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锁橄榄绿的正确魔法

 译言 2020-11-10

这里有历经艰险的王子与公主、有魔法无边的仙子、有糊涂的君王、有善妒的王后与巫婆、也有聪慧的民间智者。懦弱的桑巴王子如何成为战场中的勇士?伊曼妮公主如何自食其力、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一名普通人家的男孩如何从一名侍从成长为王国栋梁?被骗走钱财的商人如何以其人之道要回属于自己的财产?

《橄榄绿童话》收录了包括印度、土耳其、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童话二十九篇。 故事惊险曲折、妙趣横生,惊艳的插图完美再现童话场景。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古老却永恒,是孩子们成长道路的明灯,是成年人的心灵栖息地。

【书名】橄榄绿童话(The Olive Fairy Book)

【作者】[英] 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

【译者】陈沁、殷盼盼、苏楚然

【责任编辑】周新华

安德鲁·朗格(1844—1912年)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民俗学家,以研究神话、民间传说闻名于世,由他编纂并分别以十二种颜色命名的“童话故事集”自1889年问世以来,历久不衰,备受世界各国儿童们的喜爱。

精彩段落
吹牛的故事

一天,有位布尼亚(注释:谷物商人及银行家,通常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也可以说是银行家,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走着走着他追上了一位和他同路的农民。这个布尼亚和大多数同行一样,是个嗜财如命的家伙,他正感叹自己那天没有逮着赚钱的机会;一看到眼前这个人,他莫名其妙地开心起来。

“真是走运,”他自言自语,“我来看看这农夫是不是不擅长做这事”,他边想边加快了脚步。

礼貌地寒暄之后,布尼亚对农夫说:

“刚刚我还在想这一路好没劲,然后就看到了你,既然我们同路,那么有个愉快的旅伴,会让路途显得没那么遥远。”

“没问题,”农夫回答,“但我们聊些什么呢?,像你这样的城里人肯定不乐意听我唠叨牲口和庄稼。”

布尼亚说:“哦,我来告诉你我们聊什么。我们分别告诉对方自己所能想到的最离谱的故事,首先表示怀疑的人需要支付对方一百卢比。’

农夫同意了,并要求身份更高的布尼亚先开始;同时他暗自决定,不管布尼亚的故事听上去有多么荒谬,他都不能流露出怀疑的神情。于是农夫礼貌地催促这位大人物开始: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商人,他带着一队满载货物的骆驼。”

“很有可能,”农夫喃喃地说,“我自己也遇到过。”

“至少有一百零一只骆驼,”布尼亚继续说,“它们全都用鼻绳串在一起,首尾相接,绵延了几乎半英里——”

“然后呢?”农夫追问。

“然后,一只风筝猛地扎下来,抓走了领头的骆驼,那只骆驼挣扎着升空。因为都被绑在一起,其他一百头骆驼也跟着被带到了空中——”

“这风筝的力量太神奇了!”农夫赞叹,“不过,嗯,是的,这肯定没问题,没错,这是要做什么呢?”

“你不相信?”布尼亚问道。

“怎么可能!”农夫由衷地回答。

布尼亚继续往下说:“恰好那时邻国的公主正坐在她的私家花园里,侍女正在帮她梳妆打份。侍女用力梳头时,公主仰起头,那只可恶的风筝带着它的猎物飞至公主头顶上方;偏偏这个时候骆驼踢了一脚,风筝失去了控制,一百零一头骆驼不偏不倚全落进了公主的左眼!”

“可怜的家伙!”农夫说,“眼睛里进了东西是很痛苦的。”

“嗯,”布尼亚开始进入正题,“公主甩甩头,一跃而起,用力拍打眼睛,‘哦,天哪!’她大喊,‘我眼里进了东西,好疼!’”

“没错,确实疼,”农夫评论,“千真万确。然后呢?那可怜的家伙做了什么?”

“听到喊声,侍女跑过来帮她。‘让我看看,’她边说边猛拽公主的眼皮,然后跑出来一头骆驼,女仆将它装进口袋——”(“哈!”农夫咕哝了一声)——“然后她扭了扭头巾一角,剩下的一百头骆驼也从公主的眼睛里跑出来,她迅速把它们都塞进了口袋。”

讲到这里布尼亚上气不接下气,但农夫不慌不忙地看着他:“接下来呢?”

“我暂时想不出更多的了,”布尼亚答道,“再说,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了。你觉得怎么样?”

“太好了,”农夫回答,“毫无疑问,完全正确!”

“好了,现在轮到你了,” 布尼亚说,“我现在很想听听你的故事。相信会很有趣。”

“是啊,我想会很有趣,”农夫答道,然后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我父亲是个非常富有的人。他有五头奶牛,三对公牛,半打水牛和无数只山羊;但所有财物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匹母马。她是一匹品种优良的好马!”

“是的,是的,”布尼亚插话,“继续吧!”

“我在说呢,”农夫说,“不要催我。然后,有一天,他骑着那匹母马去集市,很不巧马鞍是破的,因此马背被磨得很厉害,当他们回到家时马背上的伤口有你手掌那么大。”

“是啊,”布尼亚不耐烦地说,“然后呢?”

“那时是六月,”农夫说,“你知道吗,六月里到处是沙尘暴,还时不时下雨。哦,那可怜的动物伤口里进了土,更糟糕的是,土里还掺着麦粒,于是在尘土、太阳和雨水的共同作用下,这些麦粒开始发芽生长!”

布尼亚说:“没错,麦子一有机会就疯狂生长。”

“是的,接下来,马背上小麦丰收了,产量相当于一百英亩田地的收成,我们不得不雇二十个人帮忙收割!”

布尼亚附和道:“大家一般都会雇佣很多人来收割作物。”

农夫继续说:“我们从母马背上足足收割了四百孟扎(印度计量单位,一孟扎约为 33 公斤)的小麦!”。

“好一个大丰收!”布尼亚喃喃地说。

“然后你的父亲,”农夫说,“一个没法养活自己的可怜虫——(布尼亚哼了一声,但一言不发)——来找我父亲,他双手合拢,低声下气地请求——”

讲到这,布尼亚愤怒的看了一眼他的同伴,但紧闭嘴唇,没有出声。

“‘我有一个星期没吃东西了。哦! 尊敬的主人,请允许我从你的店里借十六孟扎小麦,我会偿还你的。’”

“‘当然没问题,邻居,’我父亲回答,‘你需要多少就拿多少,尽你所能偿还就可以了。’”

“然后呢?”布尼亚眼里怒气冲冲。

“他带走了麦子,”农夫回答,“但他从来没有偿还,直到今天都还欠着。有时我在想要不要为了这事去打官司。”

只见布尼亚快速比划着大拇指,在右手手指间上下飞舞,嘴里念念有词,算个不停。

农夫问:“你这是怎么啦?”

陷入绝望的他一脸平静地说:“小麦更便宜,我会付你小麦的钱。” 想起自己一开始的提议,如果不这样的话,布尼亚就要给农夫一百卢比。

直到今天,当一个人欠下一笔债时,那片地区的人们会说:“还钱给我;不然,至少得还我麦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