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三)

 时髦的傻子 2020-11-10

解【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三

               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1、古迹在何处:马嵬(wéi)即马嵬驿,也叫马嵬坡。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因杨贵妃缢死于此处而闻名。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

    2、所咏何典故: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极受宠幸。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携贵妃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要求玄宗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仍然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玄宗无奈,被迫赐贵妃缢死,卒年三十八岁。史称“马嵬之变”。

    4、诗句祥解读:【寂寞脂痕渍汗光】——首句,“寂寞脂痕”是“脂痕寂寞”的倒装形式。“渍汗”是“汗渍”的倒装形式。“光”是“空、净、尽、完、了”等意思。古汉语中倒装句式司空见惯,近体诗中有时为了兼顾诗意和格律,倒装句式并不鲜见。此句是说杨贵妃已死,她的脂痕和汗渍统统归于净尽和沉寂。

    【温柔一旦付东洋】——杨贵妃受宠不仅在于她貌美,还在于她温柔和顺善解圣意。但是这种“温柔”随着她的死亡已经付之东流,亦即“温柔一旦付东洋”。一旦,指一天或一天之间。如《战国策·燕策二》:“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如《史记·晋世家》:“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关于杨贵妃的身后事,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扑朔迷离。《旧唐书·杨贵妃传》载:“上皇(唐玄宗)自蜀还。。。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yì 掩埋,埋葬)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没有提到尸骨。白居易《长恨歌》里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也说是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了。还有一种说法,说当时是一个侍女做了贵妃替身被缢死,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日本山口县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裔云云。

   杨贵妃究竟是真死还是假死已成千古之谜,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可以确认的现实却是,因为贵妃之美震撼人心,所以人们渐渐将她神化。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纷纷传扬贵妃墓上土香气袭人,而且可以滋润皮肤使人变白变嫩变美。因而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成群的仕女来这里游春,临走时都要在贵妃墓上抓把黄土带走,回家后与面粉搀和名曰“贵妃粉”,用以美容。久而久之,就像雷峰塔的倒掉是因为塔砖不断被盗一样,贵妃墓冢不断被破坏变小。所以后来人们便用青砖砌成了圆顶墓冢。

    这两句诗应该是根据上述现实来说的。说游春的仕女因为抓回一点贵妃墓上的土,留得(遗得)了一点杨贵妃的“风流”遗迹,使得穿的衣裳上,盖的被子上数日之后还有香味。

    4、暗隐何俗物:有人猜测本诗谜底为“香皂”,红楼梦第21回中曾经提到了香皂,而且和诗意也比较契合,猜为香皂(古时也叫胰子,主要防皴裂)自然不无道理。不过我觉得谜底猜为【妆粉】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更加契合诗意。

    我国妇女至少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妆粉。妆粉品种多样,有粟米粉、滑石粉、石膏粉、蚌壳粉、珍珠粉、铅锡粉、茉莉花籽粉等等,但不论哪种粉,都少不了要加入名贵中草药香料配制,所以又叫香粉。妇女化妆先要往脸上傅粉,然后才用胭脂、口红(也叫口脂,有时与胭脂通用)、描眉黛青等物。

    古代妇女每日晨起化妆晚上卸妆,一天(一旦)一洗。林黛玉《桃花行》开篇即有“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联系到“寂寞”两句,可理解为脂痕和汗渍消之净尽,是因为能让妇女打扮“温柔”和漂亮的妆粉被洗去了,亦即“温柔一旦付东洋”。但妆粉洗去遗留在身体上衣服上的香味是马上去不净的,契合后两句“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1、古迹在何处:蒲东寺,即普救寺。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地处黄河大转弯处,隔岸与潼关相望。因寺院建于蒲州老城城东丘陵之上,故名蒲东寺。该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困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言克城后秋毫无犯。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为普救寺,延用至今。普救寺几经劫难,现已重修恢复旧观,与重建的久享盛名的鹳雀楼,以及重见天日的黄河铁牛群,组成表里山河的旅游观光胜地。

    2、所咏何典故: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根据唐代元稹的《会真记》以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故事描写了丫鬟红娘(小红)蔑视封建礼教,瞒着老夫人暗中牵线,把张生与莺莺撮合在一起。自己虽然受了委屈,但成全了一桩美满婚姻,讴歌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主题。《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大,书中很多地方都有《西厢记》的影子。作者还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3、诗句祥解读:【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红楼梦》作者尽管通过林黛玉赞美《西厢记》,但本诗仍然是站在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的立场上来评价红娘的暗中牵线的。所以说“小红骨贱”、“私掖偷携”。这很正常,因为任何作者都无法超越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曹雪芹也不例外。他赞赏宝玉黛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但不可能彻底否定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西厢记》里确实有一折戏名曰“拷红”,就是老妇人发现了张生和莺莺的破绽,把红娘叫来拷问,但并没有“吊起”来拷问。以下台词可见端倪:“把红娘唤,拷情由,小姐因何私下楼。是你话诱主到花园去,败我门风不顾羞,家法难容你这鬼丫头。小红娘,转双眸,她轻启齿,吐珠喉,说道夫人何必气咻咻,容红娘细细诉从头来。”

    写为“时吊起”有可能是为了兼顾谜语上的意思吧。况且《西厢记》故事本不是史实,完全可以再创造的。这两句是说红娘虽然被老夫人经常吊起来拷打审问,但为时已晚,张、崔二人已经在红娘的穿针引线下彼此“勾引”同道而行。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红麝串】360百科解释:“红麝串又称红麝香珠、红麝串子,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红色念珠儿,穿成串子,戴在手腕上作装饰。麝香为雄麝之麝香腺中分泌物,干燥后成红棕至暗棕色颗粒。”《红楼梦》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提到了红麝串。

    红麝串是把许多红色念珠儿串起来做成的,但每个念珠都很轻巧,故云“小红骨贱最身轻”。红麝串无论是市购还是受人馈赠都是现成的,其制作过程一般看不到,故谓“私掖偷携强撮成”。又是要经常戴在妇人手腕上的,比喻成“虽被夫人时吊起”,一个“时”字就说明是经常戴的。一串珠子是彼此“勾引”同行同止的,故云“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1、古迹在何处:梅花观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中一个虚拟的地方。据戏中女主角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的说法,可知梅花观在南安,即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大余县古称南安,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粤、湘三省交汇处,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2、所咏何典故:汤显祖以大余民间传说,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创作出《牡丹亭》。剧中描述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梦中邂逅书生柳梦梅,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但却是梦境并非现实。杜丽娘因此梦萦魂绕抑郁成疾,寂寞空虚中自画肖像一副并附小诗一首,弥留之际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于太湖山石之下。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庵)中,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竟是梦中情人。杜丽娘芳魂与柳梦梅再次相会,并请求柳梦梅掘开她的坟墓。墓掘开后杜丽娘得以复生,并冲破种种阻隔,与柳梦梅终成眷属。讴歌了“追求真爱、超越生死”的主题。

    3、诗句祥解读:【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自画像后附诗的最后一句,原诗为:“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原诗后两句意思是“将来若有幸陪伴蟾宫折桂的公子的话,我一定要选柳梦梅”。古汉语中常用“婵娟”指代仕女美人,故“个中谁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太湖石旁拾得丽娘的自画像。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杜丽娘是和丫鬟春香游园寻春回房后,梦见柳梦梅手持半枝垂柳向她求爱的。但现在已经是西风(秋风)乍起的时节,若想再一次梦中团圆,只能等到下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故云“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春香”既是丫鬟又代表春天,一词两用,妙绝!

    4、暗隐何俗物:诗中暗隐【团扇】。团扇又称宫扇、纨扇、合欢扇等。圆形有柄,扇面状如满月。后来又发展成长圆、匾圆、葵花、梅花、六角等多种形状。扇面以丝、绢、绫罗之类织品绷紧于框架,上面或画或绣有名人书画,或山水花卉,或鹤鹿鱼虫,或牧童仕女等。柄用湘妃竹、棕竹、洋漆、象牙之类制成,缀有扇坠、流苏、玉器等饰品。夏月,闺阁仕女手摇团扇,平添几分娴雅妩媚,故仕女深爱之。

    梅乃冬梅,指代冬天。柳乃夏柳,指代夏天。扇子无疑是夏天用的。故云“不在梅边在柳边”。以前曾看到有人扇子上写着打油诗曰:“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借扇,等到秋冬。”戏谑之意令人发笑。因扇面上往往绘有仕女图案,故云“个中谁拾画婵娟”。团扇是夏天用的,秋凉之后便束之高阁。故谓“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其中“团圆”一词更是暗示了团扇。(全文结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