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很多人误解了

 山高人为峰afyg 2020-11-09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聊聊第22篇,争之无益。

这一篇也是道家思想“为而不争”的名篇,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wā]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乍一听起来有点奇怪。大概意思是说,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破旧才能立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贪多让人迷惑。在老子的道家思想里面,老子总是关注看似“柔弱”的一面,这和我们当今主流的拼搏进取的价值观感觉有点背道而驰,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庄子·人间世》这一篇里面,讲了几个寓言故事。

第一个。庄子说,南伯子綦[qí]在商丘一带游玩,看到了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在树荫下面都可以乘凉。子綦就问:“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吧!”,子綦仰头看这棵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并不可以用来做房屋的栋梁;低头看看大树的主干,到处都是裂开的口子,所以不可以用来做棺材;用舌头舔一舔树叶,口舌都会溃烂受伤;用鼻子闻一闻气味,人就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子綦说:“正是因为这棵树没什么用处,所以,才长得这么高大。

第二个。庄子说,宋国有个地方叫荆氏,这里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就被人砍去做猴子的木桩了;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就被当地名声显赫的人家,砍去做建屋的大梁了;树干长到七、八围粗,就被达官贵人和富商们砍去做棺材了。这些树木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就被砍伐了,正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好,带来的祸患。

第三个故事是,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奇丑无比,是一个畸形的人,他的下巴都低到肚脐下面了,双肩高于了头顶,五官也是面目全非。但是他靠给人缝洗衣物,就足够勉强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当国君征兵时,支离疏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征兵的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还可以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的时候,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庄子用寓言故事的方式讲了这个道理。

我们认为的“曲、洼、敝、少、多”,都是从人的价值上判断的,而不是从自然万物上判断的。看起来高大的树木,因为对人没有什么用,所以能活得久;看起来矮小的树木,因为对人有用,所以活不久。看起来残疾的人,但可以因祸得福,免除很多灾难,颐享天年。

前面我们讲过,道家思想是生存之道,而且道家思想的价值判断,是从大自然角度来讲的,不是以人的角度来理解的,这是这一篇的第一个内涵。

这一篇的后面,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概意思是说,不只是看到自己,反而能看得更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自己;不自己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这都是不和人争,反而能显现自己的结果。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这样反而成全了他的伟大。

在道家思想里面,“与人为争”其实是一种“有为”的表现,和道家思想的“无为“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为而不争”才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为而不争,这其实挺违背我们的常识的,在现代社会,竞争当然有好的一面,能推动商业的繁荣和进步。但道家思想的“为而不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注重过程,而不要过度关注结果。“为”就是做事,做事的过程;而“争”的是结果,佛学思想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始终关注自身,而不是结果。自己我们可以控制,但结果其实很难掌控,这个其实比较好理解,所以这里的“不争”,并不是放弃竞争,而是始终关注提升自己,自我修炼,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有过去的自己。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就像马云说的: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样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会继续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国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