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入阳明、气阴两伤型暑温(败血症)一例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
5
  高热(感染性疾病)  
 暑入阳明、气阴两伤型暑温(败血症)

某男,28岁,工人。1992年9月3日因饮食不洁而出现腹疼腹泻,恶心呕吐,继之高热寒战,以“沙门氏菌属感染”入某院治疗。经给予静滴庆大霉素、红霉素、丁胺卡霉素那、地塞米松及支持疗法治疗l6天,体温仍波动在39℃~41.5℃之间,病情日渐加重,出现精神萎靡、躁动不安、神昏谵语等症状。于9月20日寻医于我。查体:体温41.3℃,血压11/7kPa,心率118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粗,肝肋下2.5cm,剑下5.5cm,质韧,有触痛,脾肋下2cm,质韧有触痛。实验室检查:Hb 85 g/L,RBC 3.0×1012/L,WBC 16.4×109/L(N O.90,L 0.1O,网织红细胞 0.007),ESR 35mm/h,肥大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均阴性,肝功能正常范围。“B”超检查肝脾肿大,血培养变形杆菌生长。病人临床表现以高烧寒战为主,口渴喜热饮,伴手足厥冷;待寒战过后,汗出热退,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综观四诊,本证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由于感邪较重,入里化热,邪入气分,邪气盛,正气不馁,正邪交争剧烈,则表现为高热、寒战,日久气血俱伤。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人参10g,石膏、粳米各30g,知母15g,甘草l0g,丹皮、生地各15g,竹叶10g。水煎每日l剂。服3剂后,体温降至39℃左右,诸症减轻,可进少量饮食。继用上方加麦冬15g,服9剂后(此期间未用西药),体温降至37℃~38℃之间,诸症消失,纳食大增,继用上方加服复方新诺明,共治疗15天而愈。 

按语: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用于阳明热盛伤津之证,今用于治疗败血症疗效满意。方中生地、丹皮、竹叶清热凉血,配人参益气生津,扶正祛邪。另据报道,石膏、知母、丹皮有抗菌消炎、解热镇静的作用;丹皮对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上药合用治疗变形杆菌败血症收到了满意效果。
评:败血症是由致病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后激活并释放炎症介子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易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毒血症症状,皮疹、关节痛、肝脾大,感染性休克,迁徙性病灶等,可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紊乱和衰竭。治疗以抗菌治疗为主,配合基础及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呈急性病程,病情重,预后差,近期病死率约30%~40%。

本病属中医“暑温”的范畴。暑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至与立秋之间。夏令天气炎热,人体或因汗出过多津气耗伤,或因劳作过度,抵御外邪能力低下,则往往容易感受暑热病邪而病。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主要是阳明胃、心营、厥阴肝等。治疗原则为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始终贯穿清暑泄热之法。此案西医抗菌治疗不效,而经辨证运用中药后痊愈,既反映出白虎加参汤的临床运用,也反映出中医药在治疗温热病中的优势。


(本文选自李顺保 主 编《中医急危重病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出版.  2016.3)
医道传承丛书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