地一定是呈锯齿状,这样才能形成交叉火力,消灭射击死角。我们在片中看到俄罗斯军队行军时,打头的是尖兵,然后后面的士兵枪口一左一右,交叉掩护,负责警戒两翼。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行军的安全;

场景三,甫一出场亮相的俄军装甲车看上去威风凛凛,但是一交手却被车臣叛军的RPG干净利落的敲掉了好几辆,似乎是个大Bug?其实并不是,反倒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亮点。因为影片中出现的是空降师标配的BMD伞兵战车,为了减轻自重,便于空投,装甲防护只能说聊胜于无,对付小口径步枪和炮弹碎片还马马虎虎,连12.7毫米的大口径重机枪都无法对付,更不要说步兵地面战斗的大杀器RPG火箭筒了。

常常听到很多师长或者媒体在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革命题材的影片不感兴趣,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反思过我们到底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作品?

很多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看便知是粗制滥造的应景之作,编剧和导演没有任何军事背景,没有COMMON SENSE,更不要说PROFESSIONAL了。所以经常在银幕上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乃至荒诞不经的情节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比如主角总是死来死去死不了,双方可以拿着手枪在超过200米的距离上对射(手枪的杀伤距离一般为50米),枪口的火焰一尺多长(所有的武器枪口都有消焰器,除非配备特种弹药,一般只冒烟不喷火)等等诸如此类的可笑之处不一而足。至于裤裆里藏雷,手撕鬼子,包子炸弹,这个不是脑洞大开,而是无耻之极了。

试问,这样一种作品怎么能起到吸引并且教育年轻人的作用?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从来没有如此丰富多样,更新的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如果只是一昧闭门造车,并且生吃硬塞,最后的结局只能沦为笑话。

《风暴之门》中有一个场景引起了很多军事迷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俄军的炮火一直到最后才提供了支援,平白无辜导致了之前的大量伤亡?我认为原因有三:

俄军的武器装备一向都是火力猛,结实耐用,可靠性高,但是精度较差,以其主要配备的122152毫米加榴炮为例,在使用炮群火力覆盖的时候,很难避免不误伤自己人;

车臣战争期间,俄军暴露出很多问题,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战备不足,通俗点讲就是没有足够的弹药和零配件,听起来似乎很可笑,然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一度成为西方梦魇的超级大国自从1989年巨变之后,一点点被掏空,十几年下来居然成了一个空壳子,这也是为什么车臣战争打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今日的俄军今非昔比。可能是由于部队中充斥着大量缺乏经验的初战新兵的缘故,士兵对防御工事敷衍了事,构建的散兵坑远非战术标准规定的深度,居然还站起来欢快跳舞、照相,结果被远处的车臣叛军狙击手一击毙命,战斗素养之差可见一斑。而与之对战的车臣叛军,却都是由经历过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血腥洗礼的退役老兵和狂热的宗教志愿者组成的雇佣兵,加之对方又是本土作战,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条占据优势,此消彼长之下,俄军伤亡惨重也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如果从影片本身的角度来看,如果都用炮火解决,就没有步兵什么事了,这部片子也就没有看头了。当然这个纯粹属于个人臆测。

我唯一的疑问:为什么俄军没有配备迫击炮?要知道这种曲射武器可是山地作战必不可少的利器,而且俄罗斯步兵连队的标准配置本来就应该包括60或者82毫米迫击炮的。如果有了这个小身材,大威力的家伙,俄军也就不会对于车臣叛军的炮火压制束手无策了。毕竟37毫米高射炮平射对付水平面目标还可以,对于山地目标来说就有点鞭长莫及了。可能编者百密一疏吧?

总而言之,我觉得《风暴之门》是一部难得的战争佳作,虽然摄影技法比较老套,演员表演也不乏生涩之处,全片节奏显得有点拖沓,四个章节合计长达200分钟。但是真实的电影总是可以打动人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