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 杨杰:从石的历史之美到人性之力

 新用户14238977 2020-11-10

从《遗石》唐陵系列到《寻石记》固石》系列,杨杰的创作母题始终围绕石头,其中的变与不变线索渐渐清晰。

从历史的荒凉之美到原石的朴素孤单,从观念到情绪再到观念,杨杰在现代水墨的探索中独行多年。2019年秋天,他的第二次个展《寻石记》结束之后,他开始试图转向新的趋势。

唐陵系列:...最后,我只能寂寞地瞪视着你离去...160x180x3=480cm

唐陵系列:岁月石化的过程160x180x3=480cm

2015唐陵系列之一97x76cm绢本

风在动 它未动72x93cm

唐陵系列:历史的苍凉

2010年,杨杰在西安美院上学期间,行走在西安周边的帝陵墓冢。这似乎是西安学术圈的约定俗成,师生们总要考察这些迷人的、伟大的历史遗存。所谓寻找本土文化符号。

也许他本人性格就有着孤独、孤寂的个性,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及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国画该怎么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理念和表达。

犹如批评家王林所言:“在权力和资本左右一切的中国,知识分子早已退居边缘,其唯一地盘只剩下了历史领域——考据、见证、纪录与阐释。所以,捍卫历史记忆成为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对别人,也许是这样的。对杨杰,不仅仅如此。这些弥漫历史气息和安静力量的野陵、石刻,是杨杰心灵深处的归途。

这要追索到杨杰的成长历程。他出生地在周原扶风,家乡的周围有很多古朴的庙宇和石刻,隋隋文帝杨坚的墓陵也在离家不远。幼年,他便在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石人石马身上攀爬仰卧,是生命中最初的景致和美育启蒙。等到上大学的时候,“它们突然都不见了、或已面目全非。”这让敏感的杨杰感到失落的同时,更多有一种情感记忆,

但,这些陵与石刻早与杨杰息息相关,似乎是宿命的密码。等到某一天,他再次见到它们,便找到归途,“找到内心的声音”。可能那些景致完全打动了他、或者符合内心深处的世界。

何人何地何时-何去何从120x90cm

花的心扉90x120cm2006年

轻声而过72x93cm

夜马90x60cm

中国狮子1 140x160cm纸本

杨杰迷恋上走陵,从2010年开始,他断断续续走遍了唐陵的角落也开启了《唐陵》系列的创作。对于唐陵的感受是整体的,除了陵墓、还有石刻、甚至陵上的荒草和酸枣树,“那些荒草特别好看,冬天的时候风很大,可是特别安静特别美。”这些千年之后还存在的高级艺术,除了历史的苍凉感,给了更多的“心灵上的安抚”。

最开始画唐陵,杨杰“尽量以客观原形为主再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更充分的表现出来”,也会用一些综合材料,比如色粉或者矿物色、砂岩等,后来慢慢用单纯的水墨。最开始初也试图植入观念,想表达“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杨杰觉得:我们并没有历史,历史只是在循环、轮回之中。到后来,想抽调这些观念,纯表现艺术性,只用水墨表现;走了陕西之外更多的陵墓之后,杨杰“内心也有一些变化,之前是太高亢,情绪很多很多,后来画着画着慢慢平和了。”

杨杰的《唐陵》系列作品,集中创作于2010—2013年,这期间画了约几十幅作品,每张都精雕细琢,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完成一幅。有时一天不停地可以画好几幅,这些水墨作品初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西画,几乎摒弃了中国画的传统手段。“我试过用传统中国画的方式,发现行不通,”杨杰表示大家大多数对其作品是肯定的,但是也有老师质疑“这还是水墨国画画吗”,“我是现代人,对现代的形式更能产生共鸣。”但杨杰表示自己的作品是水墨画,是有写意性的,这种是水墨画种血液里的内容。

也许,杨杰画面里的石刻、荒草、落日余晖,使人想到任何一处帝陵,却不能叫出其名字。他表现的是一种真实的想象,在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灵魂。这也“正是现实转向记忆的形式契机,大块灰色及灰色区间的微妙变化,是视觉感受由重至轻的过渡。”历史是重的,也是轻的。

《唐陵》系列的石,是苍凉的历史的美,是杨杰的梦,也是他的轻与重。

固石系列1。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游戏服务器www.7cidc.com

固石系列2。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4。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5。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6。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现实的孤独

某个契机,他去朋友的故乡汉中游玩,见到了河边大大小小的石头,以及人们用石头累积成的房子。它们“更像是艺术品一样,石头发挥了它最大的使命与人类紧紧相连。”杨杰被这些现实中的原石打动,觉得它们就是社会,就是我们每个人,“看着一块块石头,这不是像人一样整整齐齐被镶在这社会上,也是像我们最普通的人一样,在社会中叠压着。”

杨杰很快多对这些石头产生了兴趣,并把他们搬到画面上。他本想画很大,真的和墙一样竖起来,然而大了却不能细腻起来,于是,画了一批尺寸不是那么大的各种石头图案。

“看上去很热闹,其实很孤单,”这是杨杰用这些常见的石头作为主题的一个原因,试图表达当下的社会状态,“社会在高速发展,其实人人心里面都很孤单的,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的寄托便是这些石头。”从野陵里的石像到普通石头,杨杰完成了创作上的面貌转化,更试图在作品中植入观念,他认为“笔墨应该服务于思想”,“石头是固化的,看起来很硬,其实它很柔软。这和今天的人一样。”这是平凡的力量。

固石系列8。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10。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11。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12。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13。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15。80x100cm水墨 绢本 2017年

《固石》系列是杨杰“从遥远的历史上走下来,从情怀的舞台上走下来。在现实中找到触动人心的内容。”这个系列已经进行了三年多,杨杰的思想上也在逐渐改变。《唐陵》系列还在进行,只是变得更梦幻,也尝试在往抽象水墨上转型。

“农耕文化已经慢慢的地消失了,走入了城市化,市向国际接轨,艺术早晚要和国际接轨。”杨杰认为,最好的艺术一定是国际性的、人性化。这也是他将来想要脱离中国画固有的表现形式的方向。

若说艺术理想,除了追求个人风貌再强烈一些,他希望“把中国真正的文化思想与精神运用最现代的手法来表现出来。”也许他会一直实验和尝试下去。对于是现代还是当代,他认为,中国画由于传统的长度,现代还没有充分走完,一下子跨到当代是有所问题的,他尽可能地继续走现代水墨,当代还没有出现典型的代表作品;也许他的画很多人还不理解,市场还不太接受;也许他还在坚守着自己的内心阵地。

结束语:杨杰与石头发生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之外,在传统与现当代还有哪些可能。这是值得期待的。

杨杰简介:

1982年10月生于陕西扶风

1999年——2002年陕西省艺术师范学校。

2006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2013年毕业西安美术学院国画花鸟画研究生,导师:姜怡翔教授。

2019年西安美院博士在读 导师:姜怡翔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