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星讲座回顾⑬|讲座内容概要

 njemma 2020-11-08

重返轴心时代——哈贝马斯论中国文化及其他

德国哲学群星在线系列讲座第十三讲讲座回顾(一)


主讲嘉宾

曹卫东

北京体育大学

内容概要

第一届“贺麟讲座”最后一讲已于今晚(11月8日)举行,主讲人为北京体育大学的曹卫东教授,讲座主题是“重返轴心时代——哈贝马斯论中国文化及其他”。曹卫东教授为此次讲座进行了精心准备,制作了100多页ppt,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共有600余名听众参与。正是通过哈贝马斯,这次系列的讲座的主题”精神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精神“才真正得到完成。第二届“贺麟讲座”拟于2022年开展,届时将进行各方面的全新升级,敬请各位读者关注!

曹卫东教授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文化间性何以成为视角:从三个事件说起”、“后形而上学思想的谱系学”、“重返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世界图景”和“结语:重返轴心时代还是重返德意志精神”。

曹卫东教授在讲座开头先解释了“文化间性”的由来,哈贝马斯在其最新巨著《另一种哲学史》中引入了文化间性的范式,以便为他之前提出的交往理性补上文化间性的视角。“文化间性”这个视角的引入可以被看作哈贝马斯对于“9·11”事件的直接反应,哈贝马斯在该事件中看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并开始着力思考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存。这种冲突对于哈贝马斯来说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西方文化和以“信仰”为基础的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以及与基于“知识”和“信仰”之间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此,哈贝马斯给出的解答方向是西方应从自身历史中学习,西方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完成了所谓的世俗化过程,而宗教意识在世俗化社会中仍然存在着。

接着,曹卫东教授正式进入讲座的第一部分,讲述表明“文化间性”视角之重要性的三个事件,这三个事件分别是在法国发生的伊斯兰教宗教极端主义者斩首法国公民的事件以及马克龙对该事件的强硬态度、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以及西方当代思想家对疫情所引发的社会事件的讨论、生命技术对人之自我理解的冲击。哈贝马斯在其不同著作和访谈中对这三个事件有所回应,通过哈贝马斯的回应,我们便能够理解哈贝马斯如何确立了从文化间性角度思考哲学问题的范式,并试图回答当代“哲学何为”的难题,他试图回到哲学本身、重返轴心时代,并用文化间性对抗文明冲突。

在讲座第二部分中,曹卫东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哈贝马斯视野下的后现代思想谱系,并着重介绍了施密特、施特劳斯、洛维特和海德格尔对于现代性危机的诊断以及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在哈贝马斯看来,四位哲学家实际上都分享了同一个时代诊断,即资本主义理性化进程导致了社会整合力量的沦丧,同时,他们也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基本论述框架,即信仰与知识、哲学与神学的相互缠绕,试图从厘清这种相互关系的视角,为解决现代性危机提供思想资源。但是,四位哲学家都未能解决好信仰与知识的关系,从而导致了思想困境。并且,哈贝马斯认为,宗教无法成为当代客观精神乃至绝对精神,因此拒绝了黑格尔调和信仰与知识的思路,并试图重新思考宗教对于当代世俗化社会的意义。在这个论题上,哈贝马斯讨论了罗尔斯和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在哈贝马斯看来,在罗尔斯那里,世俗理性固然没有丧失其科学特征,却在政治正义的问题丧失了话语权;而在雅斯贝尔斯那里,世俗理性被等同于信仰力量的模式。进而,哈贝马斯从对于全球现代性的描述性问题转向了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共同生活于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社会中的不同规范进行成功的跨文化沟通的认知前提是什么?这种立足于跨文化沟通视角的疑虑,反过来进一步明确了后形而上学谱系学的任务和目标:那就是必须重返轴心时代,去把握衍生出各大文明的世界宗教所共有的认知潜能。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中,曹卫东教授首先讲述了“轴心时代”在雅斯贝尔斯那的含义。雅斯贝尔斯认为轴心时代的特征在于:1、人们开始意识到其整体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这些都是在反省之中产生的,意识再次意识到了其自身,而思想也指向了思想自身,产生了我们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畴,创立了我们至今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的萌芽。2、逻各斯反对神话:神话时代走向了终结。3、人的精神化以及哲学家的诞生,关于“存在本身”的思辨思想(对一的思考)蓬勃发展,渴求解脱和救赎。4、历史成为思索的对象。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本质上是关于世界历史之起源的“假说”(Hypothese),承接着韦伯关于世界宗教的基本构想,强调了诸世界宗教起源上的同步性,突破了以两希文明为起点的传统哲学史叙述。而哈贝马斯对轴心时代的理解,既立足于雅斯贝尔斯,又超越了雅斯贝尔斯。哈贝马斯认为在轴心时代,随着一种分化了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敏锐化,早期文化的神话式自我理解要求一种认知突破,这种突破为知识分子对社会状况和政治事件进行道德批判提供了理论资源并导向了一种神圣者的道德化,同时摧毁了神话与巫术的思维图景。但轴心时代普遍主义是受时代限制的,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当我们面对诸文明传统中所包含的政治正义原则时,还需要打开一个文化间性的沟通视角。今天,文化对话中始终存在着相互冲突的意识形式,而这种种意识形式当中,隐藏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道路的谱系。哈贝马斯重返“轴心时代”,是因为“轴心时代”作为人的觉醒的时代,虽然仍立足于神圣之意义,但核心是认知突破,由此确立了知识与信仰关系的基本格局。按照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的区分,一方是理性主义(属于黑格尔追随者),另一方(属于雅斯贝尔斯)以对话为核心。前者将信仰扬弃于哲学概念中,而哈贝马斯追随后者,认为“轴心时代”为后形而上学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

在第四部分中,曹卫东教授继续阐述哈贝马斯眼中的轴心时代的世界图景。其中,曹教授着重阐述了哈贝马斯对儒教和道教的看法。哈贝马斯把儒学理解为一种教化宗教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伦理,他认为儒学具有普遍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倾向,而儒学的核心概念“仁”中隐含着基本道德原则的普遍主义和依存于阶层和家庭的社会责任之间的相互妥协。对于道教,哈贝马斯则认为“道”是区别于世间过程的神圣者,其中包含了超越性观点,而老子对于这一不可言说者进行了否定的界说。曹卫东教授指出,哈贝马斯认为儒教和道教在轴心时代有着特殊贡献,他突破了纯粹将中国他者化的做法,将中国放置在人类哲学史中加以考量。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曹卫东教授总结了哈贝马斯的总体思路,认为哈贝马斯意图在于,以知识与信仰为脉络,以后形而上学思想为框架,立足于“轴心时代”,以打破传统的哲学史写作框架的方式重构西方哲学史。但他也承认自己没能力写出一部全球哲学史,这部著作只是一部西方哲学史。而曹卫东教授则进一步指出,该著作严格来说只是一部德国哲学史,因为哈贝马斯在该著作中将实现其哲学主张的希望寄托在交往理性上,而交往理性的立足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哈贝马斯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劳动和互动的区分,重构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视野来实现对马克思哲学的交往转型。

第一届贺麟讲座主体部分已经正式结束,我们随后会在“外国哲学研究”公众号上发出最后一讲的同行评议和观众问答,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我们的支持!

Maxime Maufra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西安外事学院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

学术顾问:倪梁康 韩水法 

特邀题词: 王树人 邓晓芒 赵敦华 

        张庆熊 张志伟 江怡  

总策划:王齐 马寅卯 詹文杰

特邀策划人:王丁

友情支持:张博 李科政 林鲲鹏 吴清原

志愿者:库慧君 陈芊竹 尹露璐 陈亦范 谢雨明

你来此之前,历史已缓缓流动千年;你离开之后,历史仍会继续逶迤延绵。前人用思想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星图,群星不减其光芒,点点星光指引的是未来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