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 《格言联璧》⑩——敦品励学 持己以正

 踏雪寻梅zsyqqk 2020-11-11

我们今天学习《格言联璧》敦品类的格言。“敦”本为厚重义,引申为奋勉。敦品,即砥砺品德。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作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善于学习的人,应当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追求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


人以品为重,

若有一点卑污之心,

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

若有一件愧怍之事,

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格言联璧》

这段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做人以品格为重,假如存有一点卑劣污浊的思想,就不能称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品格以言行为重,假如做过一件愧对人天的事情,也不能尊为泰山北斗的人品。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为众人所敬。

《禅林宝训》有言:“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古德教诲:世间最值得尊崇的莫过于道,最值得称美的莫过于做一个有德的人。人如果能时时以道德存心,虽然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会感到穷苦。如果没有道德,即使位居天子,君临天下,也没什么可荣耀的。

做人应以道德为立身之本。一个人的势力和地位不过及身而尽,道德却千古恒存。所以学者于此当猛省深修,既不汲汲于富贵,亦不戚戚于贫贱,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要看他的言行,而佛所制定的戒律恰恰是从事相上入手,直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检验是非的标准。真能依于佛戒来行,自然可以提升道德,令人钦敬。《大庄严论经·卷十一》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


比丘乞食的公案

一位比丘出门乞食,来到了穿珠人家。正当穿珠师为比丘取食的时候,走过来一只鹅。它看见地上有颗珠子,颜色发红,立马吞进了肚子里。

穿珠师发现宝珠不见了,心里非常着急。他看旁边没有别人,就以为是比丘偷了,于是将比丘捆起来拷打。

比丘本来知道珠子是被鹅吞到肚子里了,但考虑到说出真情,鹅的性命难保,因此宁愿挨打也不说。

结果,比丘被打得头破血流。鹅见地上有血,便去舔食。穿珠师正在气头上,见状,一气之下就打死了这只鹅。比丘见鹅已经死了,这才说出真相。

穿珠师说:“你怎么不早说呢?白白挨了顿打。"

比丘说:“我本来是想保住鹅的性命,没想到它还是被你打死了。要是鹅不死,你打死我也不会说。”

穿珠师剖开鹅的肚子,果然找到了宝珠。


比丘发慈悲心,严格持守不杀生戒,成就了一个修行人的品行。学佛人也要以这种精神来为人处世,提升自己的道德,从一言一行入手,做一个有浩然正气、品格高尚、顶天立地的人。偈勉:

人以品格为第一,言行一致勤努力。

千学万修在于真,堂堂正正立天地。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

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

须向薄冰上履过。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出自明代学者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一书。这则格言警策后人,一个人要想练就纯金美玉般的人格品行,一定要如同烈火炼钢般经历艰苦磨练;一个人要想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功绩,必须如履薄冰般经历险峻的考验。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所做皆不如意。以此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经历考验依然把持节操和品格的古圣先贤大有人在。历经磨难取得成功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仍然奋发向上,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典籍《史记》。出使西域的苏武,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不为所动,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虽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仍然持节不屈。

由此可知,要修养高尚的人格品行,成就事业功绩,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更要有“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玄奘大师少年出家,参访名师,遍学大小乘经论。为探求真理,他不顾个人安危西行求法。取经途中,经历种种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忍饥挨饿。但大师志如磐石,誓言:“宁可向西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这种为法忘躯的菩萨精神,令万世景仰!

玄奘大师学成回国以后,将参学经历撰成《大唐西域记》,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大师的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翻开《高僧传》,每位佛门大德的一生,都是磨难重重。但他们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千锤百炼,成就了高洁的僧格与出世的道果,亦激发出后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偈勉:

信心面对人生,热情接受考验。

举眼向上看齐,不能游手好闲。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固执之权。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的大意是,与人相处,要以平和的态度,但贵在有坚定不移的原则;对待自己须刚正,但贵在处事圆融通达而不拘泥。

与人相处,以和为贵。态度温和可以减少对立面,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但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如果面对他人的过错只是一味地随顺、放纵,结果就会促使他人沿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到那个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人,还有自己的良心。因此,坚持原则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随波逐流。以前我们也常说一句话:“慈心对人,原则办事。”

在佛教僧团中,佛陀提倡以六和敬为原则,维系僧团的和乐清净。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和敬”是从自己和他人两方面来说的,同他人相处友善称之和,要求自己谦卑低下谓之敬。

身和同住:大众同住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

口和无诤: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出言诚恳。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发生激烈的争吵。不能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真实语。

意和同悦:大众共住,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戒和同修:大众共住,依于佛制定的戒律,共同修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利和同均:不论是衣食受用,还是法上的利益,大家要平均分配。不能厚此薄彼,避免发生利害冲突。

见和同解:大众共住,见解要一致。如果大家各持己见,自以为是,就会一盘散沙。

通过了解僧团当中的六和,无论出家在家,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但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不能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要懂得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既有利于解决问题,也会护念别人。修行,就是要学会智慧地对待人和事。偈勉:

慈心对人善护念,原则办事须认真。

万变不离智慧心,善巧方便要圆融。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