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春秋(15)交朋友的典范

 老友mk09qda3vs 2020-11-08

鲍叔牙将管仲带回齐国,推荐给齐桓公小白。

齐桓公问鲍叔牙:“寡人听说您和管仲年轻的时候合伙经商,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这种人太贪婪了吧。”鲍叔回答:“管仲并非贪婪,而是确实家贫”。

桓公又问:“寡人听说管仲三次为官,三次都被罢免,这种人能力不足吧。”鲍叔回答:“不是管仲能力不足,而是他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

桓公又问:“寡人听说管仲曾经三次参军,但三次都当了逃兵,这种人太怯懦吧。”鲍叔回答:“管仲并非怯懦,而是家中有老母要赡养。”

桓公再问:“管仲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召忽能为公子纠自杀,管仲却不能,这种人不忠诚吧。”鲍叔回答:“管仲不为丧失小的名节感到羞耻,而认为不能做出一番事业名扬天下,才是真的羞耻啊。”

管敬仲像 《古圣贤像传略》﹝清﹞顾沅辑.录 孔莲卿.绘

鲍叔又说:“假如国君您只想治理好齐国,那用我们这些人也就够了。但是假如您要称霸天下,则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这才以管仲为国相,鲍叔牙则甘居管仲之下。

为实现齐国称霸的目标,管仲的政策分为国内和国际两项。

国内政策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别的说再多都没用,只有先吃饱肚子才能扛起枪杆子。要先让老百姓富起来,再通过税收让国家富起来。

为实现富民,管仲重新划分齐国行政区域,让“士、农、工、商”各有居所,而后任贤任能,对地方长官实行考核制度,达不到考核标准的用相应措施处理。

这些在《国语.齐语》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齐国地缘示意

齐国滨临渤海,地大物博,凭借“鱼盐之利”、“通货积财”以及管仲改革后的政策,逐步实现了人口增长,人民富裕。

要想维持长久的良性发展,横征暴敛必不可取。因此,富国的目标要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实现。比如“相地而衰(cuī)征,则民不移。”(《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就是要根据土地的好坏,逐级下调赋税,老百姓才不会迁徙逃走。

民富国强奠定发展基础,下一步就是称霸天下。管仲的国际政策也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为唯一合法的天下共主,保护周朝体制系统以内的诸侯国,打击系统以外的夷狄国家。

齐桓公接受管仲的建议,从而使其他诸侯国都称颂齐国的仁德,以齐国为“方伯”。

“方伯”就是指一方诸侯之长。在这里“伯”与“霸”为通假。实际上,“称霸”也就是“称伯”。

在此对外政策的指引下,齐桓公“亲临国”、“足甲兵”,扶持那些较弱小的诸侯国,打击腐败堕落的诸侯国以及中原周边夷狄部落。

比如,齐国向东南讨伐莱、莒、徐、吴、越等31国,以及当时被认为是南蛮的楚国。向北讨伐山戎、令支、孤竹。向西讨伐白狄,打到流沙。

后世孔子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宪问篇》)

“披发左衽”是夷狄和当时中原华夏族的主要区别,中原人都是“束发右衽”。披发和束发就没必要解释了,“右衽”的意思就是衣服前襟向右掩,是中原华夏族的着装特征。夷狄部落则多采用“左衽”。

图中三件衣服都是“右衽”,用红线示意,反过来就是“左衽”

那么孔子的意思就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这些人恐怕要都变成夷狄了。

如齐桓公所愿,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终成霸业。

管仲任政的第41年(公元前645年),病重弥留之际,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接替他为相国,鲍叔牙行不行。

管仲却说:“鲍叔牙为人太刚正,不适合治理国家。”

最初,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认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但临死却不愿鲍叔接替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就像后世的曹操曹老板,各种各样的人不论人品,都能为己所用。

而鲍叔牙为人太过正直,容不下一丝污秽,有能力的“坏人”他是不会用的。如果他当政就一定会得罪很多人,甚至包括齐桓公。

管仲和鲍叔互相了解,成就了“管鲍之交”的佳话。

后来,鲍叔牙的后代在齐国成为旺族长达十余世,而管仲则因为执政时得罪人太多,后代流落到了楚国。

公元前686年(庄8):

1.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催命瓜』

公元前685年(庄9):

1.齐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立,齐桓公即位。『生死时速』『交朋友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