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热捧的农民合作社,现在却遇冷了?老农说得真在理

 农民的小帮手 2020-11-11
文章来源:惠农圈,已获取原创授权
合作社作为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屏障,在过去的多年里国家也投入了不少的资金,那些符合条件的合作社都可以拿到一笔合法的补贴。不过在今年的年初,国家却提出了对空壳社的打击,对于那些想要套取补贴、从事金融诈骗、没有农民实际运营、暂停运营等合作社进行清理,让那些真正可以为农民受惠的合作社能够留下来。
其实合作社的本质就是为全体的农民服务,让农民可以依靠组织的力量,能够将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能够解决销路的难题,让农民都能享受更低的成本开支,总而言之它是为多数人共同服务的,不像家庭农场只是为个人谋发展。但很多人却将合作社当成了家庭农场,农民并没有从中受惠。
很多人问,为啥曾经火热的合作社,如今遇冷了呢?老农民说的真在理,看完就明白了。
1、农民不能真正参与进来
不少合作社说白了并没有让农民从中致富,反而那些领导人成为了二手贩子,将农民所产收的农产品便宜收购上去,之后再以合作社的名义卖给商家。大家都知道合作社有税收上的优势,因此企业才会积极合作,但农民却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
还有一些地区,土地被那些合作社承包户,实际的控制人只是给农民一笔租金,并没有提到分红,这样一来合作社就是华而不实的外衣,根本没有让农民受惠。还有一些村干部,在农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将农民弄成了合作社成员,但大家事先并不了解。
2、套取补贴
这种类型的合作社比较多,那些创办人在随后的农业发展中,并没有积极的发展农业,对农产品的管理也不是太认真,他们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达成某种条件,从而拿到补贴,这样就可以成功获利,反而农作物也随之荒废。不过合作社的补贴并不是每年都有,一般三年过去后就会取消,到时候这些合作社就成了空壳。
3、风险大
这几年里,很多贫困村也进行了合作社模式的发展和探索,在村子里种植上百亩的蔬菜、水果等,希望能够卖出好的价格,让农民从中致富。不过这几年的果蔬价格不稳定,在种植面积增加的时候,农民所面对的风险也在增加,不少人没脱贫不说,反而还亏本了。
说白了很多合作社并不具备原料加工的能力,不能将农产品当成商品贩卖,因此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是太高,生产附加值也不是太大,而销售的渠道也没能拓宽,结果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差。
正是这些原因,合作社才出现了遇冷现象,不过如今国家也进行了大力治理,相信在整顿后的合作社能够散发新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