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乡贤马老讳登林先生墓表 || 作者 张克靖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11-10

大乡贤马老讳登林先生墓表

作者    ‖    张克靖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会宁县存世最早而又图文并茂的家谱——关川冯家堡笃志堂梁氏族谱》《乾隆四年(1739)重修西安鼓楼的具体负责人是会宁王端》《清乾隆年间会宁才女路凌波和她的诗》《普化山朝云寺碑记》《明清“会宁八景”之一“黑池灵湫”方位考》


中华自古礼敬乡贤,明清两代全国郡县皆设专祠崇祀。乡贤一名,可轻言哉!

马老讳登林,会宁县新庄塬荨麻湾太翁讳毓清之子,昆仲四,登林居幼。马老身历新旧两朝,民国间为本村唯一之学而仕者;新中国成立后,为新庄全乡唯一之离休老干部,亦为方圆政界唯一之寿近百龄者,又为全县离退休干部中唯一之生前幸逢五世同堂之庆者。

即此数端,马老似为大幸之人;然观其一生遭际,实为大不幸人也!

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痛失次子。而马老之不幸,又非止此也。少学之年,因兵役催呼而无奈辍学,赖恩师万公继臣引荐,于郭城驿乡公所服役顶兵。短短数年,由勤杂工而干事而副乡长,似在节节进步;不料因两次冒犯擅作威福之顶头上司而被罚跪、被软禁,直至被逼辞职。解放前夕,赖恩师中共地下党员万公通轩介绍,于定西行署参加革命。短短数年,由练习生而科员而科长,又似在节节进步;孰意于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开除公职,遣返老家由社队监督劳动改造廿年有馀,其间政治上受压迫,生活上受虐待,人格上受侮辱,身心饱受摧残。妻子不幸又于1960年在饥寒交迫中英年早逝,所遗两子尚未成年,由其一身苦育。其艰难困苦之状,实非常情之所能堪。天之磨人,可谓酷矣!

余之尊马老为乡贤者,非为上述之大幸与大不幸也,实因其一生之学行懿德堪为世范也。

马老天性嗜学,英华早发。幼读私塾,沉酣六籍。1938年转读于六十里外郭城驿之新式国民小学,因功底扎实而直接插入四年级。1941年完小毕业时,校长万公通轩尝作如此笺评:“辛巳(1941)秋,余掌校事,登林弟在六年级生中系一优秀分子。”1943年就读靖远县立初中时,品学兼优,其师批其作文曰:“词芳意雅,好语如珠,深情似海,老练之至!”

马老为行政干才。定西工作时,其文秘写作水平,在行署机关堪称翘楚。渭源县建设科科长任内,因业绩突出,1954年被定西专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派西北农学院附设之西北农业局干训班学习,一年期满后,正当组织拟任其为副处级之专署建设科副科长时,却在“肃反运动”中因民国间曾任“郭城驿三青团分队长”的历史问题而作罢,两年后又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分配县农业局工作,时马老已五旬有三,非但不因年龄老大而坐食俸禄,反而利用在局属农技推广站供职之便,于自家承包地内试种小麦良种并加以推广,受益范围波及会、靖、榆三县数十村社,以此荣获市县科委嘉奖。1989年离休后因“老有所为”,于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此前会宁离休干部获此殊荣者仅其一人!

马老身处困厄,穷且益坚。农村劳动改造时期,右派而外,又被诬为“反革命分子”,累遭批斗绑打。自谓:“我下定决心要活下去,因为生命在人只有一次,绝不能提前预付,总能等到有一天水落石出。”并自我宽解曰:“我被斗一次,就得一个孙子!”其性格之刚强,胸襟之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马老一贯奉行儒家传统的忠恕之道。平反后,对当年蒙冤受屈之事能够正确看待,达观处世,宽怀待人。对庄间原来与之有隙者,既往不咎,遇贫困者不吝一臂之助。“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早年血气方刚、激烈如火的马老,历经重重磨难后,蜕变为谦卑慈和之仁厚长者,善气溢于眉宇。远近闻先生之风者,靡不钦敬。


马老一生感恩知报。一是党恩。是中共地下党员万公通轩引其走上革命道路,使其由旧政权下之普通吏员,一变而为新中国之革命干部;是党的拨乱反正之正确路线,使其沉冤昭雪,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是党对老干部的好政策,使其离休后得享优渥待遇。职此之由,深深激发了马老对党的由衷热爱,常云:“我对党的感激,真是无法形容!”并于2005年年届八旬时毅然入党。二为师恩。1988年联络二百多名学友,于当年教师节向耄耋之年的老校长万公继臣恭赠贺幛,以示尊敬;1995年万公周年忌辰时,又作祭文以表怀念。三是众恩。对于其有抚育之恩的长兄、二嫂暨幼学时寄宿其家的堂姐,以及不同时期生活工作上给予其关心支持帮助的柴树渭、马河图、王青兰、万国璋、柴智隆、王兴邦、赵宏禄、燕居敬、李玉乾、卢维政、柴树栋、李迎春、胡振琦、冯理忠、胡永亮、张廷魁、武志元、南玲等人,总是念念不忘。

马老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伊始,即督促指导家人创办小卖部、小型粮油加工厂、小型养殖场。既方便了周围群众,又大大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家道亦由庄间之倒数第一跃升为顺数第一。凭借国家对老干部的优惠政策,一次性将四个孙子转为城镇户口,并一一带至县城上学,为其创造了读书、就业、参军、从政的良好平台。

马老故土情深,急公好义,始终关心家乡建设。带头捐资建校,积极扶贫济困,多次就地方水、电、路和梯田建设,向县乡领导建言献策,争取建设资金。由新堡子上新庄塬过荨麻湾西接榆中官庄长约45公里的四级公路的全面修通,荨麻湾附近村社较县内大多偏僻山区早约十年的提前通电,与马老之奔走呼吁大有关系。

马老情趣高雅,爱好广泛,一生无改书生本色。平日手不释卷,坚持练习书法、写作诗文。七十岁学打门球,且常年乐此不疲。又喜好旅游,十数年间,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胜水。八十二岁时所写《新疆游记》,洋洋八千馀言,意兴高张,辞采裴然,见者无不称奇。

上述马老之种种美德懿行,足以矜式一方,尊之为乡贤,信不诬矣!

马老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农历正月初九,卒于公元2020年农历闰四月初八,享寿九旬有五。德配高氏,既勤且贤。子二:正伟、正侠。孙男四:伯同、仲同、叔同、季同;孙女二:淑娴、丽云。曾孙男四:周棠、周棣、周梓、悦程;曾孙女二:毓含、媛媛。玄孙女一:莹莹。

余观马氏一门,孙曾振振,桂秀兰芳。家居者习勤习俭,服公者爱岗敬业,在读者向学上进,于马老知亲知敬,瞻依维殷,服侍得无微不至。今虽四方散居,无疏骨肉之情,不减天伦之乐。此皆马老春风化雨之福报也。

余与马老交契忘年,相知相惜廿年有馀。马老终前,屡嘱其孙必倩余笔以表其墓,余虽不敏,不忍拂老人遗愿,爰作是文,叙其生平,称其德行,俾过而读者,知吾乡有贤达如马老者。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