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法口诀

 图书 馆员 2020-11-10
一、诊法口诀

一、诊法口诀

望诊

1.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Sǐ,读饲,义同饲。 yí,读移,颊部。

人是离不开自然环境影响的,故天以五气饲养人类,因为气通于鼻,故五气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人受五气,而养五脏,五脏得养,其精气则上华于面,肝之精华,化为色青;心之精华,化为色赤;脾之精华,化为色黄;肺之精华,化为色白;肾之精华,化为色黑。这都是自然界五气通过五脏吸收转化而显示于颜面的,所以是五脏的正常色泽。

2.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去来不定。 长夏 zhǎng,读涨。滋生发育叫做长。

主色,就是五脏原来的正色(又叫脏色),人的形质不同(即所谓五形之人),其主色也不同。如火形之人,面色一般是微红而鲜明,木形之人,面色一般微青而光润等。但不论何形之人,都以黄色正色,即黄中带红,黄中带青而巳。人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时令应应该具有不同的面色,这就是客色(又叫时色)。客色来去不定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因为,春气通于肝,肝主藏(回)血,其色当青;夏气通于心,心主发血,其色当赤;秋气通于肺,肺主洁血,其色当白,冬气通于肾,肾主滤血,其迹当黑;长夏四季之气通于脾,脾主生(统)血,其色当黄。这是四时常色。主色是人之脏气所生,客色是岁气(岁时之气)影响人体的变化,所以岁时不同,人的脏气应该随着时令发生一定的感应和变化。人适应自然变化的客观反映是正常现象。因此“客胜主善”,就是说明岁时之气胜人的主气是顺的。否则,人的主气胜岁时之气为逆,即舂时当青反白,夏时当赤反黑……。因此说“主胜客恶”。必须注意:主色、客色都属于正常的颜色,不是病色。

3.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hàn,读咸,包容。 ròng,读容,化合。 qíng,读青,危亡。

青、黄、赤、白、黑,显然彰于皮之外者为五色,隐然含于皮之中者为五气。内充外泽,则气色并至,才是无病的征象。若五色显露于外,而没有五气的隐含充实于皮内,则为有色无气,是病色虽自身感觉无病也是生命倾危之象。《内经》说:“色至气不至者死”。所以说“有色无气,不病命倾”。若面色虽然浅淡不泽,但神气生动内外条达,则为有气无色,不是凶险之象。《内经》说“气至色不至曰生”。所以说“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若是神采奕奕,目光灵敏,神态自然,言语清楚,即便色脉不太正常,也无大凶大险;否则,即使色脉未见多大的异样,而神滞情迷,脏色外露,则部属于病重危象。

4.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gǎo,读稿,古代的一种白色罗绢。 zhēn,读珍,到达。 石青 碧玉

五脏反映在颜面上的色泽,应该是色气并至的,得神的。如白罗裹雄黄,映出白中透黄之色,是脾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浅红罩白之色,是肺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朱砂,深红正亦之色,是心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黑赤,映出黑中X赤,紫艳之色,是肾之气色并至的容状。如白罗裹兰赤,映出兰中扬红,石青之色,足肝之气色并至的容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文中所举的缟和雄黄、朱砂等,都是用以比喻色泽的。临床上所见的容颜色泽,绝不是和这些实物一模一样,只有在实践中乡观察,多揣摩,多比较,才能逐渐领会其含义。

5.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炲,白羽枯盐,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苍壁 苍是青色,壁是好的玉石,苍壁就是青石玉面。衃赭 pēi zhě,读胚者。衃(是败恶凝集的血,呈赤黑色。赭是一种矿物,呈赤褐色。 chóng,读虫。 tái 读台,由烟凝积成的黑灰。 白羽 白鹅毛。

此说明四时百病,五脏、五部、五官、五色生死的诊法。

《内经》说:“青欲如苍壁之泽”。即青石色,有生气的青色。“不欲如蓝”,即靛叶色,没有生气的青色。衃血,即凝集的血,赭,即代赭石,《内经》说:“赤欲如白裹朱”,即正赤色,有生气的红色。“不砍如赭”,即赭石之色,没有生气的红色。重漆,光润的紫檀色。炲,煤黑色,即地上苍枯的黑土。《内经》说:“黑欲如重漆”,即有生气的黑色。“不欲如炲”,即没有生气的黑色。白羽,白有光泽,枯,枯骨,盐,食盐,均无光泽。《内经》说:“白欲如鹅羽”,即有生气的白色。“不欲如盐”,即枯骨、食盐之色,没有生气的白色。《内经》说:“黄欲如罗裹雄黄”,即黄中透红之色,有生气的黄色。“不欲如黄土”,即沉滞无神,干枯的黄土色。各种疾病见到恶色,一般是凶险的。五脏虽病,但是胃气尚存,那么反映出来的五色也就鲜明、润泽,各种疾病见到这种善色,一般是良好的观象。

以上5条,概述了四时、五脏应见的正常面色和不应见的反常面色,从而观察疾病的轻重,顺逆,以预测其生死安危。

6.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侯肺之原。

山根侯心,年寿候肝。两旁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侯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侯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quē,读缺,即眉心。 jiá,读夹,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颔的部分。 quán,读权,即眼下,两腮上突出的颜面骨。 yīng,读英,胸前两旁隆起的部位。

两眉之间,名为印堂,又称阙中,在面部中间的最高之处,是相关肺病的部位;印堂的上面,名为阙上,阙上到头发边缘,名为天庭,天庭处在整个面部最高最上的地方,是相关头面疾病的部位;阙上处在天庭和印堂之中,所以是相关头面及咽喉疾病的部位,印堂略向下,在两眼之间,名为山根,又称下极,是相关心病的部位;年寿即鼻梁两旁,由于胆附于肝,故是相关胆病的部位;年寿下面是鼻的尖端,称为为准头,是相关脾病的部位,准头两侧鼻孔之上,名为方上,由于脾胃相连,是相关胃病的部位;两耳前方偏下的两颊,是相关两肾的部位,由于两肾位局背脊之处,与腰肚脐相对,所以又相关腰脐的疾病,颊内颧骨下面,是相关大肠疾病的部位;颧骨内侧,是相关小肠疾病的部位。从鼻端的准头上到天庭,这一部位,统称为明堂,从准头下至颏,称为面王,面王包括人中、承浆的部位,是相关子处(即精室,血海)和膀胱疾病的部位。

面部不仅主要反映体内各脏腑疾病在面部相应的有关部位,而且也反映肩、臂、手、膺、股等部位的疾病。根傍,相当于两眼内眼角的地方,是相关前胸乳部疾病的部位;绳骨相当额部两侧的转角处,是相关背疾的部位;牙车骨,相当颊骨下方,是相关下肢、股、膝、胫、脚疾病的部位。

面部各相关部位,以额部主头面;五脏除肾外,肺心、肝、脾挨次向下排列在中央;六腑则排列在两侧;肢节又居于六腑之外。某处色泽有了异常,就可以推测到相应的各种病变。(附图)

一、诊法口诀 - 图1

7.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左颊,肝之部。右颊,肺之部。额上,心之部。颏下,肾之部。鼻者,脾之部(此据《素问.刺热篇》划分五脏与面部相关的部位)。本部见水色,浅淡不及或深浓太过者,皆病色。如鼻,是脾的部位,见黄水色,则为木经自病,此为正邪。若见白色,则为子盗母气,为虚邪。若见赤,则为母助子气,为实邪。若见青色,则为彼能克我,为贼邪。若见黑色,则为我能克彼,为微邪,所谓“按法报类”者,就是其余各脏的诊法均以此类推。本节的面部分脏腑部位和上节的脏腑相关部位,各有不同。原则上以上条所述为主要依据,本条所述可作资料参考,一般适应于儿科。

脏腑虽然藏于体内,而藏象则显于外表。从面部的神色和形态的观察,可以了解整体的变化。因为面部内应脏腑,为经络所会,气化所通,神色所发,所以通过面部的诊察,可以了解脏腑、经络、气化、神色等方面的病变。

8.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bì,读闭,闭但不通。 luán,读峦,踡曲不能伸直。 ? huǎng,读恍。 wěi,读委,痿弱无力。

黄、赤为阳色,一般反映阳证,所以主风、主热;青、白、黑为阴色,一般反映阴证,所以主寒、主痛。(若黑甚,在脉则麻痹,在筋则拘挛。晄光白者,浅淡白色,主大出血、脱血。若无吐x下血,则为脾不生血,不荣于色。微黑者,浅淡黄色,主肾病水寒。痿黄者,浅淡黄色,主诸虚病。两颧深红赤色者肯,为阴火上乘,主虚损劳疾。

9.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tuán读团,凝聚。

色深为沉,主病在内,若更浊滞晦暗,主久病与重病。色浅为浮,主病侄外。若得光泽明显,主新病与轻病。若其色虽不枯晦,亦不光泽,主不甚之病。凡诸病之色,如云撤散,主病将愈易治;抟聚凝滞,主病进难治。

上条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此条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10.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juàn 音义。 zī,读恣。眼角。

舌为心之官,正常的舌色应该是润泽的淡红色,正常的舌形应该柔软而伸缩自如。若舌色过分鲜红(舌赤),就是心病。色深赤焦卷,属邪气实的心病;色浅红滋润而短,属正气虚的心病。鼻为肺之官,鼻色发白,属肺有病。鼻色浅白,喘而不满,腻于正气啦的肺病;殚色深白,喘而胸满多属寒邪饮实的肺病。目为肝之官,眼角出现青色,常反映出肝有疾患。眼角深青色,多属肝经风热所致之实证;色浅青的多属肝虚证。口唇为脾之宫寥,正常的口唇颜色应该是红的。如果口唇出现黄色,就是脾有病,唇色深黄,甚至枯燥,常见于实证,例如内热便闭;如果口唇色浅黄而没有血色,常见于正虚证,例如久泻或小儿脾虚疳病等。耳为肾之官,正常的耳色,应该是黄红而润活。如果耳色青黑,就是肾有病。耳色深沉黯黑,是肾病实证,耳色浅黑,是肾病虚证。所谓深浅分彰者,即浅淡为虚,深浓为实,分明彰显。耳的形色,不仅是肾病的反映,同时也可反映全身病患,如危重病证,常常见到耳轮枯槁。

11.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锐 ruì,读瑞, 尖锐。 阽 diàn,读店。临近(危险)

色之尖处为锐,是诊察疾病起始、传变等的依据。视其色之锐处所向何官、何部,则知起自何官、何部。其传乘(如肝病传脾,木邪乘土之类)、生克(土生金,金克木之类)、顺逆(相生力顺,相克为逆),也就自然清楚了。如锐处向外,是从内部走向外部,则为脏传腑,腑传表,属易治之病。锐处向内,是从外部走向内部,则为表传腑,腑传脏,属难治之病。而且,以五部、五官、五色、五脉、五病推移相参,则又有微甚生死之别。凡病色从下冲明堂而上至额,则为水克火之贼邪,属逆。从上压明堂而下至颏,则为火侮水之微邪,属顺。还有,男子以左为主,女子以右为主。男子之色,自左冲右为顺,自右冲左为逆,女子之色,自右冲左为顺,自左冲右为逆。逆,就是反,相反是临近危险的征象。前以内外部位分顺逆,后以上下、左右分顺逆,不可不辨。

本节的“锐处”,指向,以及男女左右顺逆,是古人相传下来的望诊法,在临床运用时只能供以参考。

12.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在天庭额部出现拇指状,成条、成块的一团黑色,抟聚不散,一般说这是心阳垂绝的现象。倘若是赤色的,而且出现于两颧,就是“水火相射”,阴虚阳亢之候,故病者虽或小愈,亦必卒然而死。病人唇面肯黑,及五官忽然出现黑中夹白,面色象将残留的汗与粉揩去后那样,或者白无光泽,说明病人的内脏已起了特殊变化。虽暂时不觉得有什么病象,但最终会因内脏病变而危及生命。

第8-12条慨述面部的异常表现。从观察人体外表的形态和色泽,以测知人的病候,并判断其预后。

13.色生于脏,各命其部。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光晦神短,了了神足,单失久病,双失即故。

了了 清爽的样子。

五色生于五脏,并反映在面上的一定的部位,神藏于心,虽不能直接捉摸得到,然“外候在目”。它能够通过两眼反映出来。若目光晦暗,这是“神短”,是将要患病或病势严重之候,若目睛清莹,了了分明,此为神气充足,是没有疾病,或病将愈之候。所以,在诊察疾病时,色与神都要注意。“色”或“神”单失,则主久病。“色”与“神”双失,则主即死。

人的神气好坏,从两眼中可以判断出来。所谓神气,就是有光、有体,光是眼光明亮,体是指目中的润泽。这种“精气内含”既不向外浮露,又不蒙混不清、就是人有胃气的表观,也就是有色有神、有光有体的健康现象。

14.面目之色,各有相当。交互错见,皆主身亡。

面黄有救,眦红疹疡。眦黄病愈,晴黄发黄。

疹 zhěn 读诊,皮肤丘疹。 疡 yàng,读阳,疮疖。

颜面和两眼,各有其相宜的色泽。如面之色:肝青、心赤、脾炎、肺白、肾黑。如日之色泽;瞳人应是黑色,乌珠(黑晴)应是微黑透青,白睛应是白色,内外两眼角应见微红色。假如眼睛的颜色有异常的变化,而颜面也失掉了正常色泽,这叫做交互错见,都是疾病严重的反映。《素问·五脏生成篇》说:“面黄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如而青目赤,而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惟面色黄者,为脾土未败,五行有救,皆不死也。若伤寒(指恶寒发热的表证)两眦皆红,则为发疹疡之兆,两眦皆黄,则为病将愈之征。若两睛通黄,是湿热内盛,为发黄疸之候。

15.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

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

朦胧 méng lóng,读蒙龙,昏礞视物不清。 míng,读明,闭目。 衄 nǜ ,读育。鼻出血。

凡病人开眼喜见人的是阳证,闭目怕见人的是阴证。因为开眼是由于阳气盛,闭眼是由于阴气盛的缘故。若是眼目朦胧、昏糊、暗浊、不清爽的属热,甚至是热邪传里热盛之证。当也好血的病人,有时常见闭眼,两眼向上直视,叫做戴眼,则为阳气断绝之候。视不见物,叫做目盲,则为阴脱之侯。目眶忽陷,则为气脱之候。睛定不转,则为神亡之侯。眼睛能够视物辨色,主要是由五脏精气上注于目所致。所以,眼的色泽和神情有异常,对诊断疾病,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上三条,概述望面察色与望目察神的要点。《内经》十分重视目部的望诊,认为面与目都是望诊的重要部位。《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诊可以测知五脏的变化。

16.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痛。

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如将捕惊。

眩 xuàn,读悬(去声),视物不明。 ?? huāng,读荒,目不明。

怒者肝之情志,故病则好怒。青色者,肝之色,故病则面色当青,肝之部位在左,故病则左胁有动气而胁疼。肝主筋,故病则转筋,掉者,动摇抽旅。眩者,眼昏黑不明。肝主风,故病则掉眩。疝病属肝,故病疝气。肝与胆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故病耳聋,此皆肝实之病。若肝虚,则目视????无所见.因肝开窍于目,肝虚则胆弱,故不时似有人将捕之,而惊悸不定。

人体解剖部位,肝是处在上腹部的右方,但《内经》里有“肝左肺右”的说法。这其实前者是指肝的实体,后者是指肝的功能气化。即肝的实体居于右,肝的气化局于左,所以肝脉亦见于左关。古代医生从经验中体会到肝病患者左边行“动气”(即有一种跳动的感觉)。

17.心赤善喜,舌红口干。脐上动气,心胸痛烦。

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

怔忡 zhēng chōng,读征冲。心跳不安。

赤者心之色,故心病则面见红色。喜属心的情志,所以心病时,可有自喜自笑的冲神情表现。心开窍于舌,故病则色红赤。心主热,故病则口干心烦。心之部位在上,故病则脐上有动气。心居胸中,故病则心胸痛,并健忘,惊悸,怔仲,不安。热乘心实,则发狂昏冒。神怯心虚,则凄然好悲。

18.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

腹满肠鸣,痛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闭。

黄者脾之色,故病则而色黄。忧思,属脾的情志,故病则常常有忧思的神情表现。脾之部位在中,故病则当脐有动气。脾主味,故病则食纳少而不化。脾主四肢,故病则倦怠无力。脾主腹,故病则腹满痛,肠呜而下利,此皆脾虚之病。脾主肌肉,故实则病身重,腹胀满,大便闭。

19.肺白善悲,脐右动气。洒浙寒热,咳唾喷嚏。

喘呼气促,肤痛胸痹。虚则气短,不能续息。

洒浙 sǎ xi,读撒(上声)西,恶风寒的样子。

白者肺之色,故病则面色灰白。悲属肺的情志,故病则常常有悲、愁的神态出现。肺之部位在右(居心之上),故病则右(胸)胁有功气。肺主皮毛,故病则洒浙恶寒发热肤痛。咳嗽唾痰,喷嚏流涕,喘呼气促。胸者肺居其中,覆盖于心上,故病则胸痹而痛,肺虚则胸中气少,故喘咳气短不能续息。

20.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腹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痛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逆。

溲 Sōu,读搜,大小便主要是指小便。

黑者肾之色,故病则面色发黑。恐属肾情志,故病则易感恐怖。肾之部位在下,故病则脐下有动气。肾主水,故病则水蓄,腹胀,肿满,喘不得卧。肾开窍于二阴。故病则大小便不利。肾主骨,肾与膀胱相表里,故病则小便不利少腹满,肾病往往腰背俱作酸痛。肾主欠,故病则常打呵欠。肾邪上乘于心,故病则心下悸浮或空如饥。诸厥属下,故病则是寒而厥逆。

以上5条,原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了面色与五脏疚病及证候之间的关系,面部各部位分属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脏藏于内,象现于外,色与部位相结合,从外以知内,能更进一步了解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情、病势的变化。

21.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噎膈 yē gé,读椰格,胸膈阻塞,吞咽梗阻,饮食不下。

当病人面上出现黑色(或青黑色),一般多属痛症。如果身上没有疼痛,就可能是由于肾虚内热,肾阴虚损所致的女劳疽(症状的特点是面额上发黑)。如果又不是劳疸,就可能是淤血蓄积在里。凡是由于淤血所致的面黑,一般在衄血或下血后,黑色就渐渐褪去,面色由黑转黄,这是因为淤积得以排涂的缘故。若病人面色微黑而黄(即浅淡的黧色),同时在嘴角现出一些皱纹,这如果不是蓄血症,往往是逝吐膈病,都由吞咽梗阻而不能进饮食,常导致饿死。

22.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乍 zhà,读炸,暂,忽。

病人面色发白,一般说,是失血的虚弱颜色,若无脱血之证,通过问诊可能得知是恐怖导致的。恐则血随气下,故色白。恐则神随气失,故脉如乱丝。乍白乍赤,是气血不定之色,脉浮气怯,神气不安之象。通过问诊则可知是因为中心羞愧,羞则气收,故气怯,愧则神荡,故脉浮,举此情、色二端,一以诊病,一以诊情,余可类推,总在临证者神而明之,灵活运用四诊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23.颈痛喘疾,目裹肿水。面肿风水,足肿石水。

手肿至腕,足肿至踝。面肿至项,阴虚可嗟。

观察病人,若见颈人迎脉跳动显著的,往往是喘症比较剧烈。日裹(眼胞)上下肿者,主有水气之病。肿从面部起始的,名曰“风水”,症见恶风、脉浮、有时有热,或竹节疼痛、身重等症,是属阴水的范畴。若肿从足胫部起始的,并有脉沉,腹满,无气喘等症状,是属于阴水范畴。若手肿至腕,足肿互踝,面肿至顶,则往往是阳气虚结的严重证候,实质不屈于水肿病。

24.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坐则腰痿,转摇迟回。

行则偻俯,立则振掉,形神将夺,筋骨虺颓。

偻 lóu,读楼,曲背。 俯 弯腰。 虺颓 huī tuí ,读悔推(阳平),疲惫衰败

《内经》说:“夫五藏者,身之强也(五脏为人身之根本,根本巩固,则身体强健)。头者精明之府,头颅视深(头颅斜而目陷无光),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五脏的俞穴皆在背),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若腰痛而转摇艰难,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凡此形神将夺,筋骨虺颓之形状,故皆主死候也” (均见《素问·脉要精微论》)

25.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动左乳下,有过不及。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促结积聚,不至则死。

宗气 也称大气,积于胸中,也就是维持生命的元气。 脉象名称,“数时一止名为促”。 脉象名称,缓止须将结脉呼”。

胃之大络,名日虚里(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的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这个脉络的搏动,正常情况下是动不应衣的,因以候宗气的强弱。若动之微而不见,则为不及,主宗气内虚。若动之应衣而甚,则为太过,主宗气外泄。若三、四至一止(结),或五、六至一止(促),则主有积聚。若绝不至者,则主死。因为虚里内面正是心脏,故探索虚里的搏动情况,审诊疾病的变化,前人颇为重视。

以上25条摘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概述了望面色、望神气,望身形等法。五色之诊首贵内含神气。故前哲于望诊之中一则曰“神色”,再则曰“气色”,神色者内含光采,气色者内蕴精华。观察形体病态,可知内脏的坚脆,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观察动静姿态,可以根据“阴主静,阳主动”的理论来认识面色、神气、形体,这对疾病的预后有密叨关系,但望诊不是绝对可据的,还要四诊合参。

附1:幼科望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望神色】

欲知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厲肝;青肝赤心黄脾色,白为肺色黑肾颜。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

惊风 是儿科疾病中以抽风为主要症状的一个病名,凡小儿在发病过程中不论任何原因出现了搐、搦(nuò,读糯)、掣(chè,读撤)、颤、反、引、窜视等侯的统称“惊风”。

要了解患儿各种疾病的原因,首先应详察面部的气色,因为面部是十二经总会的地方,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五脏内在的变化,可以从面部上与其相应的五部、五色表现出来,察看小儿面部的气色,就能够了解到五脏的病变。五部就是:天庭头额属心、下X地角属肾、鼻准属脾、右烦属肺、左烦属肝。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以脏而论:肝病多现青色、心病多现赤色、脾病多现黄色、肺病多现白色、肾病多现黑色。以证候而论:现青色的多是惊风证候;现红色的多是火热证候,现黄色的多主伤脾伤湿或伤食的证候;现白色的多属虚寒证候;现黑色的多属疼痛,而且病乡危恶。此外,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小儿面部的气色变化,更可测知疾病的新久和预后。如气色光泽、五色鲜明的乡是新病,证多轻而易治;气色沉暗、五色晦浊的是久病。证多重而难疗。然而暴感外邪的病证,如面带晦暗尚无妨碍,久病内亏,颜色娇艳的更多危重。

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

相生实者邪助病,相克虚者正难堪。

观察面部的气色,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来判断病变的轻重顺逆,一般五部五色符合五行相生的为顺,符合五行相克的为逆,以脾病为例而言,脾在五行中属土,黄色是它的正常色泽,在发病过程中,如果见了红色,就是火生土的象征,多是顺证,轻证,预后良好;反之,如见青色,就是木克土的象征,多为逆证,重征,预后不良。其它各脏的病变也可以同样按照此理来推论。又如气血未衰,在部色相生的情况下,虽有外邪助病,也易治疗,若久病气血虚弱,又遇部色相克,大多正气不支,每难速愈。

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难痊;

太阳青惊入耳恶,印堂青色惊泻缠。

风气青惊紫吐逆,两眉青吉红热烦;

鼻赤脾热黑则死,唇赤脾热白脾寒。

惊泻 是小儿病证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泄泻色青,伴有微热惊惕(tí,读踢)不安。 风气 风,指风池,在眉毛下面;气,指气池,在眼睛下面。

临床上诊察小儿,不但要注意现症,还要从现疵中注意疾病发展趋势,例如天庭部泣观于青暗色的,多是将要发生惊风证候的表观。见红色的多是内热病证,见黑色的预后大多不良。太阳部位见了青色的多是惊风证候,如果这种青色蔓延到耳部的,则多属险恶证候,不易治疗。印堂部位见青色的是“惊泻”证。眉下的风池,眼下的气池,出现了青色的多是惊风。见了紫色的乡为呕吐上逆病证。又如两眉颜色发青的是一种无病的正常色采,若见红色的,则多是烦热证候。鼻准部位见红色的,多是脾经有热,如果一旦出现了黑色,则多属不治之证。口唇红色的多是脾经有热,色白的多是脾经有寒。

左腮赤色肝经热,右腮发赤肺热痰。

承浆青惊黄呕吐,黑主抽搐病缠绵。

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承浆 穴名, 在下颏部位,颐前唇下凹陷中。

左腮发红的,多是肝经有热;右腮发红色的,多是肺热淡盛。承浆部位见了青色的,多是惊风病,症见黄色的多主呕吐;如果出观色黑的,则多属缠绵日久不愈的抽搐病证。

以上是察小儿色的基本知识,为诊治小儿疾病的重要一环。但小儿为哑科,望色断病之法有时可据,有时亦不可据,亦必查明病因,详审苗窍,细观指纹,静验见证,兼察声音、臭味,四诊合参,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察指纹】

初生小儿诊虎口,男从左手女右看;

次指三节风气命,脉纹形色隐隐安。

形见色变知有病,紫属内热红伤寒;

黄主脾病黑中恶,青主惊风白是疳。

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交叉之间。 病名,泛指小儿营养不良、毛发焦稀、肚大脐突的一种慢性疾病。

初生及未满三岁的小儿,得了疾病,可以根据食指内侧上廉(边)所显露脉络的形色,来判断病情,这就是诊虎口三关。(一般是男孩先看左右,女孩先看右手)。食指近虎口第一节叫风关,第二节叫气关,第三节叫命关。正常指纹的形色,是红黄隐隐可见。倘若发生病变,则指纹的形态、颜色泌会随嚣病的变化而变化。否指纹的方法,应将小儿抱向阳光充足的地方,医生用自己的一只手把握住小儿的食指尖端,另一只手的拇指或食拍轻轻地从命关向虎口的方向推去,目的是促进气血的流畅,使指纹明显易见,然后再根据指纹的颜色、部位、形态等进行诊察。若指纹深红紫暗的,属于邪热内郁;纹色浮露而潮红的,是外邪初入,病在肌表;若纹色淡红莹亮,多是中气怯弱,营卫不充,证属虚寒的表现。纹色黄的,病在脾胃,纹色黑,是一种中恶的证候;纹色发青的,多是惊风抽搐,纹色发白的,又多属于疳积病症。

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见病多难;

大小曲紫伤滞热,曲青人惊走兽占。

赤色水火飞禽扑,黄色雷惊黑阴痫;

长珠伤食流珠热,去蛇吐泻来蛇疳。

弓里感冒外痰热,左斜伤风右斜寒;

针形枪形主痰热,射指射甲命难全。

曲紫 是纹形弯曲、颜色发紫的一种指纹。 曲青 是纹形弯曲、颜色发青的一种指纹。 阴痫 病名,是痫征中阴性的一种证候。

指纹形色只见于第一节风关的,病浅易治,现于第二节气关的,病较深重,纹形上侵到第三节命关时,病势深而难治。若纹形弯曲,颜色发紫的,是主伤食内热证候;颜色发青的,多属被人或走兽所惊吓;颜色发红的,多系被水火或飞禽所惊吓;颜色发黄的,多是被雷电所惊吓,颜色发黑的,多属阴痫病的表现。还有纹形园长象长珠样的名曰长珠纹,多主饮食所伤的证候;纹形一点红色象流珠之状的,名曰流珠纹,多是内热之证。还有纹形上尖长而下微大象蛇去之形的,名曰“去蛇纹”,主伤食吐泻证候;上微大而下尖长象蛇来之形的,名曰“来蛇纹”,多属疳膨食积之证。还有纹形如弓,弯向中指,称为“弓里纹”,多主感冒外邪的证候;纹形弯向拇指的,称为“弓外纹”,多属痰热内盛的现象。还有纹形斜向中指的,称为“左斜”,多主外伤风邪;斜向拇指的,称为“右斜”,多主外感寒邪。还有纹如悬针形的或如枪形的,皆主痰热内热的证候。若纹形直透三关,射甲透指的,称为“通关射甲”,这是一种肝木亢盛,脾气大败的现象,证多危险。

纹见乙字为抽搐,二曲如钩伤冷传,

三曲如虫伤硬物,水纹咳嗽吐泻环。

积滞曲虫惊鱼骨,形似乱虫有蛔缠,

脉纹形色相参合,医者留神仔细观。

还有纹形如乙字的,也是一种惊风抽搐证候的表现;纹形弯曲象钩子一样的,是脾胃被生冷所伤的一种现象;纹形有三道弯曲象蚯蚓一样的,是被坚硬难化食物所伤的一种表现。还有纹形如水字的,是主咳嗽症;纹形如环的,又属吐泻疳积。一般积滞的证候,多现弯如曲虫的纹形;惊风的证候,多出现鱼刺样的纹形。至于纹形弯曲排列象乱虫一样的,多是蛔虫缠扰肠胃的一种象征。以上是诊指纹的大概情况,但在诊察时,必须与全身症状、形色等合参,相互印证,才不致误事。

诊虎口指纹,是小儿诊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之以辅助诊断。一般纹浮主病在表,纹沉主病在里,纹色红的多主外感风寒,纹色紫的多主内热;纹色淡的为虚,纹滞推之不动为实。纹在风关的主病轻,纹至气关的主病巫,纹至命关的主病危。即所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如能很好地掌握,一般已足运用。关于其它各种纹形的主病,现在临床已很少应用。

附2:吴坤安察舌辨证歌(《辨舌指南》)

病之经络、脏腑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为主。而以脉证参之,这是诊法之要。

舌诊的部位: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屈肾,两边属肝胆,四畔属脾。又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舌诊的形色: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旰经,青滑肝经。

舌苔二字应分别来看,“舌”,指舌质,“苔”指苔垢,因舌是用来候元气盛衰的,苔是用来察病证深浅的。

1.六淫感症有真传,临证先将舌苔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营卫表里辨何难。

凡诊伤寒(百病皆然),当先察舌之形色,分别足经手经,卫分营分,在表在里,再参脉证施治。伤寒兼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而言,故曰六淫感证。

2.白肺绛心黄属胃,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色兼圆厚,焦紫肝阳阴又青。

此条统论手经足经,以舌的形色来区辨。凡临证见舌无苔而润,或徽白而,,?即是大阳(膀肮经),太阳与帅同主表,邪尚泣丧故舌无苔而或薄白。绛红(深红色)属心,黄苔属阳明(胃),红色属少阳(胆),黑苔属太阴(脾),紫色属少阴(心),焦紫属厥阴(肝)阳邪,青属厥阴阴部。

3.表白里黄分汗下,绛营白卫治分岐;

次将津液探消息,泽润无伤涩已亏。

此以下辨表里营卫治法。白苔属表,当汗。黄苔属里,当清、当下。绛苔为营分之热,宜清忌表。白苔为卫分之邪。宜汗忌清。再以舌燥润,验其津液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渊泽为津液未伤,爆涩为津液已耗,凡热病最注重存津液,因此,故宜深察舌的燥润。

4.白为肺卫仍兼气,绛主心营血后看;

内兼黄仍气热,边红中白肺津干。

病邪浸入人体是先到卫分,卫分不解,然后才入气分。气分不解,由气入营,营分不解,然后入血分,卫气营血,逐层递进。如何察舌而知邪之所在呢?白内兼黄,仍属气分之热,不可用营分药。白苔边红,此温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温过表,清轻凉散为当。因伤寒之邪从肌表而入,以舌苔之黄白,分表里而汗下;温暑之邪从口鼻吸入,以舌之绛白,分营卫而清解。

5.卫邪可汗宜开肺,气分宜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犀地妙,到血未清地与丹。

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可汗,开肺即是开太阳,如麻黄苏叶之类。如舌苔白而厚,或兼干,是邪已到气分,只宜解肌清热,如栀予连翘薄荷之类,不可用辛温猛汗。若寒邪化热过卫入营,或温邪吸入竟入营分,则舌质红绛而干,惟犀角、生地最能透热于营。邪在营分不解,渐入血分,则发热不已,宜消血分之热,鲜生地,牡丹皮之类可清血分之热。

6.白黄气分流连久,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透营泄卫两和间。

凡舌苔白中带黄,日数虽多,其邪尚在气分流连。可望战汗面州。若舌红降(可能应为绛)中仍带黄白等苔色,是邪在营卫之间,当用犀地连翘以透营分之热,翘、薄以散卫分之邪,两解以和之。此乃透营泄卫之要法。

以上6条概论舌质、舌苔、分经、分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错综变化,脏腑、三焦、卫气、齿血的辨证层次,是辨舌的纲领。

7.白而薄润风寒重,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凉解肺家安。

此辨风寒与风热治法不同,凡风寒初入太阳则舌无苔,或生苍白润而薄,此寒邪重,津液不亏,用辛温发汗即可。如白苔虽簿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太阴手经,津液巳少,不可过汗,只宜轻清凉解肺分,如桑、杏、连、翘、薄荷、淡竹叶之类。

8.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舌苔纯黄无白,邪入胃经,热而未实,宜辛凉重剂如白虎汤之类以清散漫之热,若焦黄断裂,热入胃腑而燥实,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则安。

9.太阴腹满苔粘腻,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还兼胸痞满,泻心陷胸二方裁。

湿邪结于太阴,则胸腹满闷,舌苔白而枯腻或黄而润滑,宜苦温以开之,如苍朴二陈二芩之类。若苔黄而燥,胸中痞满,此阳邪结于心下,按之痛者,热痰固结,宜用小陷脚法;呕吐尿涩者,湿热内结,宜用泻心法。

10.微黄粘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

热末伤津黄薄滑,犹堪清热透肌端。

舌微黄薄滑,邪在肺卫结于上焦气分,宜杏仁、白蔻、桔、橘、轻苦微辛开泄上焦气分以达邪,不可用陷胸、泻心苦泻之法。黄苔虽主里,如苔薄滑者,是热邪尚在气分,津液未伤,宜栀、豉、翘、薄之类,轻清泄热透表。此两条,舌色似里而实表,不可作里证治。

11.湿留气分苔粘腻,小溲如淋更快联;

湿结中焦因痞满,朴陈苦温泻之安。

粘腻舌苔足内有湿邪的反映。白而粘腻者寒湿,更验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湿邪痞满,乃寒湿之邪结于中焦宜用厚朴、苍术、二苓、二陈之类苦温以开泄。若舌黄沾腻,痞司呕吐,大小便俱不利,此是湿热结于中焦,宜用泻心之类苦寒以开泄。

12.上焦湿滞身潮热,气分宣通病自痊;

湿自外来著肌表,秦艽苏桂解肌先。

舌苔或白或微黄而粘腻不渴者,总属湿邪。但湿自内出,常结于中焦而成痞满。若湿自外来,上焦气分受之,每见潮热自汗,医者表之不解,清之不应,不知热自湿中来,只要宜通气分,如三仁汤之类,气分湿去,则热可自止。若冒雨雾湿邪,留于太阳肌表,发热自汗不解,口不渴饮,身虽热,不欲去衣被,舌灰苔白粘腻,宜杏苏、二陈、秦艽、茯苓之类,解肌和表,湿邪自去。

13.湿热久蒸成内著,厚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寺义同着。

湿热内着,从饮食中得之,嗜酒人多此。苔必厚黄粘腻,病满不饥,呕吐不纳,惟泻心汤最效,黄连、干姜、赤苓、半夏、枳实、茵陈、通草之类。湿热内结,若误治必致成疸,宜茵陈五苓散之类。

以上论黄白舌苔,前2条论风寒,后5条论湿证。

14.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

素有火痰成内闭,犀黄竺贝可加餐。

zǎn,读赞(上声),积聚。

舌绛红是邪入营分,宜用犀翘等清透。舌纯红鲜泽是邪入包络。病轻,用菖蒲,郁金开之,病重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痰热结闭,加西黄、川贝、天竺黄清火化痰。

15.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犀兼导赤泻之安。

黄苔而中心绛是心受胃火熏灼,于清胃药中加清心,如犀连承气汤之类,如舌尖独赤起刺是心火上炎之故,可用犀角合导赤敌以泻之。

16.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疾难。

舌质边红,苔中心燥白,是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腻之药。宜轻清凉解为治,如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能清膈上无形之热。其邪不在气分,若妄投滋腻,必然增病。

17.绛舌上浮粘腻质,暑兼湿秽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绛舌粘腻上浮,暑湿酿蒸,恐痰浊蒙闭心包,宜用菖蒲、郁金,藉其芳香逐秽,犀角以透营分暑邪,琥珀、滑石清暑利湿,如痰浊膠结,宜宣窍涤痰,用川贝、天竺黄之类。

18.白苔绛底因何故,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黄连金汁乱狂安。

舌苔白而舌质绛者,热被湿遇。宜化湿以透热,如犀角、滑石、茯苓、猪苓、苡米、茵陈之属。舌现红星点点,是湿温病热毒乘心,证必昏谵狂乱,非黄连、金汁不解。如无金汁则以人中黄代之、

19.舌绛碎生黄白点,热淫湿?欲生疳;

古名狐惑皆同此,杂症伤寒仔细探。

? ni, 读逆, 虫的病。 狐惑 虫症(惑当作??)。

舌绛碎而有黄白腐点,多是虫症的反映。因为湿热邪毒,蕴久不宣,蒸腐气血,化为淤浊,物腐而后虫生。《金鉴》以牙疳、下疳分狐惑,与《金匮》所言似有不同,但伤寒余毒,湿??为害则同。

20.舌绛不鲜枯更萎,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红泽而光胃液干。

wěi,读尾,干枯。 hé,读盒,枯竭。

舌形紫晦如猪肝色,绝无津浓者为枯,舌形软缩,伸仲不过齿力萎,这都说明肝肾之阴干涸衰败,难治。若淡红光润鲜明者,是胃津干,急用甘凉濡润之药以救胃阴,如鲜生地、鲜石斛、蔗浆、梨汁之类。

以上论红绛舌苔。

21.黄苔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

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阴。

mí,读迷,更加。

舌红苔黄周知邪已入里,若舌苔黑燥,扪之起刺,则阳明热极,然无痞满之症,不宜下而宜消,如清之不应,肠中燥屎与热邪固结,土燥水亏,胃液已干,急宜甘寒凉润以救胃阴,阴液充溢,二便自通,不可妄下。

22.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

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舌苔黑滑,为太阴(脾)之虚寒,所谓水寒侮土,宜理中汤温之。若更兼粘腻浮胖,是湿痰寒饮伏于太阴,宜温运药以开遂痰湿,如二陈、厚朴、白蔻、姜汁合五苓之类。

23.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

吐呕便闭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舌苔边黄,中心腻黑,是胃热蒸动脾湿,蕴结中宫,以致痞满呕吐、便闭、尿短,嗜酒人多此证,宜用泻心汤开泻中焦。

24.寒湿常乘气分中,风兼二气自从同;

重将黄白形中取,得诀才将脉症通。

寒湿二气入气分,风兼寒湿亦入气分,不入营分。风兼湿热或入气分,或入营分。气分之邪于舌之黄白取之,营分之邪于舌之红绛取之,得此要诀,再将脉证兼参,则可辨证明确。

25.温邪暑热走营中,兼入太阴气分同;

吸受心营并肺卫,暑温挟湿卫营通。

温暑二气常入营分,兼入气分。因温暑之邪都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先受,故或入心营,或入肺卫,或先卫后营,惟湿邪常走气分,暑必挟湿,暑挟湿则三焦营卫可以通入。

以上2条论寒湿温暑之入气入营。

26.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

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

伤寒由表入里,先太阳后阳明,故舌苔先白后黄,见证初起恶寒,热病自里出外,是伏气所发,初起即以阳明为出路,故舌苔纯黄少白,见证壮热不恶寒,胸腹灼手,以此为辨。

27.热病无寒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

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此条亦述伏气所发的热病,切不可辛温发汗,如仲景《伤寒论》阳明篇之栀豉汤、白虎汤,少阳篇之黄芩汤等,皆可辨证选用。若发热恶寒脉浮紧,则宜投发汗散寒表剂为先。

28.少阴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燃;

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先。

凡温病热病,初起皆纯热无寒(初起亦有微恶风寒者,但很快即消失),热病发于阳明,温病发于少阳,当以何法断之?但看舌苔,黄燥为阳明热病,绛赤为少阳温病。温病宜用犀角、鲜生地、栀子、连翘、丹皮、赤芍之类以清宣透发,以解木火之郁热,大忌汗散。

以上3条论温热病由于伏气所发,以舌苔辨之,甚为精当。

29.若是温邪从上受,窍中吸入肺先传、

芩翘栀豉桑蒌杏,气燥加膏肺分先;

邪入心营同胆治,再加玄麦郁菖鲜。

温邪从内发者,从少阳胆经治之,若因天时睛燥太过,其气从口鼻吸入,则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边红,治在气分,宜以黄芩、连翘、栀、豉、桑叶、瓜蒌、杏仁等轻清之品以清气分之热。如气分热炽口干燥,则加生石膏,却热以存津。如舌色鲜红,治在营分,邪入营分与少阳胆经同法,亦用犀、地、丹皮之类,再加玄、麦、郁金、菖蒲以心开窍。

30.寒温二气前粗辨,暑湿相循病必缠;

湿病已陈粘腻舌,只将暑症再提传。

伤寒温病的舌诊巳辨析在前,暑与湿合,燥湿则碍热,清暑则碍湿,病难速解。湿病已陈现粘腻舌苔。“陈”,是布列。根据粘腻舌是湿胜的表现,但暑必挟湿,要提防传变。

上文论伤寒温病,以下言暑邪湿温。

31.暑伤气分苔因白,渴饮烦呕咳喘连;

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

蒌皮贝杏通芩滑,栀豉翘心竹叶煎,

或见咳红荷叶汁,痞加朴蔻郁金川。

暑伤气分、饮阻中焦,故苔白而烦呕喘咳,身热胸满,治从肺卫,药宜淸宣,如奥、川贝、杏、蔻、栀、豉之类,如肺气怫郁,则暑邪逆入营中可见咳红,又宜用淸络宁血之法。

32.暑入心营舌绛红,神呆似寐耳如聋;

溺淋汗出原非解,失治邪干心主宫;

犀滑翘丹元地觅,银花竹叶石菖同;

欲成内闭多昏昧,再入牛黄即奏功。

暑热之邪、上蒙淸窍则耳聋,不与少阳同例,忌用柴胡。暑邪乘于包络则神昏,宜清心开闭,如《温病条辨》之淸营汤,安宫牛黄丸之类。

33.暑湿合邪空窍触,三焦受病势弥漫;

脘闷头胀多呕吐,腹痛还防疟痢干;

栀豉杏仁芩半朴,银花滑石郁红安。

指橘红

暑湿合邪,从口鼻吸入,则三焦气分受病,头胀、脘闷、呕吐,这是邪初入的见症,其势尚轻,故只宜用栀豉等以清气分。暑湿之邪留于“膜原”则发疟;入于肠胃则成痢,治宜随证用药。

34.湿温气分流连久,舌赤中黄燥刺干;

咯血毋庸滋腻入,耳聋莫作少阳看;

三焦并治通茹杏,金汁银花膏滑寒;

若得疹莎肌内透,再清痰火养阴安。

凡暑湿合邪,轻则气分微结,重则三焦俱病,淸解不应,即属湿温重证,肺气不得宣畅则酿成脓血,咯血是热伤肺络,不可用滋腻药,耳聋是湿蒙淸窍,不可作少阳治,治当急清三焦,气分一松,则疹痧得以外达,再议淸火淸痰,渐入养阴之品。

此条闸明湿温重证的治法,惟恐人见咯血而误作阴虚治,见耳聋误作少阳治。

35.苔形粉白四边红,疫入膜原势最凶;

急用达原加引药,一兼黄黑下匆匆。

膜原 脾与胃以膜相连之处。

舌苔粉白而厚、四边红降者,是瘟疫之邪入于膜原。其势最凶,顷刻传变,绝不可轻视,宜用达原饮,分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加引经药透之达之。如舌变黄燥,乃疫邪入胃,加大黄下之,如变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气下之,疫势甚者,其舌一日三变,由白变黄,由黄变黑,当数下之。

36.若见鲜红纯绛色,疫传包络及营中;

清邪解毒银犀妙,菖郁金黄温暑通。

舌绛鲜红,疫邪自卫入营,逆传包络及营分,汗下两禁,当从三焦立法,惟宜淸营解逛,逐秽开闭,如犀角、银花、菖蒲、郁金、西黄、金汁之类,与温暑治法相通。较上条自表入里大不相同。

上条由膜原入胃,自表传里,故可从足经用药;此条疫邪由卫入常,从手经用药,与温暑大致相同。

37.温邪时疫多斑疹,临证须知提透宜;

疹属肺家风与热,斑因胃热发如兹。

此条温暑斑疹与伤寒发斑不同。疹暑肺经风热,斑是胃家伏热,小如粟粒为疹,大如片状为斑。时疫斑疹兼有毒气,均宜宣透清解热毒。

38.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热如丹犀莫迟;

舌白荆防翘薄力,舌红切忌葛升医。

斑疹发于气分,其色淡红而白者,色苔亦白,宜荆、防、蝉蜕、连翘、薄荷、牛蒡之类宣透达表。若见赤斑丹疹,邪在营分血分,舌必绛赤,宜犀角、连翘、鲜生地、人中黄、金银花之类,透营解毒,大忌升麻葛根足经之药。

以上2条述斑疹在气在营,不可用伤寒辛温之法施治。

39.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微白补休迟;

厚黄白腻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

不拘伤寒杂症,正气虚者,其舌苔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皆可投补。若见黄而厚,白而腻,总属内邪未清,不可遽进补药。

此条凭舌苔以验其虛实,是分别宜补宜淸的总诀。若唇淡舌白,润滑而有齿印,足徵脏腑阴寒,则又宜温中回阳之法。

闻诊

1.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徵宫商,并羽五声。

五色 黄、青、黑、白、赤。五音 角、徵、宫、商、羽。本 根本。yūn,读运。遂Sui,读岁,于是。zhi,读止。

前面学习了五色的诊断方法,此节主要讲五音五声,以及五音与五声的诊断方法。

声是音的根本,音是由声产生的,声的余韵就叫音,音于是以声的余韵而得名。角、徴、宫、商、羽五声是古代的五种音律,也是古代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古代医学家将这种音律运用到医学上来,用以诊断疾病。

2.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会厌 又名吸门,覆于气爰上口,呼吸和发音时则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则关闭,以防异物误入气道。 枢机。ai,读艾,狭窄。

大凡中空而有孔窍的物体多能发声,肺也是中空有窍的所以肺主声。喉咙是声音的通道,会厌是声音的门户,舌头是声音的枢机。发声还必须有口唇、牙齿活动的辅助。因各人的喉咙、会厌有宽阔、狭窄的不同,口唇有厚薄的差异,所以发出的声音也就有尖锐钝圆的不同。

此说明了声音产生的机理。声音的产生是由肺、喉、会厌、舌、唇、齿等器官共同协作完成的。人的声音各具特点,是由于发声器官禀赋(brng fu,读丙副,先天素质)有宽隘厚薄等差异的缘故。

3.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开口张腭,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è,读厄。分膈口腔和鼻腔的组织,前部叫硬腭,后部叫软腭,通称上膛。铿锵 Keng qiang,读坑枪,响亮而有节奏。cuo,读磋,韵母是ü或以ü起头的叫撮口呼。抑扬(声音)高低起伏。咏越 咏,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越,(声音、情感)昂扬。

宫、商、羽、徵、角音均为正音,也就是五脏无病时的正常声音。宫音,是舌头位在口腔正中,从喉发音。其声音极长、极低下、极重浊,且深沉、浑厚、雄壮而洪亮。商音,是开口张腭,从口腔发音,其声音次于宫音的长、低、浊,有节奏而淸脆响亮。羽音,是撮起口唇发音,其音极短促,调髙而清脆,柔和细腻而尖锐。徵音,是舌尖抵着牙齿发音,其音次于羽音的短促、高淸,有着抑扬清越的余韵。角音,是舌头向里收缩发音,它的声音长、短、高、下、清、浊都比较和调,有条达、畅爽、适中的余韵。

4.喜心所感,欣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忿 fèn,读愤,义同愤。

心情感到喜悦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欣喜奔放的。感到愤怒的时候,声音多愤怒而严肃。心中有悲痛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凄惨嘶呜的。心情愉快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也就舒畅和缓。对某事物充满敬佩之意的吋候,发出的声音是恭正肃穆的。心中有可爱事物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是温柔和顺的。

人的情感变化对声音有影响,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声音变化诊察病人的心理状态,据此推测疾病发生的原因。

5.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五声 呼、笑、歌、哭、呻。色克 五脏相克的病色。

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如果五声失去正常,就说明五脏已经产生了疾病。肝呼出的声音若非长、短、高、下、清、浊都比较和调,而是非常急迫,便知是肝产生了疾病。同样,心的笑声变得粗盛雄壮、脾的歌声变得散没、肺的哭声变得急迫短促、肾的呻吟声变得比较低而微弱等,都是各脏发生了疾病的表现。如果在这种五声发生异常的情况下,病色也有五脏相克的情况出现,说明病是比较凶险的。所谓病色五脏相克,如肝病见面色发白,即肺金克肝木;心病见面色发黑,为肾水克心火;脾病见面色发青,为肝木克脾土;肺病见面色发红,为心火克肺金;肾病见面色发黄,为脾土克肾水。

6.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续复,接续。谵妄zhān wàng,读粘旺,意识模糊、短时间精神错乱。lún,读轮,伦次。

病中语言多于平常的属热证,反之则属寒证。声音雄壮的多为实证,反之则为虚证。说话的声音低微,而又上下句难以接续,这就可以知道是元气极度耗伤的病证了。如果病人意识模糊,精神错乱,语无伦次,则是神志失常的表现。

前一节闸明了五脏有病,五声所起的变化。此节是以病人声音变化、语言状态来辨別疾病的寒热虚实和预后。夺气和神明已乱等病,多是预后不良的严重病证。言微难复为夺气,《中藏经》早有对夺气后语言情况的论述,认为若是语言微小得不能从喉向外发出,想讲话又不能讲出声音来,语言低微,难以接续,这是夺气的现象。

7.失音声重,内火外塞。疮痛而久,劳哑使然。哑风不语,虽治命难。讴歌失音,不治亦痊。

哑风 小儿抽风或成人中风后发生的失音。ōu,读欧,歌唱。quán,读泉,痊愈。

此节闸述失音一症的病因病机及不语症的辨证方法。

失音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由于引起的原因不同,所以预后也有吉凶的差异。声嘶调粗而重浊不扬,是内火被外寒所阻遏。咽喉部疮疡肿痛日久不愈所造成的声音嘶哑,是因为阴虚火旺的虚劳使之嘶哑的。小儿抽风和成人中风后发生的失音不语,预后多险恶,即使积极治疗,多数也是性命难保。因歌唱而引起的失音,即使是不进行治疗,也可以痊愈,因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待嗓门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即可康复。

附:幼科闻诊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诊儿之法听五声,聆音察理始能明,

五声相应五脏病,五声不和五脏情。

心病声急多言笑,肺病声悲音不清,

肝病声呼多狂叫,脾病声歌音颤轻,

肾病声呻长且细,五音昭著证分明。

啼而不哭知腹痛,哭而不啼将作惊,

吱煎不安心烦热,嗄声声重感寒风。

有余声雄多壮厉,不足声短怯而轻,

多言体热阳腑证,懒语身冷阴脏形。

狂言焦躁邪热盛,谵语神昏病热凶,

鸭声在喉音不出,直声无泪命将倾。

虚实寒热从声别,闻而知之无遁情。

líng,读灵,听。 zhàn,读战,发抖。 zhāo,读招,明显。 ti,读题,有声无泪。 zī,读资,小动物的叫声。shà,读沙,嗓音嘶哑。 dun,读盾,逃走。

诊察小儿的方法之一是仔细地闻听声音,才能明察病情的变化。五声是从相应的五脏发出的,从五声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五脏的病情。如心有病时声音急促且多语多笑;肺有病时声音悲浊不清;肝有病时多狂叫呼喊;脾有病时声音轻微颤抖;肾有病时声音长细呻吟。以上五种声音明显表示出来后,属什么脏的病证也就清楚了。另外,诊察小儿啼哭时也有不同情况,干哭有声而无眼泪的多为腹痛;突而多泪就要考虑到是惊风将要发作了。如果发出类似小动物叫的叹息声而又烦躁不安的多属心经内热生烦;声音嘶哑且沉重的多为外感风寒;气有余的实证,声音多雄壮响亮;不足的虚证,声音多短促轻微;语言多而身体发热的,多属阳证、腑证。反之,少言语而身体寒凉的,多属阴证、脏证。狂言乱语烦躁不安的,是邪热极盛;如果出现了说胡话、神志昏迷,是邪入心包的表现,病多凶险,预后不良。如果声音象鸭叫,在喉中哑然难出,或声音急促不能回转,且哭而无泪的,多属于正气衰败,生命垂危。总之,疾病的寒热虛实是可以从声音中辨別的,听到了什么声音,就能知道是什么性质的疾病。

闻诊,包括了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前者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以诊察病人的气味以及病人排泄物的气味来鉴别疾病。本歌诀只介绍了闻声音一项。

问诊

1.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Sao,读骚,象尿或狐狸的气味。五入 五臭五味入五脏。

闻声察色的方法已经进行了详细阐述,问诊也应当明了。要考察问诊中的五臭、五味入五脏的情况,才能知道病情的始末。心是主五臭的,其中又分焦入心,香入脾,腐入肾,腥入肺,臊入肝。脾是主五味的,但其中又分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肾是主五液的,但其中又分为心主汗液,肝主泣(眼泪),肾主唾液,脾主涎,肺主涕。

除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肾主五液以外,还有肝主五色(分为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肺主五声(肝呼、心笑、脾歌、肺哭、肾呻)。因为五臭五味都是来自自然界,随着人们的喜爱嗜好而进入人体,所以叫五入。在问诊时要特别注意问病人的身体嗜好,有何偏食,这样有助于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病在何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白天属阳,热性疾病也是属阳,如果热性疾病在白天加剧,这是因为阳性疾病交于阳盛时候的缘故,两阳相加,所以病情加剧。夜晩属阴,寒性疾病也属阴,如果寒性疾病在夜晚加剧,这是因为阴性疾病交于阴盛时候的缘故。如果寒性疾病反而在白天加剧,则是属于阴邪上乘于阳分。相反,热性疾病在夜晚加剧,是因为阳邪下陷于阴分。凡是疾病不论白天和夜晚都有身寒肢冷现象的,这是阴寒深重而阳气衰少。不论白天夜晚都有烦热现象的,是阴热壅盛而阴气亏损。凡疾病白天寒厥而夜间烦热的,是阴阳交错失常。凡病作寒厥、烦热,且不能进食的,是胃气衰败表现,病情就相当危重了。

3.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qiān,读千,罪过。

饮食较多而中气反衰少,这是因胃火旺盛过于消耗,或患病后刚刚痊愈而中气尚未恢复的缘故。如果饮食较少,反而气机壅实的,这是肺胃两脏俱病,胃病则不能多食,肺病则气上逆而气实。喜欢进冷饮食的病人,多有内热,反之则有内寒。要辨寒热虚实,那就要从饮食的多少和气机的盛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

4.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小便红白,主乎热寒。阴虚红浅,湿热白泔。

大便的通利与秘结,关系到判断疾病的虚实。如果没有热象而大便秘结,这就是阴寒凝结的便秘,没有其他寒证而出现泄泻下利,属于湿热下利。小便颜色的红或白,与寒热有关,阴虚证多为浅红色,湿热之证多为白浊如米泔水。

5.胃热口糜,悬心善饥。肠热利热,出黄如糜。

胃寒清厥,腹胀而疼。肠寒尿白,飧泄肠鸣。

mí,读迷,粥,烂。Sūn,读孙,泄泻完谷不化。

胃火炽热上炎则口腔糜烂,心中不安,消谷快而容易饥饿。肠内有热则泻利时有热感,排出的粪便色黄而且象稠浓的稀粥。胃内有寒则淸冷寒厥,腹部胀痛。肠内有寒则小便色白,肠鸣泄泻,完谷不化。

6.形有强弱,肉有脆坚。强者难犯,弱者易干。

肥食少痰,最怕如绵。瘦食多火,著骨难全。

gān,读甘,冒犯。

人的形体有强壮和虚弱的不同,肌肉亦有脆弱与坚实的差异。强壮而坚实的人外邪就难以侵犯。虛弱的人则容易被外邪侵袭。饮食少而外形肥胖的人,那并不是真正的强壮,而是体内有痰湿。最不好的是形体肥而按上去象绵絮那样。饮食多而形体消瘦,那并不一定是虚弱,而是火旺过于消耗造成。形体消瘦的最怕那种肉干着骨的现象,这种消瘦预后极不好,难以治疗。

7.形气已脱。脉调犹死。形气不足,脉调可医。

形盛脉小,少气休治。形衰脉大,多气死期。

形气已经衰脱,脉象虽然调和,也是不好的征兆。形与气虽然都虚弱,只要脉象仍然调和,还是可以医治好的。形体虽然丰盛肥壮,而脉象细小且气机不足的人,是很难治疗的。形体衰弱消瘦而脉象反大,且气机雍实,是形不能胜气,多预后不良。

本节第一段主要是问病人口味,以察知脏腑病变部位,即“视其五入,以知起止”。且可通过了解病人的偏食、嗜好,了解病变部位和性质。如病人素嗜食甘,过则伤脾,影响运化,则聚湿生痰等。笫二段主要问病人寒热发作的时间,以诊断疾病的阴阳、寒热性质和轻重转化。第三段是问饮食的多少和喜冷喜热的差异,再结合病人气机盛衰表现,以察知疾病的寒热虚实。第四段问病人排泄物的情况,以察知疾病的性质。第五段闸述了胃肠寒热亦可从二便情况察知。第六段讲察形体与饮食的关系。此段讲形色与脉象的关系。不难看出,问诊是医生对病人进行有目的有次序的查询病情,个人生活的习惯、嗜好、饮食情况、寒热、二便等都不可忽视。当然,本歌诀概括的内容是有限的,诸如经带、睡眠、汗液、疼痛等内容都没有涉及,临证时必须注意参详。

附1:十问歌(摘自《景岳全书·十问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更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颇占验。

此将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概括于内。张景岳说:这个十问是诊治的要领,临证之首务。问寒热须问内外之寒热,问汗以诊察表里,问头身以诊察上下。二便为一身之门户,不可不察,问饮食以查胃口之清浊、脏腑之阴阳。问胸,因为胸上连心肺、下通脏腑。问旧病和发病原因对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帮助。问服药的情况可供借鉴。妇女的经、带、胎、产以及儿科的天花麻疹,都是问诊中很重要的问题。

附2:幼科审病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审儿之病贵详参,要在安烦苦欲间,

能食不食渴不渴,二便调和通秘勘。

发热无汗为表病,内热便硬作里看,

安烦昼夜阴阳证,苦热冷暧定热寒。

能食不食胃壮弱,渴与不渴胃湿干,

便稠粘秽为滞热,尿清不赤乃寒占。

耳尻肢凉知痘疹,指梢发冷主惊痫,

肚腹热闷乃内热,四肢厥冷是中寒。

眉皱曲啼腹作痛,风热来临耳热缠,

腹痛须按软与硬,喜按不喜虚实参。

欲保赤子诚心辨,对证施方治不难。

kān,读刊,实地查看。 hui,读会,肮脏。 kao,读考(平声),尾骶骨部位 Xian,读贤,癫痫。

审察小儿的疾病重要的是详细,要注意是否安静与烦躁,有没有能觉察到的痛苦,喜好的是什么。其次饮食怎样,能食还是不能食。大小便是否调和,是通利还是秘结,都要细看。发热是否有汗出,无汗的是病邪在表,内热盛而大便坚硬是邪气在里。若白天烦热而夜晚安静,属阳证;夜间烦热而白天安静,属阴证。喜冷属热证,喜暖属寒证。能食是胃气强壮,不能食属胃气虚弱。口渴为胃中干燥,口不渴为胃中湿盛。大便稠粘、秽气难闻是内有滞热。小便清长、色白不黄是寒证。如果耳梢和尾骶骨部位及四肢发凉,多为痘疹将发。手指尖发冷是惊风癫痫欲发的先兆。腹部热而烦闷,多为内热,四肢厥冷是中焦虚寒。小儿突然皱眉头曲腰啼哭多为腹痛发作,外感风热常常两耳发热。腹痛喜按且按之柔软的为虚证,拒按而且按之坚硬的为实证。

小儿的问诊是比较困难的,故有“哑科”之称,所以必须详细询问家长。其中饮食对小儿疾病的关系甚大,不可忽视。

切诊

1.脉为血府,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血府 血液汇集之处。寸口 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是诊脉的部位。高骨 掌后的桡骨茎突。

脉管是血液汇集的地方、全身(百体)的血液运行,都是通过脉管贯通的。寸口这个部位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朝百脉,百脉一宗归于肺,所以全身的脏腑脉经气血情况,都可以在寸口脉上反应出来。给病人诊脉的部位在掌后高骨内侧,分寸、关、尺三部。界于寸与尺中间的叫关部,关上为寸,从高骨到鱼际约一寸,故叫寸部,关下为尺,从高骨下到尺泽穴约长一尺,故叫尺部,寸关尺三部合起来约长一寸,所以总称寸口。寸、关、尺、寸口就是根据这些部位来命名的。寸部候身体上部疾患,所以属阳,尺部候身体下部疾患,所以属阴。

此段说明了诊脉部位在寸口。诊脉之所以要独取寸口这个部位,是因为寸口这个部位为手太阴肺经所主,肺朝百脉。五脏六腑经脉的气血来源于胃中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又赖足太阴脾的输布,故叫“亦太阴也”。所以,全身的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都可以在寸口脉上休现出来。《素问·五脏別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这就是独取寸口的原理。并论述了切诊寸口脉的方法是“高骨上取”,吿诉我们寸、关、尺三部命名的由来以及阴阳的区分。

2.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关脾胃,右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命门属肾,生气之原。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tǎn,读垣,膻中,胸部两乳间正中部位。

右手寸部脉候肺与胸中,左手寸部脉候心与膻中;右手关部脉候脾与胃,左手关部脉候肝胆与膈。两手三部脉统候三焦,两手尺部脉统候肾(命门)。左手尺部脉还候小肠与膀胱,右手尺部脉还候大肠。命门是肾的附属脏器,是先天真气所维系的地方,因此,如果两手尺部无脉,便是命门衰竭、生气断绝,其证险恶,难以治愈。如果在右手关脉上一分处出现紧盛脉象,这是伤食;左关脉上一分处出现紧盛脉象,这是伤风。王叔和《脉经》里有“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之说。

三部脉分属脏腑的方法,历代以来,意见多不统一,学说很多,本歌诀所说的分属法,属通常的分属法。

3.脉有七诊,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寻。

男左大顺,女右大宜,男尺恒虚,女尺恒实。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侯名焉。

额颊耳前,寸口岐锐,下足三阴,肝肾脾胃。

从头到尾。gi,读奇,歧骨,大指次指交叉处骨。 锐骨,桡骨茎突。 寸部。 尺部。

诊脉的方法有七种,用手在皮肤上轻按的叫“浮”,比浮略重按一些的叫“中”,用手重按的叫“沉”,从寸部向前推移叫“上”,从尺部向后推移叫“下”,从左往右推叫“右”,从右往左推叫“左”,亦称内推外推。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等七诊,是讲推寻取脉的方法。男子以左手的脉大有力为好,女子以右手的脉大有力为适宜。并认为男子两尺部脉经常表现为虛的多,而女子的尺部脉经常表现为坚实(所谓男左女右)。

另外,还有三部遍身诊脉法,即头面为上部,手为中部,足为下部。而三部中各有天地人三候,三部合为九候。上部脉在额颊、耳前部位,中部脉在寸口及岐锐骨附近的合谷穴和神门穴部位,下部脉在足三阴经部位,候肝肾脾胃。

这里所说的三部九候,来自《素问·三部九候论》,与《难经·十八难》所说的寸、关、尺三部各有浮、中、沉九候名同而实异。这是讲的遍身诊脉法。

4.寸口大会,五十合经,不满其动,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止还不能,短死岁内,期定难生。

疏数 疏,稀疏,脉律慢;数,脉律快,疏数指脉律时慢时快,没有规律。 期定 脉搏有规律的歇止,但歇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复动。

寸口为脉之大会,《灵枢·根结篇》说,经脉之气在一日一夜中,周行于体内五十次。所以诊脉时也必须满五十动,如果不满五十动,脉搏的跳动就出现了歇止的现象,这是脏腑气血衰少的缘故,必定是凶险之证。如果脉搏跳动时慢时快,没有规律,而又出现脉搏歇止后一段时间不能回还(止还不能,是指脉搏歇止后,不能回还),这是短命的象征,将在本年内有生命危险。如果脉搏歇止虽有一定规律,但歇止后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复动,也是有生命危险的。

5.五脏本脉,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迟缓。

四时平脉,缓而和匀,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五脏各有其特有的本脉,属于正常脉。如心的平脉是浮大而散,肺的平脉是浮涩而短,肝的平脉是沉弦而长,肾的平脉沉滑而软,且从容和缓,脾的平脉是中迟而缓。四时的平脉是和缓而均匀,即春为弦,夏为洪,秋为毛,冬为沉。

6.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饮食劳倦,诊在右关。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如果脉象不是本脏的平脉而表现为太过强盛的实脉,便知道是发生了疾病,这种脉实的疾病是因为外邪侵袭所致。如果脉象表现为不及的虚微,多为七情内伤所致脏气不足的疾病。右手关部脉按三部分脏是候脾胃的,饮食有形伤胃,右关多表现为有力的实脉;劳倦无形伤脾,右关多表现为无力的虚脉。

7.凡诊病脉,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平旦 寅时,清晨。ke,读科,病。 run读润。

诊脉常以清晨比较适宜,因为淸晨人的阴阳气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容易发现有病的脉象。诊脉时要宁静心神,摒弃杂念,调匀呼吸(调息),仔细地审察。一息脉来四次为气血和平,脉来五次也是没有病的正常脉,因为在呼吸之间,有一延长呼吸(即深呼吸),一呼脉二动,一吸脉二动,太息之时脉一动,故一息脉五动是正常的脉象(闰以太息:闰,张景岳认为是“余”的意思,好象闰年闰月一样,太息指比较长的呼吸,也就是深呼吸)。

8.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浮沉已辨,滑涩当明。涩为血滞,滑为气壅。

数shòu,谈朔,频致。 壅yōng,读拥,堵塞。

sè,读色,不流畅

脉来一息三至为迟脉,迟脉主寒冷疾患。一息脉来六至则为数脉,属热证。如果由数变为迟,说明已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由迟变为数,则已由寒证转变为热证、人的七情内伤为内因,多表现为沉迟脉,自然界的六淫为外因,致病后脉多浮数。涩脉多主气血淤滞,滑脉多主因痰、气、食所致的气机壅滞。

9.浮脉皮脉,沉脉筋骨,肌肉候中,部位统属。

浮无力濡,沉无力弱,沉极力牢,浮极力革。

三部有力,其名曰实,三部无力,其名曰虚。

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微脉可考。

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可察。

惟中无力,其名曰芤,推筋著骨,伏脉可求。

ruǎn,读软。 kou,读抠。

说明了浮、中、沉三种脉候所出现的部位。从浮沉两脉的有力无力辨别濡、弱、牢、革四种脉象;从三部的有力辨别虚实的脉形;从三部的有力无力与按之感觉的大小等来判别微、散脉的脉形。只有浮、沉二部有力、中部无力的才是芤脉,推筋着骨才能摸到的是伏脉。

10.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疾脉。

缓止曰结,数止曰促,凡此之诊,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至数不乖,代则难痊。

违反情理。

迟、数、缓、疾及缓而时有歇止的结脉、数而时止的促脉等都是以至数来区別的。脉动中止后很久不能自还,而且歇止有一定规律的叫代脉,是脏气衰败的一种危症,难以治愈。

11.形状如珠,滑溜不定。往来涩滞,涩脉可证。

弦细端直,且劲曰弦。紧比弦粗,劲左右弹。

来盛去衰,洪脉名显。大则宽阔,小则细减。

如豆乱动,不移约约。长则迢迢,短则缩缩。

脉形如珠滚动不定叫滑脉,往来涩滞不流利为涩脉,直而细长。如按弓弦劲急为弦脉,紧脉比弦脉粗,劲急左右有弹指感。来势如波涛汹涌、去势较衰为洪脉,大脉的形象是大而宽阔,小脉则是细小如线。如豆乱动的,本位明显,寸尺部隐隐约约不明显的为动脉,长脉则超过本位,短脉则不足本位。

12.浮阳主表,风淫六气,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浮缓风湿,浮濡伤暑、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浮大阳实,浮细气少、浮涩血虚。

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弦风饮,浮滑风痰。

风 泛指自然界邪气。 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如果反常、侵袭人体则为六淫。

浮脉为阳主表,多为自然界六淫侵袭所致,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迟为外寒,浮缓为风邪挟湿,浮濡多为伤暑,浮散是极其虚弱的征象。浮洪为阳气亢盛,浮火为阳邪实盛,浮细为气少。另有浮而涩、数、紧、弦、滑各脉并见,主病也是各脉的主病相加。

13.沉阴主里,七情气实,沉大里实,沉小里虚

沉迟里冷,沉缓里湿,沉紧冷痛,沉数热郁

沉涩痹气,沉滑痰食,沉伏闭郁,沉弦饮疾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沉脉属阴主病在里,多为七情内伤及气郁壅滞于内所致。沉而大为里实证,沉而小为里虚证。沉而兼迟为内寒,兼缓为里湿,兼紧多为寒凝于内所致的腹痛,兼数为热郁于内,兼涩为风、漆、湿所致的气机痹阻,兼滑为里有饮食、痰湿阻滞。兼伏则为气机闭郁,兼弦多为痰饮在里的疾病。

14.濡阳虚病,弱阴虚极。微主诸虚,散为虚剧。

革伤精血,半产带崩。牢疝癥瘕,心腹寒疼。

虚主诸虚,实主诸实。芤主失血,随见可知。

癥瘕 zhengjia,读真假,腹内积块。

濡脉多为阳气虛,弱脉多阴血亏,微脉主一切虛证。比较严重的虚证多见浮散无根的欲脉。革脉多主亡血失精,或妇人流产、带下、崩漏等疾患。牢脉主疝气、腹部积块(癥瘕:坚硬不移叫癥,时聚时散叫瘕)以及心腹部寒气作痛。虚脉主所有的虚证,实脉主所有的实证,芤脉多见于失血。

15.迟寒主脏,阴冷相干,有力寒痛,无力虚寒。

数热主腑,数细阴伤,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缓湿脾胃,坚大湿壅,促为阳郁,结则阴凝。

代则气乏,跌打闷绝,夺气痛疮,女胎三月。

迟脉主寒气凝滞,病在五脏,多为阴寒之气侵犯所致,兼有力为冷气积实于内而致的寒痛,兼无力则为虚寒。数脉主热,主六腑病变,兼细为阴虚内热,数而有力为实热。疮疡经久不愈,正气已虚而余热不尽,多见数而无力之脉。缓脉多主湿困脾胃阳气,缓而应指坚大,为湿邪壅盛。促脉主阳气郁结,结脉则主阴寒凝结。代脉主脏气衰微,或主惊恐、跌扑损伤等一时间的气血逆乱闷绝等病,或主暴病夺气,痛疮伤气,此外,女子怀孕三个月时也可以见到代脉。

16.滑司痰病,关主食风,寸候吐逆,尺便血脓。

涩虚湿痹,尺精血伤,寸汗津竭,关膈液亡。

关弦主饮,木侮脾经,寸弦头痛,尺弦腹疼。

紧主寒痛,洪是火伤,动主痛热,崩汗惊狂。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滑脉主痰湿,如滑脉见于右关部多为痰湿、饮食积滞(右关候脾胃,脾主运化痰饮水湿,胃主纳食),见于左关部多主风痰(左关候肝胆,肝主风)。见于寸部多主呕吐呃逆(上焦病证,寸脉候心肺上焦),若滑脉见于尺部多为下焦阳热证,见便下脓血(尺脉候肾)。涩脉主血虚精伤,津液亏少,或风寒湿所致的痹阻不通。见于尺部主精血伤(肾主藏精),见于寸部主夺汗律液枯竭,见于关部主伤津亡液。弦脉见于关部多为痰饮水湿为患,弦为肝木亢盛之象,肝木旺而侵犯脾土,脾土受侵,运化无权,故水湿为患。寸候上焦,弦见于寸部,多属阴邪上乘阳位而见头痛,见于尺部则多为腹痛。紧脉多为表寒外束或里寒独盛,寒积于内,阴寒搏结而疼痛。洪脉为火热之邪太盛:内热炽盛,阴液耗伤。动脉有阴动阳动,阳动主发热、惊狂、疼痛,阴动主汗出、血崩。长脉为气血安和,短脉主气机病变,有气虚和气滞之不同。细主气血衰少,大脉则是邪气亢盛、疾病加重的脉象。

从第十二节“浮阳主表”起到这一节,主要阐述了浮脉等二十七种脉象的主病。由于疾病的寒热虚实挟杂,阴阳表里交错,气血痰湿并见以及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等复杂关系,因此脉象也不可能很简单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灵活常握,临床变通,不可拘泥。

17.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qai,读待,危险。

每一种脉象,都主一定的病证,但其中有相宜与不相宜、阴阳属顺属逆的不同,从这些相宜相忌及逆顺中,可以推测疾病的吉凶,判断预后。所谓阴阳顺逆,就是指病有属阴属阳,脉也有阴脉阳脉,如属阳的病症见阳脉,这是相顺,如果阳性疾患见阴脉,这是相逆。所以张介宾说:凡内伤虚弱不足的病,忌见浮、洪、紧、数等阳脉,外感邪实有余的病,忌见细弱等阴脉。如中风之脉以浮迟为顺(因为中风多由外风猝然入中,或真阴亏虚,风从内生),若见坚大急疾为逆。伤寒等外感热病,脉以浮洪为顺,若见沉微涩小,说明脉证相反为逆。伤寒发汗以后身凉脉静为顺,如果汗后脉躁而身热不减为逆。阳热的病证反见阴脉,这就有生命危险了,伤寒的阴寒之证反而见阳脉,这是阳气来复,病变由里出表,由阴变阳的好现象,说明病证将要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情况也为顺。所以《伤寒论》说:“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

18.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

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

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冒,沉数细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

yá,读亚,诧导 náng读如“狼”,阴囊。

因劳倦损伤脾土,脉象应当虛弱,反而自汗出脉躁不宁,为脉证相逆。疟疾病的脉象为弦,弦而迟多为寒证,弦而数多为热证,若疟疾见代散二脉,多为邪盛正衰,为难治。泻下多里虚。脉见沉、小、滑、弱为顺,反见沉、大、实、数而又身热为逆。呕吐反胃脉以浮滑为顺,反见沉、数、细、涩为气少津衰,同时伴有大便秘结者为逆。霍乱病见到代脉也不必惊讶,可能是一时清浊混乱所致的脉不接续,如果反见脉伏而不出,并见舌头卷缩、阴囊也收缩,四肢厥冷,此为阴寒极盛之证。

16.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

yun,读允,死。

咳嗽为肺的疾患,肺主皮毛,所以脉以浮为顺,浮濡为易治,若见沉伏而紧则为逆,多为病进。喘息抬肩为实证,脉以浮滑为顺,反见沉涩且四肢厥冷为逆。火热之证如果不是洪数脉,而是微弱无神,则是根本脱离的逆证。骨蒸发热为虚劳发热,脉象应该数而虚,反见涩小则多为肾精亏耗,阴津极损,虚劳已极,脉当浮、濡、微、弱。在两手关部见到弦脉,为肝木乘脾土,脾土衰败,阴虚火旺则脉见细数。

20.失血诸症,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

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三种消渴病证型的合称。

各种引起失血的病证,脉多为芤,芤而缓小的虚脉与失血证是相符的,若反见芤而数大则为逆。淤血蓄结在中部的,脉以大为顺,反见沉涩而微,多属淤实而正虚,既不可峻猛攻淤,又难自复,所以很难较快治好。三消(上消又称肺消或膈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又名消中、胃消、脾消,以多食易饥而形体反见消瘦为主症;下消又名肾消,以多尿、小便如膏如脂为主症)病证的脉象,以数大为顺,若见细微短涩的脉象则为逆。小便点滴难出的淋闭证,多有鼻头色黄的现象,脉象以实大为顺,反见涩小则说明水邪无出路且正气已虚,此则为逆,预后不良。癫属于阴证,狂属于阳证,《难经》有“重阴者癫,重阳者狂”的论述,二者见到浮洪脉则为顺,若脉见沉急则为逆。痫证(发作无定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口吐涎沫,大小便失禁,但醒后如常的病证)多为风痰所致,脉以浮缓为宜,若见沉小急实的脉则为逆,若见弦而没有胃气的脉,预后不好,所谓无胃气的脉是指没有胃、神、根的败脉,没有和缓之气,没有根基的脉,又称死脉、怪脉。

21.心腹之痛,其类有九,细迟数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

其类有九 心腹痛有九种类型,即食痛、饮痛,虫痛、悸痛、注痛、冷痛、热痛、风痛、去来痛。 岐黄 岐伯与黃帝二人的合称,为医之鼻祖。 中恶 腹痛腹胀或呕逆,甚则突然昏仆、牙关紧闭、气闷欲绝的一类病证。

各种类型的心腹痛症,以细迟脉为容易治愈,出现浮大脉则难以速愈。疝气属于肝经疾患,脉象必然是弦急的,寒疝多为阴寒凝滞,所以脉牢急为顺,弱急则是脉证不符了,为难治。黄疸多为湿热所致,脉以洪数为宜,浮大也没有什么妨碍,若出现微涩就难治疗。胀满水肿以浮、大、洪、实脉方与证相符,脉细而沉微为逆,即算是医术很高明的医师也没有办法治疗。积(同前所述的癥,腹部肿块竖着不移)属阴属脏,聚(同前所述的瘕,腹部肿块时聚时散,移止不定)属阳属腑,积聚皆为实证,所以脉见实强为顺,沉细为逆。中恶脉以紧细为顺,脉反见浮大则颇棘手,这是因邪气甚深的缘故。

22.痈疽末溃,洪大脉宜,及其巳溃,洪大最忌。

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

痈疽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烈,滑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已期。

肺痈 肺部发生痈疡、咳唾脓血的病症。 肺痿 阴虚肺伤的慢性衰弱性疾患。 肠痈 湿热留注肠中,气滯血淤,发为痈疡所致的疾患。 痈疽 yong ju,读拥居,肿疡 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粘,疮口易收敛的为痈;凡疮疡表现为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难敛的为疸。

痈疽未溃破时见到脉洪大为顺,等到溃破了以后脉还见洪大为逆。寸脉侯肺,肺痈病人的寸脉以数而实为顺,肺瘘是阴虚肺伤,所以脉应以数而无力为顺。痈疽部位的皮肤颜色稍白时,为气血凝滞所致,脉象以短涩为顺,如果脉见数大而重按无力,则多为气血虚损。肠痈为实热所致,脉以滑数为顺,如果出现了沉细无根的败脉,则为邪盛正虚,难以治愈,多为逆证。

28.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

左男右女,孕乳是主,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ji 读其,簸其。 fu,读斧,古代的烹饪用具,即无脚的锅。

妇女怀孕以后,属阴的尺部脉搏动明显,与属阳的寸部脉有区别。《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手少阴心经为左手寸部脉所候,所以左寸部脉动甚时,为血聚以养胎的反映,说明已经怀孕。寸部脉滑疾而散为怀孕三个月,滑疾而不散,为怀孕巳经五个月。这种脉象出现在左寸部时为男胎,出现在右寸部则为女胎。怀孕以后乳房的变化也是主要的。如果怀的是女胎,则孕妇的腹部外形象簸箕一样成圆形;如果怀的是男胎,腹部外形多象覆着的锅子一样,上面小下面大。这种说法,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因为怀孕是男是女,不可能影响母体腹部外形。

24.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症候。

反关脉是由于个别人生理解剖上的异常现象,脉搏的跳动不是在寸口,而是从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之近侧端,拇长展肌腱与肱桡肌键之问,即左右两手虎口交叉时,当一手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挠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处)。进入手阳明大肠经的臂后部位,这种脉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证候豪不相干。

25.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绝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肖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啄 zhuo,读酌,鸟用嘴取食物。 xiang读详、盘旋地飞。 省客 张景岳说“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指

脉初充塞于指端,随即鼓动而去。

此节主要论述绝脉,也就是真脏脉、死脉、怪脉的脉象。

肝脏的绝脉是如抚摸刀刃,浮之小急,按之坚大而急。心绝之脉如摸一串薏苡子,脉来累累如珠而躁疾。脾脏的绝脉是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三五不调如屋漏水,连连急数如流水,有时象杯子里的水倒出来一样。肺脏的绝脉好象风吹羽毛一祥轻飘无根脚,或如无根的绳索,或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有时又如水面的波浪一样,时分时合。肾脏的绝脉如省客时来时去,如指弹石,脉去时如解乱绳。命门的绝脉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如也在水中游翔。脉来如泉水一样冲激出来,则为膀胱的绝脉。

绝脉又叫怪脉、真脏脉、死脉、败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怪脉十种,称为“十怪脉”,即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yan,读演)刀、转豆、麻促,后世医家在十怪脉中除去偃刀、转豆、麻促三脉,称为“七怪脉”。脉贵有胃、神、根,凡没有胃、神、根的脉就为败脉,所谓有胃、神、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另外,以上所言脉中,见到什么脉言“死”、“不治”、“必死”、“死期将至”等语,也只是说病情比较严重,并非一定在几日死。

26.肘候腰腹,手股足端,尺外肩背,尺内膺前。

掌中腹中,鱼青胃寒。寒热所在,病生热寒。

zhou,读 帚,上臂和前臂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地方。

鱼际。 前臂内侧自肘至腕。

此节论述诊察肘臂的方法。

肘候腰腹部,手候大腿和足部,尺肤外侧候肩背部,尺肤内侧候胸部,手掌候腹中,如果鱼际部有青色,则为胃中有寒。寒热出现在肘、手、掌、尺等部位,便是各自所候的部位发生了寒热病变。

27.脉尺相应,尺寒虚泻,尺热病温,阴虚寒热。

风病尺滑,痹病尺涩,尺大丰盛,尺小亏竭。

诊察之意,名词活用为动词。

此节论述尺肤的诊法。

诊察尺肤以了解相应部位的病情。尺肤冰冷,多为气虚泻下,尺肤发热,为温热疾病,也有阴虚寒热的病症可见到尺肤热。尺肤润滑多风病,尺肤涩滞多痹症,尺肤肌肉丰盛、说明身体结实,气血充满,尺肤瘦削多为气血亏竭。

28.诊脐上下,上胃下肠,腹皮寒热,肠胃相当。

胃喜冷饮,肠喜热汤,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脐部包括腹部在内。脐部以上反映胃的疾患,脐以下反映肠道疾患,腹皮有寒热、说明肠胃亦有寒热。胃有热时多喜进冷饮,肠有寒时多喜进热汤,进热汤时不可过于灼热,迸冷饮时不可过于寒凉。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因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病人进行遍身诊察,很不方便,所以,十分重视尺肤的诊察。这种诊法在现在也还是实用的,如诊察小儿疾患时摸摸腹部,看看尺肤,都对诊断有帮助。

附1:幼科切脉歌诀(《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小儿周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

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

一息六至平和脉,过则为数减迟传。

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涩往来艰。

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言。

中取无力为芤脉,微脉微细有无间。

洪脉来盛去无力,数缓时止促结占。

紧脉左右如转索,弦则端直张弓弦。

浮为在表外感病,沉为在里内伤端。

数为在腑属阳热,迟为在脏乃阴寒。

滑痰洪火微怯弱,弦饮结聚促惊痫。

芤主失血涩血少,沉紧腹痛浮感寒。

虚主诸虚不足病,实主诸实有余看。

痘疹欲发脉洪紧,大小不匀中恶勘。

一息三至虚寒极,九至十至热极炎。

一二十一十二死,浮散无根沉伏难。

表里阴阳虚实诊,惟在儿科随证参。

年满一周岁的小儿,就诊时就应当切脉,但因小儿寸口部位短,不能容下三指,所以耍用一指候诊寸关尺三部脉的方法诊脉。浮脉是用很轻的指力在皮肤上就能摸到,沉脉则要重按到筋骨上才能摸到。一呼一吸脉动六次为平和的正常脉,超过六次则为数脉,不到六次为迟脉。滑脉如珠走盘,往来流利。涩脉则为指下感到涩滞,往来艰难。浮、中、沉三部都无力的为虚脉,三部有力为实脉。只有中取无力的为芤脉,微脉则按之细微,似有似无,洪脉来的时候盛大,去的吋候无力,脉快时而一止的为促脉,脉慢时而一止的为结脉。紧脉弦急如按绳索。弦脉如按弓弦,端直而长。浮脉主外感表病,沉脉主内伤里证。数主腑证为阳热,迟主脏病为阴寒凝滞。滑脉多痰,洪脉主火热,微主怯弱不足,弦主痰饮,结主积聚,促脉多主惊痫,芤为失血,涩为血少。沉而紧多主腹痛,浮而紧多主外寒,虚脉主各种虚弱不足,实脉主各种有余的实证,痘疹欲发时脉多洪紧,如果大小不均匀多为中恶的实症。一呼一吸脉动不到三次,是虚寒己极,一呼一吸脉动九次、十次,是热太甚。脉在一呼一吸之间只跳动一、二次,或十一、十二次的,多为死脉,浮散无根或沉伏难出的脉都为难治之证。诊脉虽然可以诊察表里、阴阳、虚实的情状状,但还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四诊合参。

附2:七言诀(摘自《濒湖脉学》)

【浮脉】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wei,读为。只,仅。 榆荚 yu jia,读余夹,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 huo,读或,开阔。

体状即脉体的形状。浮脉只是显现在肉上的皮部行走,诊脉时好象手指轻轻地摸到了榆荚,又好象羽毛沾肤一样的轻柔,如果是秋天当令的时候见到此脉,知道是无病的象征,病久了见到它就应该引起警惕。

相类,即与浮脉相类似的脉,应加以区别。浮而稍大,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的脉叫芤脉。如来势有如波涛拍岸而又浮的脉为洪脉,它的来势虽有力,但下落时脉势悠扬衰减。正常的浮脉轻缓而平和,如捻葱叶,虚脉却来得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浮而轻柔细小的脉叫濡脉。散脉象扬花飘落,至数不匀,漫无根蒂,来去不明。

浮脉属阳脉,主外感表证。浮而迟为风寒在表,浮而数为风热在表,浮而紧为寒邪外束,浮而有力主风热,浮而无力多血虚。寸部脉主候头颈胸部,所以寸脉浮为风邪所致的头痛眩晕,或者有风痰聚结在胸中。关部脉候肝脾疾患,左关候肝、右关候脾,所以关部脉浮多为脾土衰弱而肝木火旺。尺部脉候肾及下焦疾患,所以尺部脉浮主肾气衰,多大小便不利。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著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兮 xi,读希,助词。痌 tong,读通,疾病。

水的本性总是湿润而向下行,沉脉也是这样,总是出现在筋骨之间,搏动软滑均匀,女子的寸部或者男子的尺部四时都是如此的脉象为平脉,也就是平和的正常脉。

沉脉是靠近筋骨之间而搏动均匀,而伏脉则要手指用力推移筋骨才能摸到,沉细而软如绵的为弱脉,脉沉而见弦长实大有力的为牢脉。

沉脉潜行于深部,多主水饮内蓄与三阴经病。沉而数者为内热,沉而迟者为内寒,沉而滑者为内有痰饮。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仅仅是寸部脉沉者为水饮、痰湿停积蓄结于胸,关部脉沉者为中焦寒邪凝结而引起的疼痛,尺部脉沉者为白浊(小便混浊如米泔水)、遗尿、泄泻、痢疾等症,或肾虚腰痛及下焦元阳亏损的一类病证。

【迟脉】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gu,读顾,痼疾,经久难治疗的病。

迟脉在一息之间搏动只有三次,主阳气衰微而敌不过阴寒邪气的气血虚寒证。但迟脉又有浮沉的不同,迟而浮者主表寒,迟而沉者为里寒。要消除这种阴寒盛的疾患,还必须用扶阳益火之法温补肾阳(唐·王冰对《内经》“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云:“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后人称之为“益火消阴”)。

比迟脉稍快一点者为缓脉,迟而细小不流利者为涩脉,迟而浮大无力的为虚脉。

迟主五脏病或痰湿内盛。迟而沉者为痼疾癍瘕,迟而有力主积寒疼痛,迟而无力可以判定为虛寒。寸部脉迟为上焦有寒,关部脉迟为中焦寒盛所致的疼痛,尺部脉迟主肾虛腰痛脚重、或大小便失禁、或疝气睾丸疼痛。

【数脉】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君相火 心火和命门之火。

数脉在一息之间搏动六次,主阴液虚微阳气亢盛,多见惊狂烦躁。脉数而浮为表热,数而沉为里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惟有小儿一息六至为正常。

数而如绞绳索,左右弹动不已为紧脉,数而时有歇止者为促脉,数脉独显于关部为动脉。

数脉属阳主火热,治疗时可以用泻心火或泻命门之火的办法。数而有力为实热,治宜凉泻,数而无力为虛火上浮,冶宜温补。肺燥阴虚疾患在深秋季节最忌见到数细无力之脉。寸部脉数多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甚者咳嗽吐血、肺中脓疡。关部脉数为胃火内盛、肝火上炎。尺部脉数为下焦火热燔灼,要用滋阴降火的方剂(方剂很多,以生地、知母、黄柏、丹皮等为主药)进行治疗。

【滑脉】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隔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替替 形容持续不断。 后退。?tui,读颓,1.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不知痛痒;2.妇女少腹肿

的病变。

滑脉如圆珠持续不断地滑动,前后往来不定极其流利。数脉不同如滑脉,数脉只有至数加快。

滑脉主元气衰少。各种疾病引起的痰饮内盛,饮食停滞所致的上逆呕吐,淤血停蓄下焦等都可见到滑脉。惟有妇女见到滑脉,为巳怀孕的征象。寸部脉滑为胸膈间有痰饮,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当关部脉滑时,多为宿食不消为肝脾有热。尺部脉滑多为消渴、下痢、癫疝、淋病等。

【涩脉】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倶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参五 即三、五,错综。 某些禾本科植物子实的外壳上长的针状物,此处指禾芒。依稀 模模糊糊。

涩脉的脉象是细小而迟短,滞涩而往来不流利,与散脉和有歇止的脉仿佛相似,有些如雨沾沙容易散,或病蚕食叶一样的迟慢而又不流利。

涩脉的搏动,脉律三五不调匀,如轻刀刮竹极其短涩而不流利。微脉则有如禾芒般极微细软弱,无论是浮取还是沉取,都难辨别是有还是没有。

涩脉的原因是营血虚少、精液耗伤,造成血少精伤的因素多为反胃、大汗伤津亡阳。也有因寒湿侵入营血所致的血痹见涩脉的。妇女见到涩脉不是巳经怀孕便是闭经。寸部脉涩为心血虚损、胸部疼痛,关部脉涩为脾胃虚弱,或两胁气滞胀满。尺部脉涩为精血两伤,或见肠结便秘、小便淋沥红赤。

【虚脉】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磋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慈葱 食用葱的一种。 ji ,读记,心悸。

蹉跎 cuotuo,读 搓拖,光阴过去,事情没有进展。

骨蒸 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 神门 王树和《脉经》指尺部脉的别称。

虚脉用手轻按,觉得大而迟缓,脉状空旷无边类似山谷一样极度空虚,不要把芤脉和虚咏混为一谈,芤脉于浮大之中却似慈葱一样边实中空。

脉虚而身热为伤暑,或气血亏虚而致心失所养,见自汗心悸等症,也可见于阴虛发热,总的治疗原则是养营益气。寸部脉虛为血不养心,关部脉虚为腹胀食滞,两手尺部脉虚为骨蒸劳热、痿、痹、精血耗伤等症。

【实脉】

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怀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幅幅 bi?,读壁,坚实貌。

实脉不论轻取还是重按沉取均见形大而长,应指绝无虚象,而是坚实强劲有力,为邪热蕴结、充斥三焦的实火,治疗上可苦寒泻下通肠腑以治内,辛凉发汗解表热以治外,表里双解,即可康复。

实脉不论浮取、沉取均有力强急、而紧脉则如绞转绳索、左右弹指,牢脉虽然也有实大弦长,但只有在筋骨之间的沉部才能摸到。

实脉为阳热火邪郁闭而成,见于发狂、谵语、胃热呕吐频作、阳毒发斑、内伤饮食、便闭气痛等症。寸部脉实为头面风热,咽喉疼痛,舌根强直或胸膈气满。关部脉实为热邪盛于中焦,见脾胃蕴热、脘腹胀满。尺部脉实为下焦实热壅盛,见腰痛、腹疝、肠腑不通。

【长脉】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癲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

脉体超过寸口本泣的叫长脉,弦脉虽然端直而长,但并不超过本位,象新张弓弦。弦与长毕竞是有区别的,有经验的高明医生是能根据各自的待点加以鉴别的。

长脉形长而大小均匀,态势柔和。如果一反常态,脉形象拉紧的绳索,则为病脉,如果不是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癫痫,便是阳明里热炽盛而深重。

【短脉】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pi ,读匹,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

短脉的脉形是寸部和尺部短而不满位,涩脉虽然显得短,但搏动迟缓,脉形细弱,运行艰难。短涩而浮之脉,在秋天见到则为顺,在春三月见到则为逆,必为邪气干犯。

短脉因为短在寸、尺部,所以只有在寸、尺部容易发现。短脉兼见滑数,为酒伤于内,短而浮为血脉壅涩,短而沉为痞证,寸部脉短为头痛证,尺部脉短为腹痛证。

【洪脉】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幅幅坚。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脉来时其势如波涛拍岸,去时悠扬减弱,指下充满如江海滔滔,主应夏天。如果在春、秋、冬三季见到洪脉,多为邪热内盛,外邪郁闭,治宜升阳泻火。

洪脉来时如波涛拍岸、盛似波澜壮阔,要知道实脉的脉形,就得看到它的差別之处在于轻取或重按都是弦长而坚实。

洪脉为阳气亢盛之脉,阴血多虚,如火热炎盛多为心火亢盛,关脉洪时为脘腹胀满、翻胃呕逆,必须及早治疗,尺部脉洪为阴津亏耗,见泄泻下痢。左寸部脉洪为心火亢盛,右寸部脉洪为肺金被刑,肝火为左关洪,胃火见右关洪,肾阴亏虛,相火妄动为尺部脉洪。

按:“阴虚泄痢可愁知”一句,原文为“阴虚泄痢可踌躇”(chou chu,读仇除,犹豫不定之意),可能为原编者所改。

【缓脉】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撇撇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侯,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撇撇 pi?,读璧,波浪貌。消瘅dan,读胆,消渴病。崩中 不在行经期,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

微脉应指极轻极微,有于柔和的微波,按之欲绝,似有似无。微脉为阳气衰弱,细脉则主阴血亏虚,较之微脉的似有似无要显而易见且稍粗一点。

气血虚弱的人,脉也微弱,多为恶寒发热的外感病因误汗后,以致大汗淋漓而亡阳。男子的脉微主一切虚劳已极,妇女脉微主崩漏带下。寸部脉微主脉促、心悸怔忡,关部脉微主中焦运化无权而胀满,尺部脉微主精血耗竭、消渴,疼痛而呻吟。脉微为阳气衰弱,故有时可能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

【紧脉】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人迎本为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此处为左手寸部脉的别称。气口本指寸口,此为右手寸部脉的别称。

奔豚tun,读屯,古病名,为五积之一,属肾积。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下腹气上冲胸,脐下悸动,气上冲咽喉,胸腹疼痛。

紧脉的特点是轻举浮取或沉切重按,均如绞转的绳索,紧迫强急,脉象因此便叫紧的名称。紧脉的出现,总不外是寒邪侵袭,在内则为腹痛,在外则为身痛。

紧脉主因寒邪而引起的各种疼痛症。喘咳、风痫、吐冷痰等病证亦可见到紧脉。脉紧而浮为寒邪束表,须用辛温发汗法治疗,脉沉而紧为内寒凝结,只要用温阳散寒法治疗便会自然而愈。左寸部脉紧为外感寒邪,右寸部脉紧可见内伤寒甚,所以寸部脉紧要分左右。关部脉紧为里有心腹痛的疾患,尺部脉紧为下焦寒邪盛,可见阴冷、奔豚、疝痛等病。

【微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阿阿 形容舒缓。袅袅 niao,读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zhan,读展,风吹颤动。

蹒跚panshan,读盘衫,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yu,读於,迂缓,行动迟缓。 濡泄 泻下如水,清浊不分。风秘 风热内盛、津液燥涩而致的大便秘结,或中风病人肠胃积热而便秘。

缓脉的形象是舒缓均匀,一息脉动四次,如象微风吹拂柳梢轻盈柔软。若要知道脉象是否有神气,可在脉象的从容和缓中看出来。

缓脉主营血衰少而卫气有余,但脉象多浮缓并见,级而沉多为湿滞,缓而小多为脾虚,缓而大多为风湿在头项部,缓而沉多为下肢痿痹,所以要分别浮沉大小。寸部脉缓为风邪上犯所致的项背拘急,关部脉缓为风邪引起的眩晕或胃气虚弱,尺部脉缓为濡泻、风秘,或下肢无力,行走缓慢,摇摆难支。

【芤脉】

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赤淋 即血淋,尿中有血。

芤脉的脉形浮大而软,如按葱管,边虽实而中间空虚,多主因火邪侵犯三阳经而引起的吐血、呕吐、鼻出血之后的失血症,或为邪热侵犯三阴经的络脉所致的崩中、便血、小便带血等症。

芤脉是中空旁实、浮大而软,虚脉则浮大而迟,革脉则外实而弦。芤脉为失血后的脉象,而革脉则是一般的血虚。

寸部脉芤多为胸中有积血,关部脉芤多为胃肠气血壅滞致痈,尺部脉芤多为下血症,如大、小便带血、崩中等。

主病诗前两句原文为“寸芤失血病心忡,关里逢芤呕吐红“ 此处可能为原编者改。

【弦脉】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翳 yi,读意,遮蒙。瞳子 瞳孔。

迢迢 tiao,读条,形容路途遥远。

弦脉的脉象挺直而长,主肝木之火旺盛、克伐脾土、肝旺脾虚之证。肝火亢盛则性情急躁,容易发怒,胸胁胀满,有好象要大叫一声才能舒服一些的感觉。肝阳上犯瞳孔,翳蒙模糊不清,迎风流泪不止。

弦脉来时端直如按琴弦,紧脉则如转紧的绳索,左右弹指。紧脉是言其有力,弦脉是言其挺直的形象,牢脉虽弦而长,但只能在沉伏之间出现。

弦脉主肝胆经的病变(肝属木应于东方,与胆为表里),主痰饮、外感寒热、或疟疾等病证。弦脉还必须分辨兼浮、沉、迟、数的不同,一般弦而浮为表寒,弦而沉为内寒,弦而迟为痰饮,弦而数为有热。还要注意分别弦大、弦小,双手脉弦和单手脉弦,因为关系到判断疾病的轻重。寸部弦脉为头痛、痰滞胸膈间。左关部脉弦为往来寒热、癥瘕,右关部脉弦为阴寒盛于脾胃,心腹疼痛。尺部脉弦为睾丸痛引少腹的疝气或下肢拘挛。

【革脉】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革脉的脉体形状好象按鼓皮一样,轻举浮取坚硬,重按沉取时又觉空虚。革脉具有芤脉中空。弦脉强劲的特点,似乎为二脉相合的复合脉,主寒邪为患而又精血亏虛。妇女小产,崩漏,男子营精亏损或遗精均可见到革脉。

【牢脉】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癫癍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脉的脉形为弦长实大而坚实,常常在深部的筋骨间才能见到。革脉是弦而芤,且在浮部出现,革脉为虚证,而牢脉主实证。

牢脉主寒邪积结于内的里实证,多见肝木乘脾土而致的心腹寒痛以及疝?癥瘕等病症,此均为实,牢脉主实,是脉证相符为顺,失血阴虛见牢脉,则脉证不符为逆。

【濡脉】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髓海 脑为髓海。丹田 脐下三寸为丹田。

濡脉形状为浮细无力,轻按细察才能觉察到,好象飘浮于水面的丝绵,经不起道按。如濡脉出现在大病初愈,或妇人产后,为脉证相符。如果出现在正常人身上,便是无根之脉。

濡脉虽然与细脉、弱脉、微脉相近似,但还是有区别的,濡脉足浮而柔细,弱脉是沉而柔细,微脉是浮而微弱欲绝,细脉是沉而近似于微脉。

濡脉主亡血、阴精亏损的病症,多为髓海、丹田不足,阴虛盗汗,骨蒸劳热,妇女崩中,湿困脾阳等证。寸部脉濡为卫阳不固而自汗,关部脉湍为脾气虛弱,尺部脉濡为精血亏损,下焦虛寒较甚,可用温补肾阴之剂进行治疗。

【弱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弱脉形状是跳动极其无力,按之柔细,而且要用力重按沉取才能感觉到,浮取是感觉不到的。多为阳气内陷,不能振奋,或阴精亏少,气血不足。见于老年人则没有什么关系,见于青少年就是虚象比较严重了。

弱脉主阴精亏虚、阳气衰弱,阴精亏虚则为骨蒸劳热,筋脉失养而痿废不用;卫阳之气衰微则无力抵抗外邪浸袭,感邪而发寒热。且阴精亏虚心所养而惊悸,阴虚则多盗汗,阳虚则多自汗出,阴阳两虚则精神不振。必须用补阳益气,调养阴精营血的方法治疗。寸部脉弱为阳虚,关部脉弱为脾胃虚衰,要知道是否有阳气内陷、阴精亏虚的症状,还必须细审两手的尺部脉,左手尺部脉弱多为阴精亏虚,右手尺部脉弱多为命门火衰。

【散脉】

体状诗:散似扬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胻胕hangfu,读杭肤,,足胫;胕:足背。溢饮水炊病的一种,无汗,水饮流溢于四肢,身体疼重,四肢

浮肿。

散脉的形状似扬花散漫飞舞,来去不定,脉律不齐,毫无规律。妇女怀孕见散脉为临产的征兆,如果怀胎还不到预产期则为有流产堕胎的可能。疾病经久而见到散脉的,则为脾肾之阳衰竭,必须抓紧治疗。

散脉是没有规律的搏动且如扬花散设飞舞,而濡脉则是浮细而软,如水上飘绵,虚脉只是浮而迟大,芤脉则浮而中空,两边有力,如按葱管。

左寸部脉散多为心阳不足,心中怔忡而悸,右寸脉散则为肺卫之气不足,肌表不固而自汗,左关部脉散多为溢饮病;右关则主水湿下注而下肢浮肿,两尺部脉散是真元之气散乱。

【细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累累连接成串。萦萦ying,?,读迎,细长不断。不顺。

细脉的搏动连续不断,极细如丝,但举指重按沉取也能摸到。在春夏之季和青少年身上见到细脉为不正常的现象,因为春夏之季为阳气旺盛之时,青少年本气血旺盛,见到细脉则为脉时不符为逆。相反,在秋冬季节和老年体弱时见到细脉,这是脉时相符为顺。

细脉萦萦细如丝,主气血虚衰、七情不和顺所引起的内伤虛证、劳损。见到细脉如杲不是水湿下侵腰肾,便是精血耗伤及汗泄所致。寸部脉细多为呕吐频繁,关部脉细多为脾胃虚弱,脾虚失运则腹胀。尺部脉细为丹田寒冷,泄泻下痢,遗精等引起的精津枯竭。

【伏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兀兀wu?,读误,高高地突起。破腹形容腹痛剧烈。分开之意。

伏脉须要用力重按,推动筋肉按到骨胳上才能摸到,手指要用力分裁开筋脉后,在深部隐隐约约可感觉到脉的搏动。伏脉可见于外感寒邪后凝滞经络,邪蔽阳郁之证,须要通过发汗治疗,使阳气能随汗出而发越出来后,才能解决。还可见到四肢厥逆、脐腹冷痛的阴寒证。

伏脉主霍乱引起的频频呕吐、宿食引起的腹部胀痛、水饮停蓄于内、老痰积聚等证,多为寒凝气滞引起,治疗时须温里散寒。两手寸部脉伏为饮食内停、胸中气郁,想吐又吐不出,常常感到要向上涌突出来一样十分难受。关部脉伏为腹痛困滞难忍,关后的尺部脉伏为疝痛剧烈,好象腹部要炸开一样。

【动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动脉的脉形是在关部上下摇动而数,如豆粒呈圆形,无头无尾。出现动脉的原因为阴阳搏击,阴阳一胜一负,反复搏击,虚的一方摇动,胜的一方则脉气安静。宋·成无己说过,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动脉专主疼痛与惊悸,多汗则为阳虚而动,发热则为阴虚而动,或者是泄泻、痢疾、经脉拘孪,或主男子精血亏耗,女子崩漏。

【促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促脉为搏动次数较快,而且毫无规律地歇止。为阳热宂盛,阴液将要枯竭的征兆,多为三焦郁火内炽所致。病势和脉势继续发展则无生路,病势和脉势都有退却则为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

见到促脉只须对其郁火内炽进行治疗。但造成郁火内炽的原因有五种,必须仔细加以辨别。所谓五种原因,一般认为即气、血、痰、饮、食。经常咳喘的为痰轵,火热郁脏则为发狂,火热入营则为发斑,邪郁肌肉为疮毒、痈疽。

【结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 疝瘕为殃病属阴。

结脉搏动迟缓而且毫无规律地歇止,为阴寒偏胜而阳气欲亡的脉象。结而浮者为寒邪凝滞于经脉、结而沉者为积聚,前者须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后者要用攻下积聚的办法治疗,二者在治疗方法上是分明的。

结脉主气血凝滞的疾病,如老痰结滞于内、内生积聚、外生痈肿、?疝、癥瘕等,这些病症都属于阴寒凝滞所致。

【代脉】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代脉的跳动为有节律的歇止,歇止后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不能还复,如此反复而有规律歇止的脉为代脉。有病的人见到代脉还是可以治疗的,正常人见到代脉则与人的寿命相关,必须引起重视。脉数而时有歇止的叫促脉,脉缓而时有歇止的为结脉,歇止后一段时间不能回复的就叫代脉。结脉的病情较轻,而代脉的病情则较重,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切诊包括了脉诊和桉诊两部分。脉诊最早有文字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继以《难经》赋以新的创见。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将脉诊系统运用于临床。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唐宋以后孙思邈的《千金方》、滑伯仁的《诊家枢要》、李杲的《东垣十书》、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都对脉诊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所谓脉象,实际上是脉搏搏动的部位、速度、形态、强度、节律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诊脉的部位,历来有“遍身诊”、“三部诊”、“寸口诊”三种诊法。遍身诊法见《素问·三部九候论》,由于该诊法受封建思想的朿缚,也有些繁琐,所以临床上很少用了。三部诊法见《伤寒杂病论》,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足背动脉),这种诊法临床上也很少用了。而寸口诊法则沿用至今,代有发展。此诊法初见于《素问·五脏别论》,详于《难经》,推广于王叔和《脉经》。寸口脉分候脏腑的方法,学说也很多,《难经》、《脉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分法都不一样,但大同小异,不同的只是在大小肠和三焦分配上有分岐。诊脉的方法要注意时间(平旦),当然不拘泥在平旦,但不能在剧烈运动后即诊脉。平臂、布指、指力、五十动等问题也应注意。

正常的脉象体现在有胃、神、根,所谓有胃、神、根的脉象,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即三部有脉、不沉不浮,不快不慢、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另外还要注意有生理上异常的反关脉,不能作病脉看待,而是生理现象。(谢立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