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根谭》:生活是一场修行,红尘便是合适的修道场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0-11-11

01、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世间红尘就是最好的修道场,当下事物就藏着心中所求的禅机。

在世间万物之中,皆能找到同归于一的禅机,所以人生修行悟道,不必拘泥于场合,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心中有意,处处皆可参禅,看破物障,人生方能悟道。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台阶下几片落花,留意之后都是可以写入诗中的好材料;看窗户前有一片青天映着白云,仔细思索就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玄妙深意。

心中有禅,一切方可悟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修行,红尘就是最好的修道场。

王阳明有一个参与政务工作的学生,有一天听王阳明讲完课之后就说:“老师您讲的课实在是太好了,但是我因为工作繁忙,平时闲暇的时候可以来听课学习心学,但是工作繁忙起来就没时间修行了,真是可惜。”

王阳明就对他说:“谁跟你说的是工作就不能修行呢,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心不是悬空的,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在事上磨练,就是如此,你要断案就要从断案这件事上去学习心学,比如说,当你断案的时候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就存心整治他,也不能因为同情对方就刻意宽容他,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事事落空,在事物上磨练才是修行最好的基础。”

这便是在事物上磨练,在红尘中修行的道理,正如王阳明在一首诗中说过:“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王阳明成立心学,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性体验,但是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心学过度执着于出世的智慧,而是在出世入世之间灵活转变。

“我亦爱山仍恋官”就是内心有追求清静之心,但是却不贪恋世俗,当身居于世俗之中,也能使本心得到清静。

对于当下世俗众人来说,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有出世之心,也有入世之智的智慧。

因为当下时代弥漫着功名利禄的氛围,生活充满了各种嘈杂和负面情绪,在贪嗔痴等妄念贪欲的各种蛊惑下,让人辗转反侧陷入无限焦虑之中,此时的心早已成了无根游魂,浮躁迷茫,毫无主宰。

倘若能给自己的心找一个根源,在出世入世之间也能找到一个主宰,方能适当化育这游离苍白的一生。

02、

在俗人眼中,修行的绝佳之地,是脱离一切世俗的清静之所,所以世人提及参禅悟道,第一想到的也就是脱离红尘,找一个心中诗和远方的清静圣地,比如深山老林,比如古庙静寺,又比如海拔六千米的冈仁波齐与布达拉宫。

世人认为只要自己的身体摆脱环境的束缚,那么本心自然得到清静。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环境或许会对自己的内心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让自己的心时刻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时候,这样的修行终究是肤浅的。

只有将心用在当下,在本性之中有一个主宰,由眼前景物参透一切道理,这才是真正通透彻悟的参禅方式。

人生可以借万物去参禅,因为一花一世界,一树就有菩提,当下所有一切现成,都是禅机,但是自己的心却不可被外界事物左右,否则失去了主宰,心中又会自设障碍。

凡是不看当下,一味追求心中所向往的修行圣地,认为只有戒除俗世才可参禅,那么一生都无法进入禅门,但是如果凡事太过于在意当下事物,那么这一生终将脱离不了执念俗尘。

雪停之后,文益禅师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门前,对他说:“你平时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然后指着院里的一块石头又说道: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文益回答说:“在心内。”

桂琛说到:“一个四处行走的出家人,将心里放一块石头意欲何为呢?”

文益当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就放下包袱留在地藏院,打算继续向桂琛禅师请教禅修学问。

一个多月过去了,文益在这一段时间,每次把自己禅悟的心得呈上去之后,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

后来直到有一天,文益理尽词穷,再也说不出来禅语的时候,桂琛禅师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文益禅师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世人俗心皆可借世间一切万物参禅,但是却不可将一切事物拘束于心中,无论入世还是出世,都能坦然顺应,这便是用禅去生活的道理。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