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焦虑?

 译言 2020-11-10

2017年度词汇:「焦虑」

这两天刚刚有个报告出炉,说是 2017 年国内白领们的年度词汇是「焦虑」。这似乎没有什么稀奇的。大概从两年前开始,我周围的朋友们,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焦虑,而且焦虑的人群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最早有焦虑情绪的,是我的同龄人,也就是 70 后。我们对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感到很不适应,整天刷朋友圈,生怕错过了什么新技术、新概念、新趋势。害怕错过是 70 后焦虑的一个主要表象。

没多久,80 后也加入了焦虑的人群。我有个 80 后的朋友,在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团队里工作。有一次他很苦恼地跟我们说:为了跟团队里的 90 后融到一起,他努力练习打王者荣耀,好不容易觉得可以跟 90 后同场切磋了,结果那帮 90 后已经去「吃鸡」了。真是永远都追不上啊。害怕被 90 后抛弃,是 80 后焦虑的一个表象。

你可能会觉得,90 后号称「佛系」,应该不会有什么焦虑感吧?其实不然。刚刚跨入 2018,就有那么多人感慨,最后一拨 90 后也成年了。要说在这种感慨下,90 后一点儿都不焦虑,恐怕也不是真的。前不久我参加一次中学校友的聚会,随口讲了几句焦虑的话题,结果第二天就有个还在大学里念书的 90 后校友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专门提到了焦虑的话题。

可见,焦虑并不是我们这些 70 后油腻中年男的独有症状,80 后、90 后,甚至很快 00 后,都会普遍感到焦虑。焦虑会长期陪伴着我们。

要想缓解我们的焦虑,我们就必须弄清楚,我们为什么焦虑。

我想先从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说起。我们都知道,自然环境有时候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比如说,在地球的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的冰川期。每一次自然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都会造成很多物种灭绝。因为这些物种不能适应新的自然环境。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否,是由生物基因决定的。为了保证物种的稳定性,生物基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发生变异的概率比较低,而且变异是随机的、没有方向性的。因此当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时,不适应的物种几乎难逃灭绝的厄运。

当然,以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来说,自然环境对人类构成威胁的可能性已经不太大了,因为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对抗自然环境的变化。

但与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相类似,人类不但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还生活在文化环境中。与生物基因类似,我们也有文化基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meme,中文翻译成模因。

与生物基因不同的是,文化基因的复制并不是靠生物体的繁衍来完成的,而是靠人和人之间的模仿行为。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的文化基因可以借助网络得到迅速传播,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人群。

更重要的是,文化基因的变异速度远远快过生物基因。生物基因在复制的过程中,出现差错的概率很小;但文化基因在传播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被修改,以让它变得更易于传播,最终甚至可能演化成与最初完全不同的文化基因。如果说生物基因的复制主要是为了遗传,那文化基因的复制主要是为了变异。

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播速度越快,它的变异速度也就越快。这个结论非常非常关键。

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文化基因的传播速度被最大化,因而它的变异速度也被最大化。

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的另一个根本不同在于,生物基因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但文化基因与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文化基因要适应群体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群体的文化环境是由群体的文化基因决定的。

个体的文化基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方面,个体需要一个过程来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或者换个角度说,是我们适应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过程。

对于 70 后和 80 后来说,我们都经历过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所以对文化环境的剧变会感到不适。90 后,特别是 00 后,从一开始面对的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也许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会更强。

在这里还要再补充一个关键知识点:生物基因的进化遵从于达尔文进化,而文化基因的进化更遵从于拉马克进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个体的文化基因进化可以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个体可以主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但毕竟,这种适应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随时随地从头开始学习新的事物。个体的所经历过的旧的文化环境,都会给个体留下印记,这就是记忆,也是智能的基础。生物记忆不可能像机器记忆一样在短时间内刷新。因此,人类个体对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还是要受限于人类的生物基础。也因此,我们会观察到一个现象:数字代沟的间隔越来越小。在以往,数字代沟可能真的发生在两代人之间,也就是二十年的间隔;后来,十年的间隔就足以形成数字代沟;再往后,缩短到五年。今天,同龄人之间都会形成巨大的文化鸿沟。互联网上各种亚文化圈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群体文化基因的变异速度超过了个体文化基因的进化速度。这句话有点儿绕。通俗点儿说,就是新的文化环境产生的速度,超过了我们个体能够适应新文化环境的速度。

这是一个必然。

既然如此,那也许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赶上时代的潮流。事实上,也不存在「赶上」「赶不上」的问题。文化的多样性才刚刚显露出来,未来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同时并存。待在我们自己适应的文化环境里,对外部的新的文化环境保持好奇和宽容,这也许是我们最好的策略。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从一种文化环境迁移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