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今人的书法一直不及古人?这一原因很多人没注意

 悠闲龙夫 2020-11-11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的“中国书法”,就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

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

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也因此,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当然,在现存的一些古代字帖中,哪怕抛开那些名家之作,我们亦可在“普通水平”的软笔字中领略到古代书法之美。

学习过软笔书法的朋友一定知道,想要达到古人那种随心所欲即可写出漂亮字体的功力,起码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习。在现代,即便是浸淫此道的书法爱好者,也很难达到古代书法名家的高度。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今人书法不及古人的原因。

时常看到书画论坛上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代人所书的字帖,虽然在技巧、布局上已与古人如出一辙,但是,写出来的文字仍不及古帖有美感,格调上根本无法与古人文字相提并论,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还是现代人在写书法时,往往会以临摹的形式对古人字帖进行复制。临摹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古人挥毫泼墨后的结果,却无法观察到古人是如何走笔、结字的。古人在书写某个笔划时,力道是轻是重,走笔是缓是急,以及一些细致入微的细节部分是我们无法获知的。

好在,我们有充足的字帖可供观摩,在这些前人所留的墨迹中,或可揣摩出一套用笔、执笔上的门道。仔细观察古人的字帖,不难发现古人的笔尖有不少奥妙。之所以古代书法家写出的字迹工整细致,多半是因为笔尖上的门道:大多数古代名家在写书法时,只会用笔尖的部分蘸墨汁。既然只有笔尖涂有墨汁,古人所用的力道自然细致入微。

无独有偶,在一幅描绘古人写字的图画中,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证明了这一点:古人的确仅用笔尖蘸墨进行书写。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只用尖锐的笔尖写字,的确容易控制笔锋。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一理论又是站不住脚的。只要腕力过关,基本功扎实,即便用长毫写字亦可写出漂亮的字体。

既是如此,古人为何还要执着于用笔尖蘸墨水呢?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孙晓云女士在《书法有法》这部书法指导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孙女士年幼的时候,其母曾教她仅将新笔的笔尖泡开进行写字。孙女士的母亲表示,老一辈人都是这样习字的。

后来,孙女士观察了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作品,发现董其昌每写四五个字,毛笔上的墨就已枯了,还需再行蘸墨。通常来说,这种情况仅会出现在用小号笔写大字期间。然而,董其昌的笔划依旧饱满,完全不像是用小号笔写就的。

由此,只剩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像孙女士母亲所述的那样,仅用大号笔的笔尖进行书写。

在明朝时期,羊毫笔已经成为书画家们最喜欢的毛笔。不过,羊毫笔有一个重大的缺憾,就是若将笔芯完全泡开,那么,笔毫便会瘫软,无从发力。解决这一缺憾的方法唯有一种,就是仅泡开三分之一的笔尖进行书写。

显然,这种方式为初学书法的新手提供了参考,软笔硬芯能使写出的笔划圆润且柔和,自然增加了美观度。

当然,现代人的字体不如古人美观,或许还存在其他原因。

在古代,古人写字多以繁体字为准,当时的文字结构相对于简体字而言更加紧凑。从观感上来看,繁体字无疑比简体字更复杂,也更具美感。况且,书法是古代文人自幼修习的“启蒙课”,在接触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时,就已经开始学习软笔字了。学会了写字之后,才开始写诗、写词、写文章。能够流传于世的,无不是文人毕生得意之作,成书之时作者的书法技巧业已炉火纯青。

除此之外,能够流传于世的大多是受时人赞誉的佳作,那些不入流的书法作品多半被揉碎填灶坑了,自不会为今人所知。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所以,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侧重于知识本身而不是书法。相信许多高校的老师都深有体会,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写出来的字迹就像是龙飞凤舞一般难以辨识,这就是“字如其人”观念淡出历史的必然结果。对于一些当代书法家而言,他们亦在风格中融入了现代元素,我们对于这些元素早已习以为常,所以就见怪不怪了。

没准,过了几百年之后,后人再读到现今这些充满二十一世纪气息的文字时,亦会叹为观止也未可知。

参考资料:

【《广艺舟双楫》、《中国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