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步不前,只因为你不够自信

 新用户6516h3hB 2020-11-10

艺述史官方原创

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奇人,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梦见了祥云降身。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字叫做“王云”,因为不小心道破了天机,遭到了反噬,一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后来,经过高僧的指点,把名字改成了“王守仁”,这个人就是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在少年时期,就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刚进入私塾学习的时候,别的学生都认为读书高中是第一要事。可是他却不以为然,说“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可以看出,小小年纪志向倒是不小。但是在当时的年代里,圣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成为的。往前看有孔孟,往近看有朱熹,想要和这些人平起平坐,在王阳明父亲的认知里,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自然是不会支持儿子的。

但是如果放在现在,我倒认为王阳明的天性叛逆、打破常规,这是天赋异禀的表现,更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自信。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曾经甚至还逃婚去跟道士一起打坐,为了就是能悟出自己的道。他还按照程颐的话格竹子几天几夜,最后被大雨淋病了。没成功,又转去读佛经去找灵感,并对朱熹产生疑问,“他的话一定是对的吗?”终于,在被贬到贵州龙场的时候,悟得了大道。可以说,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执着和勇气,更没这份自信。

后来,在《传习录》当中,王阳明也写道,“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我们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的存在,只不过是有些人不够自信,或者心中有杂念,占据了想要成为圣人的心。在《孟子》这本书当中,有一句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跟王阳明的“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一样。一个人想要成为圣人,必须要做到的是反求诸己,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去寻找成为圣人的真理跟方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自己的一些私欲蒙蔽,就会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常说,古代的一些先贤们都是一些无欲无求的人,是因为圣人们早就看透了世上的浮躁跟诱惑。

在这里,王阳明想要给我们传达的观念,我想应该是做好自己,不要在意外界跟他人的看法。只要你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哪怕是有再多的艰难险阻,也请你坚持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