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诗人的幸福(4)

 杏坛归客 2020-11-10

超越魏晋的人性之美

浏览唐朝诗人们的逸闻趣事、传记散章,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唐朝诗人们个性的张扬,已使魏晋名士的风度相形见绌。

尤其是那个人,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他“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是位酒徒,是位侠客,更是位诗人。盛唐因他而气象更加博大璀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里个性最为张扬举止最为洒脱的文人,他的身上透溢着一个强盛民族的博大气息和耀眼灵光。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以说是对李白最传神的描绘。但如果仅仅就此以为李白是嗜酒如命的酒徒,那将是对李白的误读。人生的恣意,人性的光辉,让我们永记了李白。几干年来,李白或许是中国文人中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

他的好友诗圣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以最多、最为传神的笔墨来渲染他心中潇洒飘逸的兄长——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而千年之后的当代,诗坛泰斗余光中先生依然深情《寻李白》——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2005年深秋时节,作者走进了位于安徽当涂县的李白墓园。令人诧异的是,墓园里竟有数对来拍婚纱照的情侣。美丽的墓园里草木葳蕤,亭阁雅致,没有一点儿阴森恐怖。我感叹:李白真是一位充满阳光的诗人。

提起李白,哪怕已有千百次,却总能让人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怀,他就像中国诗歌的一轮太阳,让人时时感受心潮难平的激情。

山水田园为何诗人如此钟情?因为诗与自然之美是相通的。唐朝的不少诗人善于让心灵与宇宙对话、与自然亲近,所以诗歌呈现出一种澄净清新的美。而人群照攘、高楼林立、污水四溢的工业社会里,诗人们到哪里去寻找那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那就花钱去远游吧,但远游的途中到处依然是人声鼎沸。

诗人的性情蓬勃而阳刚,其言行举止惊世骇俗,令人倾倒和神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秋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将进酒》)

初唐诗人杨炯遭遇达官贵人,常直呼他们为“麒麟楦”。楦字的意思是用东西填充或撑起某种器物,对“麒麟楦”三字杨炯解释如下:

“今假弄麒麟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的20个字里,多少砭人肌骨的寒凉和人间烟火的温暖!所谓超凡脱俗,而诗人却是在人间的凡俗中寻到了真善美的禅机。

对达官贵人简直犯上不敬!难怪一些官员知道后对他会同仇敌忾,但杨炯不以为然,他继而添加注释:

“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异?”

如果说杨炯还有些书生意气的话,那么远离官场的诗人又如何呢?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但钓的是政治,而中唐诗人张志和却根本不用饵。诗人志不在鱼,更不在政治,钓的是一种恬淡悠然——

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这真是一种忘情于江湖的美。

时而心系社稷,情牵苍生,时而又远离尘世,忘情江湖,诗人们的心境往往痛苦而又欢快,矛盾而又统一。

一位叫戎昱的青年诗人器宇轩昂,很得一位地方高官的器重。高官有位千金,长得国色天香、沉鱼落雁,长官有意招戎昱为乘龙快婿,却不喜欢他夷狄一般的姓氏,便透出让他改姓的意思。但诗人回答极为干脆——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上湖南崔中丞》)

人们看惯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看惯了为美人鸣琴传情的故事,更看惯了情人节里男人跪地献花求爱的故事,也听惯了“给全世界我都不换”山盟海誓,这种没有丝毫回旋余地的回答显然属于“不懂风情”,白白浪费了“机遇”。以当代人的智商,完全可以采用英文方式叫“昱戎”的;但诗人不会急转弯,只会坚守人格的底线。

谈到风情,当代人更爱小杜的风流俊爽,因为杜牧几乎是中国古代才子行为举止的“样板”——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到处挥洒自如,到处粘花惹草,其“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生平阅历,甚至让后人认为这是才子们的本色当行。

杜牧画像。杜牧的放荡不羁有些惊世骇俗。杜牧直追李白。诗坛有“大李杜”(李白杜甫)和“小李杜”(李商隐杜牧)之谓但我以为,大李和小杜在性格和才情上更接近,两人都惊才绝艳,都卓尔不群都笑傲一生。老杜和小李在人生和风格上更相类,两人都抑郁不展,两人都苦心孤诣,两人都辞丰意雄。

杜牧其实颇有才略,对国家政治甚至军事战争也颇有独到见解,但并没有多少施展才干的机会。这可能是他那不拘小节、刚直不阿和放荡不羁的性格因素所决定的。他同“牛党”魁首牛僧儒友善,据说他在扬州逍遥快活时,牛僧儒专门安排人对他进行暗中盯梢以加强安全保护,虽是好心,却弄得杜牧无隐私可言,放浪的名声从此天下共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千年已逝二十四桥尚在明月依旧徘徊只是那吹箫的玉人何在?物质繁华的工业文明里似乎什么都不缺但恰恰缺少了画意和诗情。

小杜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率真豪气,在于他凤姿龙章的举止——

有故事说杜牧做了东都洛阳的纪检委书记(御史)后,这个特殊的官职既让别人感到拘束和别扭。洛阳城里的大户李司徒宴请名流,因为御史的职责性质而没邀请杜牧。但杜牧不吃这套,他听说司徒大人家的歌舞十分有名,便有意便派人通报,堂而皇之成为座上宾。杜牧不掩饰,不矜持,对这样的“民间娱乐活动”观赏起来不仅心安理得,而且眉飞色舞——他看到了轻歌曼舞的美妙女子紫云,竟然旁若无人评头论足,大声要司徒大人将此美女送与他,引得大家放声大笑。

比较著名的一则故事,是风华正茂的杜牧一次和朋友去湖州玩。听说湖州美女云集,但挑花了眼的杜牧却没看中一个。最后,他看上了一个才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因为年龄小,杜牧就和女孩母亲相约:等他十年,他设法求任湖州的最高官员,并给了其母很多聘礼。杜牧回长安后多次被派任地方官,十年中,历任三个州的刺史,随后返回京都做官数年。再后来,他被委任为湖州刺史,但十四年已经过去了。那位婚约的小女孩已经成了少妇,抱雏将稚地成了两位孩子的母亲,面对这种尴尬,小杜如此调侃——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叹花》)

和李白杜牧们“花天酒地”的生活相比,孟浩然显然是一生清贫。《过故人庄》里所吃的那顿饭,恐怕也是他心目中少有的美味佳肴了。但古代君子们“不戚戚于富贵,不汲汲于贫贱”般的恬淡,恰恰在孟浩然身上得到最好的印证。

孟浩然的仕途之路实属“意外失手”——他的诗早就名闻京华,天才诗人李白、王维等也早就把他引为挚友。那年他来到长安以诗求官,最初就泡在已成朝官的王维家里。这时玄宗驾到,他早就听说过孟浩然的才华,就问他可否有新作?

有,率直的诗人不假思索就朗诵起来:

壮阕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

玄宗很不高兴,说: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怎能说我嫌弃你呢?他还余怒未消,下旨堵住诗人的仕途之路。

可见,性情率直的诗人不仅不会“抢抓机遇”,甚至还把“机遇”做成“祸端”来,这与那些善于投机钻营的“尖头仙”们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云泥之判。

孟浩然就这样“出局”了,但从他以后不少田园诗作里,我们并没有读出多少愁苦,相反,竟是他那种平民生活的淡雅悠然时时感动着我们。 

多年后,一位在朝做官的朋友过路拜访,劝他再到京城活动一下,以其诗名和不错的人缘,游说一下各级领导和英明领袖,从此步入仕途还是蛮有希望的。孟浩然也欣然答应。毕竟,隐居在一个盛世王朝里,那种“端居耻圣明”的心思也经常折磨着他。两人相约:在官员返程的那天在某地见面,一起进京。可就在这个骨节眼上,意想不到的事儿又发生了。

相约进京的那天,孟浩然家中来了位好友,两人相见甚欢,中午喝酒喝得高兴,面对相约进京的提示,诗人兴致未尽,竟说:继续喝酒,不去长安了。这一喝,就到了红日西斜…… 

孟浩然就这样继续着他那恬淡而愉快的生活,继续浏览窗外的青山绿水,耕耘着自己的田园,灌溉着他的诗歌。所以,好友李白这样写他——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的故事,诠释了诗人骨子里的高贵。

在古代才子人物群里,晚唐诗人温廷筠往往要被算作“另类”。不少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人品不好”。本人倒不这样认为,就是依一些传记记录的那些所谓“薄行”来看,温廷筠能在绮世浮华的生活中不失人性的质朴,能够讥刺伪善,直白真相,倒也不失一种可爱——

这位王维的老乡(山西祁县),也有不少和前辈相似之处——温廷筠是个多面手人才,不仅诗写得才情洋溢,而且音乐才华出众,史料上说他“有弦即弹,有孔即吹”,尤其是词——这种在唐朝新兴不久的诗歌形式在他手上也已把玩得摇曳多姿,他填写的小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是在宫廷里受到欢迎,但皇上却不知道词的真正作者是谁,还一直以为就是献词的丞相令狐陶(换“丝”旁)所填。

温廷筠“薄行”之一便是多次充当替考“枪手”,就是那皇帝多次称赞的小词也是他捉刀代写。令狐丞相叮嘱他不可泄露,但温廷筠不是保密局长的材料,更不会以此讨好长官换取长期富贵,转身就得意洋洋地说了出去。更让令狐大人难以容忍的是,温廷筠竟然不懂尊卑贵贱,多次讽刺挖苦上级长官。比如令狐大人问一典故,他回答说出自《庄子》,并非僻书,希望领导以后空闲时候能多读读书……当即气得丞相大骂温廷筠“有才无行”。

据说,温廷筠不光得罪了丞相,还在一次邂逅中得罪了微服私访的皇帝,这样,政治命运也就注定了。在令狐丞相的眼里,“薄行”人物的代表有两位,其一便是温廷筠,这第二呢,就是“背叛门庭”的李商隐。令狐大人们的观点,多少影响了部分后世文人,后人也在有意无意间将“温李”并称。

但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温廷筠对权贵们的不恭和讥讽,其人性倒是颇具几分可贵的“钙质成分”。

作为一位出家人,本来我是想把贯休列入僧尼诗人队伍里的,但其人性的光辉却更令人高山仰止——

唐末的格局极似东汉末期,各地军阀天天攻城掠地,目的绝不是勤王救国,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昭宗时代坐镇杭州的节度使钱缪(换金字旁)以平叛名义夺下十四个州城,名声大振。在灵隐寺唱佛打坐的诗僧贯休,一时犯了书生傻气,忍不住满腔的爱国热忱,当即写下一首贺诗送去,其心情和风格都颇似当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颈联格外精彩——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无题》)

那钱缪(换金字旁)见诗十分赞赏,但他却有称孤道寡的勃勃野心,便让人传话:让贯修将诗中的“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言外之意一眼便知。照办肯定有“好处”,否则以后将难以立足。但坦荡耿直的僧人并不买账,贯修告诉来人:

“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

当天便整理衣钵,离开灵隐,过起云游僧的生活来。后来,他来到蜀川。这里的割据军阀是孟知祥,久闻他的大名,对“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特特来”的贯休十分照顾和尊重,甚至让他享受国师般的待遇。后来,老孟被人暗算,王建(非彼王建,彼王建是中唐时期宫闱闺怨诗的高手,此王建是厚黑的“政治家”)当政后还另立了国号。志得意满的老王有次到寺中游玩,以皇帝的威仪召见这位老僧,让他吟诵近作的诗篇。早已慧眼禅心的贯休有意杀杀他的威风,张口便是——

锦衣鲜华手擎鹘,闲行气貌多陵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公子行》)

在场很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好在气度也是厚黑政治家的基本功,王建反而十分敬重他,并赐号“禅月大师”。

贯休风骨奇崛,因此被天下人尊称为“僧中一豪”。时隔千年,依然让人在回味中荡气回肠。

一峰更似一峰险,在这里,我们要隆重推出刘禹锡。正是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硬汉诗人,感受了诗人在逆境困苦中享受的美好与欢乐,感受了凛然正气在历经沧桑后的价值与分量。

刘禹锡参加了顺宗时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革新重点旨在对付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触及了一大批官宦和军阀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疯狂的反扑,这次革新短短146天时间就遭夭亡。结果顺宗被逼退位,又立新君宪宗,王叔文被杀,遭受重创的“革命战友”王丕、柳宗元等人加上刘禹锡共八人全部被贬到偏僻荒凉的边远地方当司马。

刘禹锡去的地方是朗州(治所为武陵,今湖南常德)。

对多数文人官员来说,肃杀恐怖的气氛里那种贬谪生活肯定不好过,像好友柳宗元曾在他多篇诗文中透露出哀怨和凄凉,什么“惊风乱风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等,多少给人一种精神上快扛不住的感觉。而刘禹锡呢,虽然心中也有不少苦楚和悲凉,却很快能融入当地的生活,甚至在众多士大夫们所轻视的蛮夷民族风俗中,他发现了美,找到了快乐。如原为当地少数民族用来巫术祭祀用的曲子,经他翻新便春情秋意,趣味盎然——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

他对少数民族的民歌很感兴趣,便以七绝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加工,就像当代人王洛宾先生在新疆创作的那一系列曲词般,端的是清新活泼,惹人喜爱。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声。

(《踏歌词》)

你哪里看得出他的贬谪之苦,失意之悲?

别人提起往事不免要凄凄惨惨,但他更多的是“向前看”——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淮北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提起刘禹锡,他那倔强不屈的斗士形象感动了历朝历代的后人,人们不仅要一次次为他喝彩,这喝彩里隐含着那脍炙人口的故事,也隐含着那脍炙人口的诗篇。

十年后的元和十年,刘禹锡被名相裴度召回长安准备提拔重用,但他游了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出刘郎去后栽。

语含讥讽,一些权贵们受不了,他们同仇敌忾,他们众口铄金,这次难得的升迁机会也就泡汤了。逞这“一时之快“的代价是,他被安置到更加荒凉偏僻的连州去了。

但耿介倔强的诗人没有后悔,他又很快在连州扎下了根,并且性情依旧,从容依旧,还是那么其乐融融地感受着生活的美。

又是十三年,诗人就在远离都城的几个荒凉之地过着不卑不亢、无怨无悔的生活。直到有那么一天,朝廷政府大换血,在返程的途中他路过扬州,见到了久违的老友白居易。白居易面对华发萧骚的刘禹锡,他感慨系之,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砣。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刘禹锡的豁达,却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出乎意料——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到京后,又游了一次玄都观,只是当年满如红霞般的桃花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菜蔬的花儿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心有触动,想起10多年前的那场遭遇,他挥笔抒写——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尽净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绝句》)

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前度刘郎”。

每当我读到这一节诗人档案,就为中国文人中有这样的硬汉而倍感骄傲。

岁月无声,沧桑浮华,留不住昔日啸傲尘世的山水田园,却为我们留下了唐朝诗人们那一个个风骨嶙峋的背影。

诗人的桂冠,你所代表的不光是横溢的才情,还有那惊世的言语和高蹈的举止。


作者简介
李雪晴  男,山东鄄城人,菏泽市政协委员,现供职于菏泽日报社。名字非常诗意的大块头男人,血性、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造就了其诗文的犀利,深沉的思索打造出独特的文风。著有《寻找那棵树》,《前方梅林》等。他的作品《我的鲁西平原》,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大块头男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