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锵谈|“我的花鸟创作观点”(二)——陈永锵

 慕蘇 2020-11-09

《扶桑》 陈永锵

 4 
 回归心灵,走向自己的天性 

一个大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天才的灵性在不断开发其蕴藏的天赋、回归自己心灵、走向自己天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悟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勉、自律、自重、自爱、自持、自豪、自强不息,是不可少的。人,总是要有所放弃才有所取,在“有所不为”中取得更大的“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表面在向低流,这正是水执着自己的天性的表现。

《桃红柳绿鸟歌春》 陈永锵

 5 
 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画家在创作活动中的语言。一种语言对于使用它作为母语的人,是不会感到有什么高深莫恻的神秘的,倒是应该感到使用的自如和可心。

《暮色》 陈永锵

用笔墨这种母语来思维思考,是我们画好中国画的必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就必然有它约定成俗的规律,所以,你可以创造使用语言的风格,而不可能肆意“创造语言”。

《高岭人家》 陈永锵

 6 
 手段 

有人说:“艺术创作可以不择手段。”其实,这个“不择”本身就是一种择,只是择什么而已。

我以为,手段的选择正是选择者的智慧、以及其人格内涵和艺术态度的证明过程。正如:爱不是问题,怎么去爱才是问题一样。

我个人倾向于:“似非因笔”、“斧凿而没有斧凿痕”、“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话就是:自然而然,了无做作。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也。

《龙腾迎春》 陈永锵

 7 
 多元共存 

世界,正以史无前例的姿态开放,多元共存并不削弱和贬损花鸟画形式的存在,相反,多元共存给予了花鸟创作更自由的空间。艺术的天性本质是拒绝“共同体”的划一模式的。

《云溪雉语》 陈永锵

 8 
 画花并不画花 

花鸟画并不是画花鸟,而是画自己的风度和人格。

结语: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北岛)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2003.11.27在中国画研究院的讲座提纲

陈永锵

编辑 | 渔公子


更多相关内容,点击蓝字直达:

锵谈 | 《天真烂漫是吾师》——陈永锵

锵谈丨“我的花鸟创作观点”(一)——陈永锵

锵谈 | 率性为之道法自然(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