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男”去过的南风古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至今仍在使用

 琰棱行摄记 2020-11-10

最近,新一季的《跑男》频频上热搜。虽然经历了成员大换血,但意料之外,新加入的几名成员,竟然碰撞出了不一样的惊喜。沙溢、郭麒麟、蔡徐坤……有笑点、有人气,赚足了眼球。


《跑男》节目本身,其实是非常偏娱乐型的,因为大部分时候,嘉宾几乎都是新生代或者顶流明星。但与此同时,节目组努力在做的,是通过娱乐背后的深刻,来传达一些正向的能量,以及对传统的致敬。

比如去年,《跑男》去佛山录节目,第一站他们就选择了南风古灶。

一提到佛山,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武术。确实,作为鼎鼎有名的武术之乡,佛山有黄飞鸿、李小龙、叶问。可除了武术之外,佛山还有很多特别之处。在南国范围内,佛山的陶瓷、纺织、铸造、医药都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今天,我带你们看一点佛山更与众不同的东西——南风古灶。


听到这个名字,你们一定会疑惑,何为古灶?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灶是用来做饭的。而在佛山石湾,古灶是用来烧陶瓷的。

之前说过,佛山陶瓷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石湾陶瓷更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因为它的存在,直接赋予了佛山“南国陶都”的桂冠。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佛山石湾已揭开烧陶的历史篇章。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再到宋明,陶瓷生产更加规模化、体系化,形成了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明诗综》写到:“石湾瓦,甲天下”,正是反映了石湾陶瓷生产的崇高地位。


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由此生产出的精美陶瓷不仅占据了国内的广阔市场,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海外。

这段辉煌历史,至今还是佛山人屡屡提起的骄傲。


南风古灶,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它是岭南陶瓷产业鼎盛时期的先进生产设备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还在使用的、最古老、最传统的柴烧龙窑。

这里还要解释一下: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因为窑整体呈长条形,依山而建。由下自上,远远看着就像一条龙的形状,故而得名。而柴烧,则是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都用电炉、气炉烧陶瓷了,为什么还要柴烧那么落后?

因为陶土本身含有少量铁质,在1300度高温时会产生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能净化和软化水质。用这样的茶具泡的茶,特别清甜。而普通的电炉、气炉,达不到这样的高温,也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

还有很多人,则是为了追求柴烧天然形成的颜色、纹路和光泽。

这3个茶壶,其实都是用一样的陶土,但煅烧后的颜色却不一样。而且火焰是从窑头至窑尾方向蔓延,因为面火和背火,同一个壶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完全是随机的。而这巧夺天工的色彩和不确定性,正是柴烧的魅力。

右边两个茶壶明显更有光泽,就是在窑头烧的。窑头温度最高,收费也高,一个50*50cm的硅板收费500-600元,而且成功率只有30%-40%。但只要成功,品质就会比较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高光泽度和柴灰釉。

相反窑尾温度低、一个同样大小的硅板只需100-150元,品质当然就没那么好了,胜在成功率高。

是碰运气选窑头,希望能出个窑宝呢,还是保险一点降低成本呢,就需要去取舍了。

当然柴烧也会导致一些小问题,比如某些颜色比较特殊的柴烧茶具,可能要好久才能凑齐一套颜色相近的。这套就花了半年才凑齐,看光泽度就知道是在窑头烧的。

上面那些黑斑,是柴烧的时候,柴灰飘到杯子里形成的柴灰釉。虽然不好看,却因为含碱,能净化水质。

不过一些体积比较大的陶艺品只能放在窑尾烧,因为窑尾空间大。像南风灶旁边的火神像,就是在窑尾烧的。而且因为太高,还要分成两段烧制,之后再拼接在一起。

南风灶

远远就能看到,巨大的古榕树,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旁边的南风灶,一支高高的烟囱直指天空。

古灶窑口是朝向南方的,这也是古灶被叫做“南风灶”的原因。

火神的塑像安静地矗立在古灶旁边,从前烧陶的窑工师傅知道,一窑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而这之中,火是最难把控的,所以他们对火、对火神有着深深的崇敬之心。


在烧窑的时候,窑口前就会堆放很多木柴,正是它们燃烧自己、发光发热,这才换来了精美的陶器。


实际上,龙窑柴烧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体力活,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是前功尽弃。

首先,窑工师傅会通过窑门,把陶艺半成品放进窑腔内。左下角那一堆,是硅板和匣钵,是在柴烧时,放置或保护陶艺半成品的。右下角的是耐火砖,用来封窑门的。

窑门密封之后才点火,窑工师傅会在窑头两个炉口处加柴、点燃,开始预热。


有特殊的温度计一直显示着窑内的温度。待升温到一定程度,才停止加柴。


接下来,是在紧贴窑头的第一排窑背火眼处投入细棒状木柴。火眼上的盖,被窑工师傅称为猪鼻窿,还真的很形象。


长长的窑背上,均匀分布着很多这样的火眼。

再继续,师傅就要靠自己的经验,肉眼判断火焰的颜色以及制品的状态,从而控制投柴的速度,以及决定是否停止投柴。


在古时,因为烧窑时窑背温度很高,而且龙窑有坡度,为了防止烫伤脚底以及打滑,窑工们都要穿上草鞋,现在科技发达当然有更好的替代品了。


这些可不是烧制出来的作品,而是我刚刚说过的匣钵。

在烧窑过程中,匣钵有多种作用:一是可以将细小或较精致的产品放于其中,以免柴枝及柴灰的伤害;或者可以用来放置在火眼下方承接柴枝。


烟囱建在窑尾,在烧窑时,窑内的空气受热上升经烟囱排出,窑内的空气压力减少,烟囱就会产生虹吸反应,从窑头的风口抽入空气,强烈的气流也会把火焰延长到龙窑的中段,大大地提高热效能的利用,是不是很神奇?


接下来的工序是降温,最后才是开灶出窑。从装灶到出窑,整个过程差不多要半个月。


在古时,出窑的时候,窑工需要用到捏布,这捏布其实就跟烤箱或微波炉用的隔热手套差不多。虽然龙窑冷却降温了,但陶艺品依然有一定的温度,为了防止烫伤双手,就要戴上捏布,将陶艺品搬出龙窑。当然现在用手套就可以了。

到今天,会龙窑柴烧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但在南风古灶,却还有这么一群对龙窑柴烧有着深厚情怀的窑工师傅,还在延续着这种技法,担当起传承祖上延续下来的责任。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也看到了一种精神。

高灶

高灶建于明万历年间,也有400多年历史了。

高灶的结构和操作方法与南风灶是一致的,之所以叫“高灶”,是因为这条龙窑建在高庙的后面。窑主希望它能承接高庙鼎盛的香火,所以取名“高灶”。


从高灶的窑尾门仰望,依旧是高高的烟囱直指天空。只是南风灶的烟囱是方形,高灶的烟囱是圆柱形,非常好区分。

光明灶


除了南风灶和高灶,你还能看到光明灶的古窑遗址。

清代时,石湾制陶工业进入全盛时期,共有107条龙窑同时生产,光明灶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光明灶慢慢被废弃,成为了今天橱窗中的展物,无声地向人们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难得的是,南风古灶与高灶这两条龙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有过战争劫难,也有过生产改造的兴替,但还是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成为我国具有南方特色、年代久远并且延续使用至今的古窑。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们也该庆幸。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