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 桑桑 措勤 改则 革吉的浪漫之旅

 昵称72322980 2020-11-09


拉萨一日喀则一拉孜一桑桑一措勤一改则一革吉一狮泉河

    来旅游的广州邓女士蛮有兴趣地学打酥油茶/日本的山田先生高度评价石刻艺术/海拔5千米地热景观、马甲间歇喷泉/雪域高原美妙晚景/麻米寺、精美刺绣唐卡、穿丝绸服装的木乃伊/野驴跟小车赛跑、牧羊犬追着不放/成千上万的羊儿用角搭桥/改则本、强盗世代繁衍生息/屋脊商道上驮盐之歌/细石器让西藏考古学家侯石柱欣喜不已/长条形巨石为天上之物

 1994年3月4日,我们一行8人,乘着3辆丰田车,风尘仆仆从拉萨赶往阿里。

    拉萨到狮泉河镇,共有三条路,地图上标着三条曲曲折折的红线。南线:日喀则-普兰-狮泉河;拉萨-那曲-改则-狮泉河;我们选择了拉萨-日喀则-拉孜-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镇之北线。全程达1700多公里,此路海拔高,要翻越3座6000米以上的高山,路途格外崎岖艰险,途中除县城外没有食宿点,没有车站,也没有加油站,真是难于上青天!

    考虑到中国的老朋友——日本政府指派来阿里进行入道主义无偿援助的山田先生,已快进人古稀之年,身体多有不适,故一队人马只能缓缓而行。

    路上经过的大片大片无人区,没长一棵树,看不到一点绿色,扑人眼帘的只有成群的巨大的苍褐色、土黄色石头。驾驶员就在简易的土路上,灵活而熟练地操着方向盘。时左时右,像跳摇摆舞似的。在乱石缤纷的道路上颠簸着……像戴着白色头盔,身着素袍的天神,威严冷酷,傲然不逊。

    走走停停,直到3月5日下午,我们才赶到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桑桑乡。

    同行的一位从广东来阿里旅游的邓女士,好奇心特别强,非要尝一尝糌粑的味道,她说:“藏胞的主食糌粑、酥油茶味道挺不错,咱们能否亲自动手尝试一番。OK! ”。

    “行,行!只怕你吃不惯很具有藏民族风味的糌粑。”我笑着说。

    “不要小看这些主食。从营养学上讲,藏胞主要用食牛羊肉、喝酥油茶吃糌粑,这些都是高热量食品。人身体缺乏热量,自然就无法抵抗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气候。”随行的西藏考古专家侯石柱先生很精辟地说道。

    同行的其他人也有此意,于是,在阿里地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赤烈的指导下,一行人开始忙碌起来。在一块草地上,点着气油喷灯,架上铁壶,我到井旁提来一桶水,又从车上取下酥油、砖茶和青稞面 (这些为在西藏出差时常备物品)。赤烈局长先动起手来,邓女士又是学着打酥油茶,又是抓糌粑,结果有些不尽人意之处,酥油茶溅了一地,青稞面满地都是。尽管如此,用木碗盛上糌粑,吃了一小碗,她还说道:“第一次吃糌粑感觉味道蛮好。”

    人人都高兴。

    3月6日,一切就绪之后,日本的山田先生、森本先生、考古专家侯石柱先生,还有我,几人同去朝拜桑尼寺。这座寺庙背倚山坡,虽没有扎什伦布寺般辉煌豪华。但在这偏僻地方也算为佼佼者。当我们走进寺内,几个小尼姑看见我们带着照相机,都围了上来,要我们给她们照像,还要当场取照片。我们所带的相机哪能马上就取呢?手势加语言嘀咕了半天,才算解释清楚。

    桑尼寺的周围,小佛塔堆积成一座座山丘,也不知有多少如此虔诚烧制佛塔之人。玛尼石雕刻也特别繁多,简直把人看得眼花缭乱。突然一块奇异的玛尼石引起了我的注意,灰白色的玛尼石板上,雕刻着佛塔和兽面人身像。显得高雅、美观、漂亮。

   “大家快来看这块! ”我惊呼道。

    大家都围了过来,仔细观之,大加赞叹。

    “好呀!好!这个确实好! ”日本的山田先生脱口而出。

    “这块玛尼石雕刻,最少也有1000年的历史,很有可能是唐宋时期的石刻。”考古学家侯先生仔细端详后兴奋地说道。

    紧接着就是“咔嚓、咔嚓”一片拍照之声。此时虽下着细雨,但大家的注意力仍在玛尼石上。我初步估计了一下,这里的玛尼石刻共有30种之多,有度母像、菩萨像、佛塔像、动物图案,还有像穿着唐朝服装的卫士像等,可够办一个西藏西部石刻文物艺术展览。

    夜幕已悄悄降临,可我们相机的闪光灯还在不停地闪动,直至天完全黑下来,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住地。

    3月8日大清早,我们开车出发,途经马甲间歇喷泉,有幸观看了世界屋脊上的地热奇观。它可能是我国已知的较大的间歇喷泉之一,为一种特殊的地热显示活动。据推测,在地下热储量中有一定的蒸汽上移,当超过饱和度时,水蒸汽突然喷到地面,形成喷泉。当气体压力减弱时,即恢复平衡,停止喷发,如此往复不止,形成间歇喷泉。

    该喷泉位于海拔5000米的拉嘎藏布江河源处,热区水温高达85℃至86℃的沸泉口近百个,其中有三处间歇期不同、喷发形成各异的间歇喷泉,在一个热区同时存在,蔚为壮观。其中最大的每天活动四次,高潮为中午的那一次,持续时间最长。每当喷发时,泉口水柱上下翻腾数次后,突然腾空而起,高达10米至20米,直径达2米以上。无风时,水柱顶端气柱可高达40至50米。

    喜看喷泉,只见水柱直插云霄,高达10余米,柱顶的蒸气翻滚腾跃,一浪接一浪。水柱时降时落,忽高忽低,壮观无比。观其多时,自己仿佛置身云雾之中,真有腾云驾雾之感。

    这种地热显示。皆不是什么“神”造成的。从科学上讲,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热库。所储藏的热量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简单说来,地球表面之所以能形成局部的地热活动区。主要是:一、近代火山作用;二、近期岩浆活动;三、煤层或硫化物矿物体的氧化作用。

    总之,温泉及其它强烈的地热显示区。均与区域性的地层断裂及次一级的断裂关系密切。西藏地区还在上升,因此,地热活动不会终止。

    很早以来,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就认识到这种从地下涌出来的温泉,是消除疲劳、治疗疾病的良方之一。有时甚至把牲畜也赶进温泉里洗一洗、泡一泡,以消除寄生虫,使之长得膘肥体壮。水热区中含有不少硫、碱、硼、磋、钙、盐等多种矿物质,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也是可贵的矿产资源。地热作为一种巨大的能源,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观注。我国地大物博,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西藏地区,约占全国的1/3,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十分诱人!

当前,西藏地区因缺油少煤,加之交通不便,因此开发利用地热能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经多年地质勘探。82年已在拉萨市郊80公里的羊八井建成了2X3000千瓦的地热电站,已并网发电,为全区较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地热能源提供了初步的经验。根据西藏地热地质专家推算,各地区地热的发电潜力是:日喀则地区为16万千瓦,山南地区为8万千瓦,阿里地区为9.2万千瓦,那曲地区为2.7万千瓦,拉萨地区为4.7万千瓦,昌都地区为0.75万千瓦,总共发电潜力为40多万千瓦。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西藏将为全国开发利用地热这种新能源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司机不停的催促下,众人才极不情愿地离开了马甲间喷泉。

    下午三点半,我们终于赶到了措勤县城。

    措勤县位于羌塘草原的西部,71年才从改则县分出来的新县,几幢卵石和黄泥砌成的土屋,参差不齐,无精打采地散落在荒滩上。一条石子路活像个醉汉似的从两排土房间横穿而过,没有花草,没有绿树,只有零星建着的几座平房、楼房,几乎没有城市应具有的设施。

    县城依山傍水,它的西南是一个碧蓝的小湖泊,东面是上千平方公里的盐湖。这里的山水与内陆大不相同,光秃秃的山绵延起伏,赤褐色、橙黄色和灰土色,各种各样的山,构成了一幅风格粗犷的高原风景画。

    该县有大雄区的布嘎寺及磁石区的门懂寺两座寺庙,均属后期所建的寺庙,内有佛塔、佛像和近期的唐卡。全县人口10039人,县城633人,以牧业为主。牧民属游牧民,住的是帐篷,一年四季随着草场的搬迁而搬迁。住户相当分散,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子只有几户人家。孩子没到上学年龄时一直跟随父母,到了上学的岁数,就寄宿学校读书。牧民的孩子享受“三包”(包吃、包穿、包住),放假后再回到父母身边。牧民们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回村集中。

    为了拍摄措勤晚景,我带上相机,轻装出发,顺着措勤县城后面的山坡爬上了山顶。鸟瞰小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像锅一样的白色卫星电视接收装备。锅内部一行大黑字 “航天部国营锦江电器”提醒人们,这个小县城还牵挂着祖国的心脏——北京。街上也有几家商店、旅店,国营的、民营的,这就是措勤县的商业区,总共不到30家。

    县城北面有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充分接受高原阳光的慷慨馈赠。据统计,该县太阳能年日照时数为3100小时以上。他们就利用独特的太阳能资源建起温室大棚,种有白菜、菠菜、茄子、韭菜等新鲜蔬菜,有力地缓解了蔬菜价格昂贵而又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问题。

    此时此刻,夕阳西沉。牧民们把满山遍野奔跑的牛羊群集中在圈里,羊叫声、牧羊狗吠声和牧民悠扬动听的歌声混在一起,汇成一曲独特的高原交响曲。奔波了一天的牧民们回到了帐篷,品尝着女人们早已打好的热腾腾的酥油茶。女人们则提着木桶挤羊奶,一股股洁白的奶汁滑过双手,直喷木桶。

    篝火燃烧起来了,帐篷里传出来牧民们的欢声笑语。夜已无声地拉上了帷幕,月光倾泻下淡淡的幽辉。--片空旷无垠的高原,朵朵白云已不再飘忽,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狗叫声,划破夜空,飘向远方。

我急步赶回县城招待所,心旷神怡,欢欣鼓舞不已,手中的镜头装满了激情的结晶。县城房屋的灯光,早已破窗而出,给旅客们带来一丝又一丝的温馨。

3月9日早上8点钟,我们又准时出发,沿着砂石遍地、形骸放浪的公路,向阿里另一个纯牧业县——改则县驶去。

    汽车发出沉重的喘息声,渐渐远离了措勤县城。翻过一座座雄峙威严的高山,便是十分开阔的波浪般的草滩。

    “几十年前,就在这里,我一次放倒5只黄羊(如今已不见黄羊面)。那时候,我们从阿里到拉萨没有往返汽车,只能骑马,一路上全靠行前带的糌粑和打猎物充饥,风餐露宿,贴近自然生存。路上兵站和饭馆很少,我们每月工资才几十块钱。从阿里到拉萨1700多公里的路程,骑马得走几个月。后来有了解放牌汽车,但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拉萨,那时的路难走啊!现在的路修得可以,丰田车三天就到拉萨了,那年代连想都不敢想哟!”赤烈局长侃开了他曾经有过的“丰功伟绩”。

    在局长的调侃声中,车已到达当地人传说中被称为“神山二姨太”的雪山面前。大家跳下车,贪婪地望着眼前的美景。山田、森本两位先生乐得不可开交,伸出大拇指直叫“亚古都”(藏语真好之意)。接着又是摄影又录像,蹲着,站着,俩人一同留影。在此之前,这美丽神奇的阿里投入他俩眼中的最初印象,是无限的苍凉,寥寥的沉寂,远古的蛮荒,前不见帐篷,后不见牛羊,到处充满颓唐和沮丧。可现在眼前突然出现神圣美丽的雪山,怎能不叫他俩欢悦呢?           

    今年是阿里雨水最多的一年。过雪山之后,路过的草场出奇好,一片郁郁葱葱,赏心悦目。但气候多变,让人捉摸不透,上午还是阳光灼热,中午便乌云密布,雷声阵阵,倾盆大雨冲天而降。打得车顶、车窗噼啪作响,令人惊骇,不少路面随即被水冲毁,洪水滔滔,车队不得不绕道探路而行。当车行过几百米之外,却又一番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的景象。高原之奇景如此绚丽多彩,让人忧来让人喜。

    从措勤到改则县足足有300来公里,但在下午5点多钟,我们一行就到达改则县。该县属牧区,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草场面积8000万亩。日本朋友不顾疲劳,坚持要去看草场。说是要援助阿里2至4亿日元 (不知何由,至今未投资金)用于打井灌溉草场。于是,大家在称为“无人区”的苍茫浩翰的荒芜草地上漫步着。

    改则县有一些岩画,很值得参观和研究,但是距离县城太远,我们只好望画兴叹了。县城周围有一排佛塔、玛尼石堆,是最近才建起来的。在拍摄玛尼堆的过程中,我意外地拾到了两个大大的黄羊头,它的角粗壮、美观。造型极为奇特,我和同行的邓女士兴奋地将其捧在手中,左右端详后,带回车上,让其余的人观赏。

    该县还有三座寺庙,为麻米区的麻米寺、康托区的沙弟寺、洞措区的罗波德钦寺,皆属现代所建。当时因时间关系,没有去参观,直到两年后(即1996年)才有幸参观。

96年6月,我被邀请去各县进行摄影,与地区政协仁青扎西副主席,给政协副主席、藏医院院长单增旺扎所著写的书配图片而下乡。此书以阿里七县各寺庙历史为内容。

麻米寺和沙弟寺很不起眼,故不再叙述。这儿着重讲一讲罗波德钦寺:该寺离错勤县50公里,改则县110公里,坐西朝东,正在扩建之中。正殿的墙壁中挂有不少刺绣唐卡。听寺人介绍,此唐卡均从内陆购回,看其风络,与青海塔尔寺刺绣唐卡相似,用刺绣所绘制,机具唐卡风格,又不缺中国刺绣之特色,是一种刺绣与唐卡融为一体的现代艺术精品。

    寺中另一大特色——酥油花,与普兰、扎达、日土、噶尔西四县又大不相同,很值得观赏。寺里住着一位藏医,名叫嘎尔玛,专治关节炎、胃病、心脏病等。并广收弟子,为民服务。其新研制的“年七日布”已编入药典,在西藏广为推广,效果甚佳。他既是寺医,又是方圆几百里农牧民的保健医生和救命恩人。

    现不再将话题扯远,让我们重新回到改则县城,阅览其情景。

    站于县城高处望,远远的看到许多战壕和掩体工事,那是当年有一支挺进阿里的解放军——新疆骑兵先遣连留下的。这些工事是革命的文物,也包含着许多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故事。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0年初中央命令王震同志派一支部队进驻阿里。8月,137人组成的先遣连在李狄三的率领下,从新疆于田出发,直奔阿里。他们翻越了海拔7000多米的昆仑山,穿过万里风沙的无人区,克服了高山反应、雪盲等各种疾苦,历尽千难万险,终到阿里境内。一路上,饿了吃一把炒面,渴了吞一把雪。呼吸困难、头痛胸闷、高山反应等一直折磨着每一名战士。在翻越雪山过程中,大部分同志患了雪盲症,眼睛红肿,泪流不止,疼痛发痒。病轻的在前边牵马引路,病重的同志一个拉着一个,拽着马尾巴摸索着前进。有不少马匹、骆驼滚下山崖,几名战士也不幸栽入沟壑,但部队仍勇敢顽强地往前挺进。最后,部队才驻扎在改则县的两水泉这地方。此时英雄们早已人困马乏,后勤补给紧张,只好打野生动物、挖野菜充饥,还天天有计划地分批寻找藏族牧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总算开展起来了。

    可当地藏族反动政府和军队,千方百计地阻挠解放军开展工作,在群众中传播谣言,威吓牧民不要同解放军接触。还声称不用一兵一枪也能困死解放军。英雄们严格遵守上级的指示,牢记我军铁的纪律,宁可饿死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宁肯冻死也不占用牧民的半丝半缕。他们自已动手挖窑洞住,把联络牧民的花布、糖、茶等,不断地送给藏族同胞,他们自己却不曾享用半点。先遣连艰苦卓绝、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赢得了农牧民的信任。同时,英雄们机智果敢地同反动武装政府周旋,凭过硬的军事本领,靠集体的智慧,树起了人民军队的威望,震慑了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最艰苦时,全连人员吃驴肉、马肉。甚至杀了自已心爱的坐骑度日。没有食盐,没有粮草,更不用说蔬菜。大部分干部、战士全身浮肿,流黄水,又缺药品,全连相继牺牲50多人,仅剩的八十位同志顽强地坚守在阵地。那时候,坚持就是工作,坚持就是胜利。他们在粮尽药绝的情况下,坚守到1951年5月,与大部队会师时,英雄们大多已到生命的极限,许多战士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这就是阿里开拓者艰难而辉煌的历史!

    离改则县城50公里处的一山洞中,曾发现过干尸。据说,有个牧民无意中发现了几具穿丝绸服装的尸体,当场就吓坏了,不敢前行,后仔细辩认是死尸,其完好无损,衣服崭新如刚织。

    牧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伸手摸之,尸体顿时变成灰,扑面乱飞,臭气冲天。

    可惜的是,末留有照片等之类证物。我们只能推测其为阿里和平解放前从新疆跑来的强盗,或是丝绸之路走散的商人,在此困死或遇害后所留。

    改则县北部发现有大量藏羚羊群。

    这藏羚羊到了交配期,公母就混合在一起,待第二年春天,又开始渐渐分群。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公羊留在原地,母羊则向北方遥远的产仔地迁移。

    目前,已发现藏羚羊产仔地有两处:一处在改则县以北、双湖境内绒巴北部的色务岗根与藏斯岗根两座雪山之间的草场上;另一处是近年科学家经多年考察得证的可可西里草原。

    这两处地方,人烟稀少,常人难以到达。到可可西里产仔的藏羚羊群,规模比较宏大,队伍浩浩荡荡。

    数千只藏羚羊产仔时,彼此交换着由卧到立的姿态,汇成一幅波浪起伏的壮美画卷。如果,此时你骑马经过这里,产仔的藏羚羊,还会波浪般给你让出一条通道。这时,你会看到藏羚羊产仔后的红色胎盘,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一片红光灿烂。你会深深地为这奇妙的自然景观而倾倒。

    刚刚降生的幼小羚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咩咩落地就能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几分钟后,就能活蹦乱跳了。

    待全部产仔结束,藏羚羊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方迁返,寻觅吐新芽的草场。

    返回途中,藏羚羊的处境,真可谓危机四伏:它不但要摆脱狼群的追踪袭击,而且带着幼羚羊,最容易遭到猎人的攻击;一旦受到袭击。受惊的羚羊群顿时大乱,一些老弱掉队者,多为野狼果腹。

    又由于藏羚羊产仔后返回的季节,多为藏北雨季。大小河流,洪水暴满。过河时,尽管有大羚羊的保护,但小羚羊缺乏经验,受惊后乱跑,许多小家伙会被洪水淹没卷走,丧失生命。

    改则县北部还有这样奇妙景观。成千上万的长角羊,在茫茫荒原上奔跑、繁衍生息。有一条河横穿荒原而过,隔开了两岸的土地,水很深很急。长角羊为了生存,需过河到对岸啃草。

    每逢秋季,成群结队的长角羊,纷纷来到岸边准备过河。这时,肥壮的公羊就会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角编角排成一列,让母羊和小羊从其角上过河至对岸。等羊队过完,他们才慢慢游到对岸。当然,有的公羊不想过河或是过不了河,于是就被当场顶死于河中,惨不忍睹。也有未断奶的羊羔及母羊暂时不能过河,只能停留原地,等长到一定大小时,公羊会自动回来接它们。

    这些长角羊的壮观行动,可能阿里才具有,颇具人情味的色彩,为阿里又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离县城30多公里的地方,有改则本 (相当县)遗址。改则本传承320年左右。第一代主人为色弟加,第二代为贡布顿珠,第三代为坚洛,第四代为素郎班觉。现人去楼空,已成废墟,昔日辉煌已不复存在。

    遗址,占地面积为250平方米,大门朝东,石头城墙犹存。虽是一片废墟,但经我们仔细查寻,发现极有可能是当时头人用过的小刀2把,马蹄铁掌2个,火炉铁架3个等。这些均已铁锈斑斑,残缺不全。据本地人说,此住房东西面有天井、围墙,南面有客厅、佛堂,头人住西边房屋。在和平解放阿里时,头人主动把枪交给解放军,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据传,头人在东北方、西南方之高山上,修建了4座佛塔。加上原西北方山丘上的4座,共有8座佛塔,现塔已毁。正西方向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当时是部落的神山,颇受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改则本遗址已成一片废墟,但依稀可见当时繁盛之况。改则旧时分为6个部落,改则本最强大,头人一家就拥有绵羊1000多只,山羊700多只,马牛骡各有100多 (头)匹,经常往拉萨经商,实实在在为大富人家。也有人说,改则旧时6个部落中,2/3的农牧民都是从青海搬迁而来,一部分为强盗,一部分是来阿里转神山而留。他们在改则繁衍生息,渐渐发展起来中,成为阿里当地人。

    12点前后,我们到了盐湖。盐湖是湖名也是地名。这个盐湖方圆100平方公里左右,呈椭圆形。深蓝色的湖水,波光鳞鳞,连绵的雪峰,倒映湖面,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在湖水淹没过的沙滩,铺着一层厚厚的雪白般的晶盐,在阳光照耀下闪烁,耀人眼目。虽说这是秋天的中午,北风吹来,末免也打几个寒颤。

    相传很久以前,阿里地区居民的食盐多取自此湖,这些盐还作为重要商品运往印度、尼泊尔等邻近国家。当时的印度、尼泊尔相当缺盐 (至今仍缺盐),盐湖的盐就成了交易品。

    象雄时期古格王朝的交通为丝绸之路、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麝香之路,以及后来常青霞同志提出来的格尔土-拉萨-阿里之路。盐湖的盐,也随这些交通路线不断运往邻近的印度、尼泊尔等周邻国家和地区。在当时边贸交往活动中,盐湖在其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遥想当年,牧民们带上盐、药材、羊毛等,组成浩荡的驮队运往边境,运到国外,换回本地农牧民所需的物资。在荒寂的戈壁滩上,一支支商队赶着牦牛和驮羊,成群结队,驮着食盐等物资,行进在这条商道上。铃儿叮当作响,打破了苍茫的原野。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所到之处留下了藏民族豪放的欢歌笑语,也飘洒着青稞酒、酥油茶的香味,产生了盐文化——驮盐人的诗歌。

    这些诗歌,唱旅途的艰辛,唱运盐人的命运。其中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怯懦者害怕来盐湖

    有志者才敢上征途

    岩石峭壁我当梯子

    峭山坡我当门槛儿

    走平原轻松如诵经

    白雪飘飘我当舞姿

    狂风呼叫我当歌声

              ——藏北民歌 《驮盐歌、驮盐赞歌》

    从这充满激情的歌声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古老的驮盐队仿佛就在眼前。蔚蓝的天空,空旷的原野,回荡着粗犷的吆喝声和清脆的皮鞭声。驮队缓缓而行,像一朵朵白云飘行。这驮队中,每只羊驮1至15斤食盐,常年累月的奔走,有不少羊背部腐烂、发臭,即使宰杀也无法食用。

    几十天、几个月、一两年,人们和驮队跋涉在雪山、险滩、荒原,有多少情爱、渴望、怀念不时在心中荡起,又在天际消失。

    全由男性组成的驮队,铸成了灵魂的雕塑,升华成伟大的悲歌。在美丽富饶的阿里高原上,与大自然形成一种壮烈的通灵世界,是他们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他们带来了通商的友谊、国际的交流和民族的繁荣,也为土生土长的阿里人争得了发展和富强。他们的业绩,是一个一个脚印写下来的惊叹号,是一丝一缕情感和血汗浇铸的丰碑。

    远古的驮队,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交通的改善,已渐渐地消失了。如今,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才能有幸见到长途跋涉的驮队,但更多的是汽车运输队。可以肯定,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国际联系的增多和便利。驮盐迟早将改变其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少。以至最终消失,被世人所遗忘。与其共存的悲欢离合、艰辛、血泪和独有的众多驮盐语言,也将随之消逝。

    3月10日早上8点钟,车队又出发了。飞奔的丰田车不时惊跑路边三五成群的白屁股羊。也就是黄羊 (尾巴上卷,短而雪白,远看好似一小团白花,故得名。野兔特别多,若是在晚上行车,顺着灯光看去,成群结队的兔群,在车前路旁奔逃,肥大的野兔跳到车前,驾驶员只好停车或放慢速度让其通行。还有狼、狐狸、牦牛、野马等动物。时时扑入视野,偶尔也有野驴与车赛跑,赛不过就踏尘飞奔远去。

    路经藏族群众的帐篷,时有牧羊犬奔来拦车、追车,猛叫乱跳,大有咬住丰田之势。高原上的牧羊犬,身体高大,肥壮如小黄牛,忠诚凶猛,野兽见了也逃之天天,这种狗属各种牧羊犬中的佼佼者。

到了雄巴区,日本朋友又要去考察以前修建的风力抽水机(现已损坏,只存一些残铁架,不能再抽水)。乘此机会,我们到附近闲逛。驻足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雪白的动物骨架。大概是野牦牛的尸骨。

此时,侯先生正在地上寻找着什么?一问才知道是找石子。我们大家也像他一样,弯下腰低下头,终于找到了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石子,仔细一看,真还有些独到之处。侯先生高兴地端详着大家找来的石子,从中选出他所需要的石子,最后竟装了一大包。

    日本朋友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着摄像机,非让他讲解其中之奥秘不可。

    “这可能是旧石器,大概有一万多年的文明历史,这种旧石器在西方一些国家都有珍藏的,不过他们都是从我国海上运去的。”侯先生推辞不过,只能拍着石子说道。

    此话不假,如今阿里日土县夏达错北岸石器地点发现的旧石器,距今已有五六万年的历史,还有日土县热角石器地点、扎那曲加石器地点、阿垄沟石器地点、布显石器地点、革吉县帮巴石器地点、普兰县玛旁雍错东北岸石器地点等,都证明了屋脊之文化,文明源远流长。

     青藏高原的沧桑变迁,更令人感慨万干。既然阿里随处都可以发现上万年的石器。甚至也可以证明几万年前就有人在上面生存过。可迄今为止,为何未发现人类化石或生活遗址呢?

     我们都知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也许曾经这里气候宜人,是田园种植的好地方。但由于地壳板块的冲撞,使这里成为变化的中心地带。活跃的地理运动,使这里不断增高,渐渐成为高海拔之地区,气候、植被、环境等在数万年的演变中,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巨变,变成了今日的高寒缺氧、冰雪覆盖地区。客观上造成了人们接触此原野的机会甚少,发现、挖掘研究之少的局面,以至未能发现人类化石。但是只要耐心细致的考察,你就会惊奇的发现此处的群山确有从大海深处而来的痕迹。

    据考证,在新世纪时期,西藏高原的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现平均海拔也已达4500米之高。这巨大的变化,就是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这样未排除这期间在其上生存的猿类动物及人类的可能性。那么,只要我们善于去寻找、探索、研究和发现,迟早会挖掘出新的文物,更进一步、更科学地揭开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类起源学说之迷。

    下午8点钟,我们的车队就向革吉县挺进。路上远远的就见一块长条巨石,横卧于县城东约1公里处的旷野。听说此石为天上掉下来的陨石,属天外之物,很具神奇色彩。

    革吉县属于牧区,全县有11234人,其中城镇人口513人。该县的高原面貌形态保存较完整,河流切割作用小,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属半干旱气候,最暖时平均气温在lO℃以下,年降水(雪)量75至180毫米,植被极为稀少。为藏北荒漠及藏北高原草原区,植被覆盖率为15%至30%,牧草主要为驼绒黎及阿加蒿。

    该县邦巴区区公所往东15公里处,曾发现17件石器和石片。石片均用直接锤击法产生,多属长方形石片。石片的利用率很高,几乎所有石片都有直接使用的痕迹,部分石片工具的背面保留了完整的砾石面,说明石片技术较为进步,石器种类可分为边刮器、端刮器、刮削器、切割器及砍研器等。这些工具的修理常见由背面向劈裂面的反面单面加工,还存在着器身的间接法修理技术,这在西藏高原其他石器遗址中很少发现,工具类型虽不多,但特征亦十分清晰,其端、侧、刃的区分较清晰,一器多用。一器上尖、直、共存的现象,构成了该地点研制品种工具类型的主要特色。

    邦巴地点的石制品属石片石器工艺传统,其石器技术属相对发达、进步发展的阶段,其特征有别于西藏高原迄今已知的其它石器遗址。初步推测其年代,可能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曾在该县调查发现有二十余组古代岩画,地点为吉仲,分布在山脚褐色基岩的节理面上,海拔为4350米,距地面1至10米,分布范围在200平方米以内。岩画保存较好,画面相对集中,所有图画均可辨认,从刻线和图像内容看,有少量岩画是近、现代的作品。

    吉仲地点岩画的内容比较丰富,数量最多的图像是动物,包括有马、牦牛、羊、狗等。其中以牦牛的发现频率最高,这些岩画延续了一个相对较久的时期。其制作年代的上限也许可早至吐蕃时期,而下限则可能为近、现代。

    奔出县城10多米,狮泉河就展现在眼前。河水蜿蜒西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河里野鸭成群,有时车距他们身旁几十米处驶过,它们依然如故,一动不动,三五成群地在那嬉戏,俨然是那里的主人。若大的一条河白白流向远方,甚为可惜。以前地质人员曾勘探过狮泉河,说此地属地震区域,不能修水电站。如今阿里地委、行署领导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请了四川勘探设计院的专家,重新勘探,确定能修电站。现在电站工程已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预计几年之后即可通电。到那时,阿里人民生活中又将新添一件喜事,亦将全面改进阿里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我们热切地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晚上11点钟,车队还在颠簸前行,越过一次又一次被洪水冲毁的公路,跨越一段又一段的险境。

    我们一行人到达狮泉河镇已是晚上12点多钟,把车往旅游公司门口停稳,就往大厅闯去,总服务台内一位藏族小姐面带笑容地迎了出来,“各位先生,请进! ”悦耳委蜿的声音闪进耳内。

“请问小姐还有空房吗?价格如何?”我把包放在柜台旁问道。

    “先生,请看这服务指南。”小姐微笑着把本子递了过来,还详细地介绍道:“阿里地区旅游公司融吃、住、茶馆、娱乐为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住宿区共分一、二、三区。一区为普通4人间,18元/床;二区为外宾、内宾间客房,外客288元/间·天,内宾60元/间·天,三区普通客房70元/间·天,高级客房120元/间·天,总统套房为300元/间·天,请先生自选。”在小姐热情、周全的服务下,我们当晚就住进狮泉河饭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想了解在屋脊之颠的阿里旅游业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于是就挺身而出拜访了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旦增罗布和原饭店经理徐纹乔,和他们侃谈起阿里旅游业来。

    “我公司成立于1985年,下辖狮泉河饭店、普兰宾馆和塔尔钦宾馆三家旅游涉外定点饭店以及中国西藏神山国际旅行社。公司注册资金1564万元。有正式职工54人,就业人数90余人……”旦增老总细致地说道。               ,

    旁边的徐信乔也补充道:“阿里高原的蓝天白云、湖泊险峰、灿烂文化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虽然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但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颇感自豪。”     

    “你们公司下属机构众多,可经营得有条不紊,真是不容易啊!”我笑着说道。

    “就拿狮泉河饭店来说,面积达4600平方米,客房68间,床位168张。主要承接阿里地委、行署的大型会议和来阿里工作组及旅游团队的接待,内有餐厅、舞厅、会议室等。设备齐全,是阿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家涉外定点饭店;普兰宾馆共有床位84张,餐厅、会议室等齐全,主要承担中国、印度旅游团队的接待工作;神山国际旅行社主要负责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旅行社密切联系,促进游客在境内外尽情享受自然之美。近年业务不断上升,其收入占公司全年营业收人的50%以上。现和印度、尼泊尔等国之外,还与许多国家的旅行社取得了联系。今年已接待国外旅游团队20多批,人数近200人,收入达100多万元。在西藏旅游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旦增老总显得有些兴奋地介绍道。

    据了解,该公司1998年收入近400万元,随着阿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这块神奇的土地将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来这儿的人数一定会越来越多,旅游业必然会成为阿里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