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让你了解约翰牛

 译言 2020-11-10

约翰牛(John Bull),是英国的拟人化形象,源于1727年由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斯诺特所出版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主人公约翰牛是一个头戴高帽、足蹬长靴、手持雨伞的矮胖绅士,为人粗暴冷酷,桀骜不逊,颇有些牛劲。他盛气凌人、欺辱弱者,如果谁流露出对他稍微表示不满的反抗情绪,他立即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作者通过这个赳赳武夫的形象,暗喻当年英国的专横跋扈,抨击“民权党”(英国自由党的前身)的好战策略。显然,这个绰号最初含贬斥色彩。随着这本书的风靡,约翰牛就成了“英国人”的代称。

【书名】 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

【作者】[苏格兰]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

【译者】 谢世雄、董丽雯

【责任编辑】 谢世雄

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4.29 – 1735.2.27),苏格兰医生、讽刺家、博学家。他最大的贡献在与数学,以及作为Scriblerus Club的一员,启发了斯威夫特写出《格列弗游记》以及蒲柏的Peri Bathous, Or the Art of Sinking in Poetry, Memoirs of Martin Scriblerus以及The Dunciad。他还创造了英国的拟人化形象“约翰牛”。
精彩段落

本书塑造了约翰牛这样一个英国人形象。尽管在故事的部分章节中,麻烦缠身的他身材瘦削,长鼻子,不过整体而言,他“面色红润,身宽体胖,一双像吹鼓手的脸颊”,是个实诚的商人,简单直接,容易上当。但是倘若事情到了他自己手里,他心里就跟明镜儿似的,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行事果断。

本书始写于1712年,分章节连续四次发表,从托利党的角度,戏讽地讲述了乌得勒支条约签订之前的一些公共事件。托利党人催促而成的这项条约,正是通过这些文字介绍给公众的。书中最后一部分提到1713年年初,奥蒙德公爵从盟国中分离出了自己的军队,作为停战的协定条件,他接收了敦刻尔克市。英国军队撤离后,尤金王子在德南被维拉尔元帅打败,随后节节败退。于3月12日签署了乌得勒支条约。

同样是以戏谑的方式,书中的一些章节,从安妮女王时期一个温厚托利党人的角度,描绘了国教和反国教者之间的长期争斗。其他章节则记叙了那个时期另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导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订《联合法案》的谈判,该法案于1707年3月6日获得皇家御准。于是约翰牛同意让他的“佩格妹妹”住进自己家。当然,国教便是约翰牛的母亲,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辉格党议员;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710年11月初次见面,是个托利党议员。

《约翰牛的生平》中的第一部分,章节题为:“法律是个无底洞,例如斯特拉特勋爵、约翰牛、尼古拉斯·弗洛格和刘易斯·狒狒的那个案子,一场官司使他们倾家荡产。”官司引发了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官司需要律师,战争需要士兵;官司需要开庭,战争有战役;官司有裁决,战争有获胜;有律师汉弗莱·霍克斯,就有马尔堡将军;官司花钱,战争也花钱。整个的目的,就是为了托利党与法国的和平政策。到了第二部分,题为“约翰牛头脑清醒”;第三部分是“约翰牛头脑依旧清醒”,而第四部分,则为“刘易斯·狒狒变诚实,约翰牛则成了政治家”。之后四部分被调整成了两部分,合在一起重新印刷,最终有了《约翰牛的生平》一书,通过一些注释,作者充分揭示了其主旨。

本书作者为约翰·阿布斯诺特,是一名医生,也是蒲柏和斯威夫特的好友,蒲柏称他为:

“我此生的挚友,此生不因你而伸展,

这世界不过想要一首闲适的歌谣;”

斯威夫特则说,“他比我们所有人都更具智慧,他的仁慈便是他的智慧。”“如果这世上有十几个阿布斯诺特”斯威夫特还说,“那我宁愿烧了《格列佛游记》。”

阿布斯诺特与斯威夫特年纪相仿,生于1667年,父亲是苏格兰圣公会的牧师,丧生于革命。他的儿子们,都受到高教派原则的训导,随后各自离开苏格兰谋生。约翰来到伦敦,做了数学老师。1696年,他在圣安德鲁斯大学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了一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妮女王的丈夫在埃普索姆镇生病了,约翰有幸为他诊治,治疗效果很好,于是1705年他被授予特级医师称号。后来由于职位空缺,他在1709年成为了女王的随身医师。斯威夫特称他为女王最喜爱的医生。1710年,他进入了皇家内科医师学会。这是阿布斯诺特在1712-1713年间的职位,45岁的时候,他写了这部《约翰牛的生平》。

他是那些部长们的私人好友,他支持他们的政策,尤其是牛津的伯爵哈利,还有史官罗杰先生。

安妮女王死后,辉格党上台,阿布斯诺特失去了宫廷职位。不过,他是那些文豪们的朋友和医师,他自己没有什么文学抱负,允许朋友们对自己写的东西随性更改,他的孩子们也会拿他的稿件来做风筝。在他离世前的几年里,因为失去了两个儿子中的长子,他痛苦不堪。后来他身患结石,隐退回汉普斯特德,直到逝世。“复原,”他写信给斯威夫特时提到,“于我这样的情况和年纪已不可能了,我的朋友们最好的祝愿,就是死于安乐。”他于1735年离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