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觉《恩怨理论》二十

 斯露冰雨 2020-11-11

老师:四、“自”与“自”的交往。

在“自”与“自”的交往中,我们常常能够没有顾忌地与对方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与对方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时不管是对方的身份地位(我中的价),还是对方倾向于展现的性格(我中的值),以及对方有关“好坏、对错”的判定体系(我中的观),都仅是我们与对方交往的部分,即使有些许差距,也不会对我们的交往、交流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020

这样的交往就是友谊,还有亲情(爱情不属于这个范畴,因为爱情中一直有“我”参与,这种情况我们在后面章节中再进行阐述)。因为双方的交往层面是一致的,即使在交往过程中遇到了对立的意见等,也能够予以包容。在这种交往模式下,如果其中一方突然退回到“我”里,另一方会觉得郁闷、受伤、沮丧,之后产生怨。如果其中一方遇到挫折与危机时,另一方能及时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恩。

立冬

前面介绍了关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这么几种。但是在一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我们会用一套习惯的模式与他人交往,这就形成我们的交往模式,把前面这几种模式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一个人的交往模式,这些交往模式的排列组合就是大千世界的交往模式,丰富多彩。

桑老师:你有可能会想这么复杂。是的,就那么复杂,其实也非常的简单,简单在于我们只需要去了解我们自己。一旦我们了解自己的“自”的互动方式,我们也就了解了我们自己与我们能够接触的人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了。大千的世界怎么交往无所谓,就如同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它不需要知道其它植物怎么生长的。你鱼缸里的金鱼也不需要知道河中的鱼在怎么生存,山中的老虎和兔子在怎么过日子,也不需要知道那些树究竟怎么样,它只需要它能够接触的那个空间范围里与自己互动的这个模式就可以了。

因此,讲到这里,“自”与“自”的交往,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感觉与感觉的交往。而我们很多的感觉是储藏在我们的记忆中的,记忆的感觉其实有这么几个用处。第一,积攒起来,让我们觉得能够去在重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有真正的把控力;第二个,就是增加我们认为知的部分,还没办法增加识的部分;第三个,就是为了这个人种的延续,记住一些东西就是为了防范。

当然,记忆的储藏不单单是在大脑,感受的记忆实际上是在躯体,甚至是我们所有的感官。这样我们来理解“自”的感受就容易理解了,“自”是在全息的感受这个世界,只是我们被自己长期养成的习惯、程序格式化了,有些感觉我们不会认为是感觉,就会屏蔽过去。如同我们坐在大河旁边,坐久了以后,你就听不到河水的声音了。人会自动忽略掉一些内容,这也是得觉催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趣的点就在于我们通过自身的了解,就能够自然自动轻松的与这个世界互动。

今天是得觉与您相伴的第1267天

格桑语录:迷,则行醒事;

                  明,则择事而行。

关注我们

传播喜悦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