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书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没有对学习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这就时常导致学习难以进步,或半途而废或一曝十寒,又或者越学越迷茫。 本篇文章将我平时对于学员的课程规划分享出来,帮助大家建立一个系统的学习规划。 首先我们学习规划分为五步: 1、解决用笔。依靠基本笔画对用笔动作进行初步熟悉; 2、解决结构。依靠对基本部首与独体字不同方式的处理,进行分析,熟悉并掌握结构规律; 3、深入临帖并掌握更多结字。在第二步的条件下,对帖中的结字,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掌握; 4、临创过渡。在大量临帖的基础上,代入创作的意识,在临帖过程中加入章法的训练; 5、深入创作。以一本帖为基础,再学习其它字帖,融合创新,达到更高一个程度的创作水准。 下面就是对这五步学习规划大纲进行一个详细的说明。 一、解决用笔。 赵孟頫在《松雪斋书论》当中提到“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尤恶;字形弗妙,虽熟尤生。” 在笔法中,不论是晋唐以前,以手指运笔为主的“捻管法”,还是宋以后以手腕运笔为主的“提按法”,其根本都是笔法。 笔法的本质也很简单,不管是“指法”还是“腕法”,本质都是在写一个笔画时,如何去调动手部肢体的运动。 所以,看得见的是笔画,看不见的是笔法。学习书法第一步,唯有通过书写基本笔画,对用笔动作有一个掌握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字形的学习。 掌握用笔动作,同时也能够解决笔画与笔画间节奏的一个问题。这在后面的临习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行书的结字虽然不像楷书一样容易掌握,但其中的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就是整体性较高的字,类似独体字或包围结构; 第二大类就是组合字。像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一般是以部首或独体字组合而成。 所以我们解决结构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独体字与基本部首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字帖中相同的字大概都挑出来,进行一个整合,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再去书写,就能够很快地掌握。 第二步就是将所掌握的独体字跟部首进行组合。 在组合中,字的结构也是有规律可循,像第一类完整性高的字,基本就是通过三种方式——
锻炼掌握结字规律的能力,也能为我们分析其它字帖,为后期的创作融合不同的风格,打一个很好的基础; 三、深入临帖 深入临帖就一定要入帖。不仅仅要写得与帖上一模一样,还要准确掌握一本帖的面貌与风格,做到形神毕肖。这样,就必须读、摹、临、背、反复推敲、揣摩,站稳定每一个字的脚跟。 临帖不仅仅要对临,还需要结合背临。对临的时候尽可能的贴合原贴,速度也要尽可能的慢,做到点画精致,用笔动作完整; 对临感觉记得差不多后,再用背临检验自己掌握的程度, 背临完再比对原帖,检查哪里还有掌握不到位的,再对临着重练习; 如此反复几次,当完整的背临能达到八分像的程度,也就差不多可以出帖了。 从第一步到第三步,如果稳扎稳打,快则一年,慢则三到五年,一般就能够达到在骨子里融入了这一本帖的程度了。这个时候再去出帖,去融合其它家的东西,不论怎么做,骨子里都有以一家为主的底子,所以这样打下的基础是非常扎实的,也是最接近于传统的。 四、临创过渡 我们在前三步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去谈创作,其实都只是在集字基础上的创作,并不能算真正的创作。 在用笔与结构的问题解决了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在临帖的过程中加入章法的训练。 临创过渡期的章法训练,以前有文章讲过,书友们可以再翻一翻以前的记录。这里就不啰嗦了。 章法训练可以先临习小幅的作品,在小的空间里去进行章法布置训练; 对于章法控制有了一定的熟练,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得心应手之后,在慢慢加大作品尺幅,慢慢扩大空间。 五、出帖融合 这一步可以适当与上一步结合着训练。 当然临习其它家法帖,也需要对你所选取的这本帖的风格面貌有一定的基本掌握。 然后以原本的母帖为主,再去融合另一家风貌。进行一定的取舍,弱化或适当融入另一家的特点。同时再加以章法的调度,如此,久而久之训练下来,当这时候再去创作,便是一件得心应手之事了。 以上。 希望此书法学习规划能够对书友们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 如果需要深入的学习,也可联系我,加入课程,进行系统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