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过布袋戏吗?小小一个木偶,竟然卖出了8万美金!

 琰棱行摄记 2020-11-10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以及璀璨的文化。


这其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叫做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故宫、长城,显然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的无上价值。然而,另一部分,无形存在的,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些宝藏,往往是我们很难感知的,更是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有形文化遗产还能让人们着力去保护、去修缮,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本,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物事。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庆幸,还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

在漳州停留了足够久,之前就听说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很是出名,于是抽空拜访了漳州古城中的竹初木偶艺术馆。

中国传统的木偶戏,其实可分为木偶的傀儡戏和皮偶的皮影戏,布袋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布袋戏演出时,演员会把手套入木偶的服装中之中,操纵木偶做出一系列动作,再配合唱词、音乐,从而将观众带入场景之中。

正因为早期演出的木偶,偶身就像是一块“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这样一个通称。


一场成功的布袋戏,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栩栩如生的木偶了。


布袋戏的木偶,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

别看它虽然小,但和戏剧一般,有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之分。这就对木偶的制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审美要求。

他们需要在这仿佛微缩一般的立体画布上,画出一幅完整的人像。尤其是很多细节,比如老人的皱纹、女子的妆容……都要精益求精,如此才能让人感觉到无比真实。

除了头,木偶的手掌与足部,也是木头雕刻而成。而木偶的身体躯干与四肢,是用绚丽的布料做出的服装。

对应每个木偶的身份,服装的风格亦是不同。


漳州的布袋木偶戏,历史十分悠久,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在明代万历年间,还曾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布袋木偶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元的元素,增加了更多视觉效果。

就在漳州,有一个木偶雕刻世家——徐家。

从清朝嘉庆年间,徐家的先祖徐梓清开始雕刻木偶头。风风雨雨传承了两百多年,到现在的徐竹初,已是第六代传人。


没错,竹初木偶艺术馆正是徐竹初在1996年创办的。

1938年,徐竹初出生于福建漳州市。说起名字里的“竹初”二字,还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赐。那时,弘一法师在漳州游历,结交了徐氏家族。适逢徐竹初出生,弘一法师给他取了名字,寓意他能如初笋一样成长,家业同竹子一样兴盛。

小时候,徐竹初看着父亲用一双巧手雕刻出了很多的木偶,很是羡慕和喜欢。然而父亲却并不打算让徐竹初子承父业。

在父亲看来,做木偶很难养家糊口,还不如读书有出息。


但天赋异禀的徐竹初没有按奈自己的喜欢。1955年,他雕刻的3件木偶作品在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当时,郭沫若还在展览留言簿上题词,称赞徐竹初的“木偶头雕刻神情逼真生动”。
从那以后,父母开始支持他学习木偶雕刻。


徐家祖传的木偶雕刻,是鲜明的北派风格,讲求木偶的表情化与性格化,更加注重人物内在神情性格的表现。
徐竹初花了很长时间,在祖辈雕刻技法的基础上,打磨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经他手的木偶作品,仅造型就有600多种。

而且,他还打破了木偶不能动的桎梏,想到在木偶的脑袋里设置机关,使木偶的眼睛、眉毛和下颌可以灵活活动,使得新的木偶更加传神而有趣。

徐竹初的木偶,不仅可以表演,甚至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他最贵的一个作品,卖出了8万美金。

拥有一身好技艺的徐竹初,最大的心愿是让木偶雕刻这门传统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只靠家族太保守了。于是,他创办了竹初木偶艺术馆,让更多人了解木偶、喜欢木偶。
他还自费办了木偶雕刻培训班,只为招到更多的传承人。


在竹初木偶艺术馆,看一场地道的木偶戏,你能感受到这位老艺术家对木偶深深的喜爱。

活灵活现的木偶,在表演者双手的摆弄下,演出了一场场细腻的戏剧。

2007年时,徐竹初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了漳州木偶雕刻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相信在他的努力下,木偶雕刻永远不会消逝。也感谢徐竹初,让我们这代人不会忘记一些东西,给下一代人继续留下一些东西。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