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如果,不过,万一要是有呢?

 深溪虎堂 2020-11-08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尤其是对于那些狂热的历史和军事爱好者来说,有什么比一层一层轻轻地掀起厚重的面纱,慢慢地探求尘封的历史,顺便做一番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适合漫漫长夜的消磨时间呢?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战斗最为血腥,牺牲最为惨烈的浩劫,这场波及全球的灾难不仅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无论是金钱还是生命,同时彻底摧毁了旧世界的政治体系和地理版图。战后新秩序的建立不仅仅是世界大战胜负结局的直接体现,同时必然是各方角力的相互妥协结果。

正如人们常常所说,战争是政治冲突矛盾解决的终极模式。那么这样一场世界大战,从爆发到高潮,再由转折到落幕,自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一九四零年初到一九四一年末,这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可以说是整个大战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转折时刻。当我们作为后来人,回望历史的那一刻,会发现当年那些可能看似偶然的决定,其实都是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伊恩·克肖(Ian Kershaw ) ,这位世界知名的德国史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就以此为题,给世界各国读者写了这么一本很有意思的历史读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短短的几个月里,世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改变了什么,最后又产生了什么。

1940年春,伦敦,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可以说,英国人守住了西线战场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为后来的反攻保留了桥头堡。在一片消极厌战的悲观气氛中,英国人的表态,其意义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是一种态度。宁可死,毋宁降,不仅仅是挡住了不可一世的德国纳粹,同时树立了一个标杆,表明了一种决绝,仅仅就此而言,都是值得我们一直纪念的。

1940年夏秋,柏林,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第三帝国的元首做了这样一个让后世争议颇多的决定,这到底是一个自信心盲目膨胀到极致的昏招呢,还是一个早有预谋,迫不得已的选择?作者通过大量详尽的资料表明,虽然这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也绝非是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

1940年夏秋,东京,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在日本做出将战争扩大化,堵上全部国运的那一刻,就已经只是一个方向性而非决定性的问题了。虽然这里面牵涉到日本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明争暗斗,陆海军的激烈冲突和权柄争夺,东西方大国在整个亚洲东部的重新势力分配,落子无悔,愿赌服输吧。

1940年夏秋,罗马,墨索里尼出手瓜分世界。

---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意大利加入轴心国,对于另外两个小伙伴来说,到底是如虎添翼呢,还是纯粹属于胡捣乱瞎帮忙。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似乎后者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意大利人啊,如果你们一直坚持做你们擅长的披萨,唱你们的歌剧,踢你们的足球,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

1940年夏到1941年春,华盛顿,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丘吉尔在二战初期最重要的两件功劳,第一是坚持抵抗,决不投降,第二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美国拖下水。当《租借法案》通过国会同意的时候,就已经代表美国被拉上了战争的车轮,而这样一个拥有绝对优势的庞然大物的加入,整个战争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941年夏,莫斯科,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在所有本书提及的十个决定中,这是唯一一个完全由于个人的愚蠢,傲慢,无知以及盲目地权力扩大所导致的悲剧,整个苏联为之付出的代价几乎是以整个国家的命运为之牺牲。哪怕他后来对于整个二战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依然不能抹杀这种悲剧的惨烈。

1941年秋,华盛顿,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如果说一战末期美国的参战,彼时尚未做好瓜分世界,上位老大的准备,那么二战的最大赢家莫过于就是美利坚合众国,杀死德国,拖垮苏联,顺便放干净了英国的血。一九四一年罗斯福的这个决定,直到今天依然左右着这个星球的转动。

1941年秋,东京,日本决定开战

---疯狂的日本人做了一个只有他们才会做出的决定,盲目自大也好,极度短视也好,在珍珠港投下第一枚炸弹的那一刻,所有战术层面上的成功都无法挽回战略层面注定的失败,也许这就是东洋岛国难以逃避的宿命吧。

1941年秋,柏林,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开战。

---多米诺骨牌的一块一块地接踵倒下,至此已经是无人可以逆转的趋势。所有人都跳到了牌桌之上,最后一张底牌也已经马上就要掀起。今天我们回想当年的决定,总会对那么一句话有无比深刻的理解,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1941年夏秋,柏林,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这不仅仅是一个二战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决定,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耻辱。种族屠杀,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和借口,都是无法被人原谅和接受的。而且,别忘了战后的很多风风雨雨都和这个决定有着各种各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读到这里,那就让我们脑洞开的更大一些吧。异想天开也好,狗尾续貂也罢,自己同样选取了二战期间的十个片段,有些事出是偶然的个体事件,有些是冥冥中注定有天意的安排,揣摩玩味一番。在几十年后,就着漫漫长夜的一盏孤灯,就当作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小游戏吧。

以下事件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纯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如果日本止步山海关,而不是发动全面侵华。

---这并非不可能,只是当时日本政府中,持有以上意见的一派在内阁斗争中输给了另外一派而已。如果成真,以东北,台湾以及朝鲜的资源为后盾,日本闪转腾挪的空间无疑要大很多,假以时日,恐怕历史真的是要改写了。

如果刺杀希特勒成功了。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由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创造的,就和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如果希特勒真的被史陶芬贝格炸死的话,说不定二战的结尾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了

如果原子弹提前制造出来

---这个世界的改变是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那么这个世界的毁灭是不是也是靠技术来完成的呢?要是第三帝国的科学家们动作再快一点,在美国曼哈顿计划之前把原子弹先造出来,恐怕整个世界也是会为之颤抖吧?

如果没有成功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那恐怕就没有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没有租借法案的实施基础,没有后来的诺曼底登陆,纳粹德国也就不用那么急着去攻打苏联,维希法国估计会被慢慢消化吸收到一干二净,所以最后的结局是不是就没有盟国什么事儿了?

土耳其和西班牙

---第二次大战的战火几乎把整个欧洲都卷入了漩涡之中,不过在这里面,却有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一直置身事外,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土耳其,姑且把它也算作一个欧洲国家吧。佛朗哥应该是和轴心国的关系更加密切,土耳其嘛,有点墙头草的意思,不过,不管它倒向哪一面,应该都会改变天平的砝码。

如果罗斯福可以多活几年

---虽然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是如果假以时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可以多活几年,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会不会更加柔和,更加聪明一些,“冷战”铁幕的到来会不会晚一些,或者干脆不会来?只可惜,上帝不同意这样的假设。

如果南云中将没有下达那个昏招的命令

---中途岛海战中,如果南云中将没有下达那个堪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命令,虽然不见得会扭转整个二战的趋势,但是太平洋战场的进程说不定会有些变化,至于中途岛海战本身,那更是胜负难测了。

如果法国可以坚持抵抗的更久更坚决一些

---熟悉二战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二战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很大程度是建立在闪击西欧的成功之上,其中尤其是以法国的全面溃败令人费解。按理说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强国,如此兵败如山倒实属令人大跌眼镜,要是高卢人可以抵抗的更顽强一些,很多事情肯定就不一样了。

如果战后日本也同德国一样被肢解呢

---要是二战结束以后,原本打算玉碎的日本真的按照《波茨坦公告》宣称的那样被中美英苏肢解,各自划分防区,整编六十七师也没有被无谓的消耗在内战中,至少后来的极右势力不会有那么猖獗吧?靖国神社也好,钓鱼岛也好,恐怕也会更加容易处理一些,说不定整个琉球都可以重新有了新的格局。


所有的偶然都是由必然组成的,读完这本书,对于这句话又多了那么几分理解。

读一本好书,短则需要几个小时,长则需要几天几周几个月乃至几年,这是一种快乐。然后开始思绪漫无边际的扩散,天马行空,更是一种快乐,因为这是贯穿一生的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