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那虎山初探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11-12

“南有八虎山,北有那虎山”,这是康平境内的两座非同寻常的两座山。八虎山就是我们常说的巴尔虎山,在辽北久负盛名,妇孺皆知,但对那虎山很多人会感到陌生。那虎山虽没有巉岩峭壁挺拔的气势,也没覆盖数十里的连绵壮观,可以说它就是其貌不扬的小土山,因为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提高身价。

那虎山

那虎山位于在康平县东升乡靠山屯村董付窝堡西北处,一条南北走向的乡级公路从屯东穿过,站在屯北的公路西望,那虎山的全貌一览无余:整个山如同巨大的鹅蛋仄在那里,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山并不高,坡度较缓,一条田间的土路延伸到山顶。

登到山的最高处,视野开阔,连绵起伏巴尔虎山,青黢黢地横亘在东南,西马莲河沿山的西侧蜿蜒而过,这条河道原在山的东侧,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那虎山东修建水库,才把河流改变了河道。

那虎山的名字颇具特色,和巴尔虎山的名字的由来有几分相似之处。很早以前这里林木葱郁,曾经有老虎出没;还有人说以前山上住着一户人家,附近的村民叫这山为“那户山”,后来叫白了,就叫“那虎山”了,还有管这山称“那个山”的。那虎山的形状和马莲河经年的冲刷有关,山水相依,也就有了风水吉地的之说,据说那虎山那尔苏陵王陵的火龙珠,那虎山下的水也是风水里的“前有照,后有靠”里的“照”,这样风水玄学说法为那虎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那尔苏王陵

不但如此,那虎山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在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那虎山是蒙古“三王”旗地的界山。

蒙古“三王”是清代三位蒙古王爷,分别是科左前旗宾图王,科左中旗达尔罕王,科左后旗博王。科尔沁部的“三王”始祖是哈布图哈萨尔,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中《达尔罕亲王世家》载:“哈布图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二弟。传十三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世居科尔沁部。”《清史稿》记载清朝初期封为六王:土谢图亲王奥巴、扎萨克多罗郡王布达齐、和硕卓里克图亲王乌克善、达尔罕王满珠习礼、宾图王洪果尔、博王栋果尔。这六王中与康平有关的是达、宾、博三王。这“三王”的陵园多在康平、法库两县。“三王”爵位采取世袭制。

根据那虎山的地理位置,经过实地考察和对当地村民的走访,对“界山”之说有两点看法。

圆圈是那虎山的位置

首先,那虎山应该是科尔沁左翼前旗和后旗的界山。康平县未建县前归昌图府管辖。据《昌图县志》中载:“1880年(光绪六年),划科尔沁左翼中、后二旗南境与前宾图王旗东境设康平县,归府辖”。

科左中旗的七十四屯

1880年(光绪六年)设治时康平县境东至辽河,西至苏白地(现彰武县境内),南至清柳条边沿线的小沟、法库门、叶茂台一带,北至郑家屯。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120公里,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辽源建州,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法库建厅,先后将本县三眼井以北划归辽源州;大公主屯(现法库县和平乡驻地)、西岗子、老陵、王爷陵以南划归法库厅。民国初年至“九・一八”事变疆域无变化。

红线为西马莲河和秀水河流域,和上图中、后旗界位置相同

1934年7月与伪兴安省划界,将县境西部和西南部之张家窝堡、哈拉沁屯、后辛屯、大石头井子以西一带。即当时的七、八区全部和五、六区各半划归伪兴安省的东科前旗。根据清末科左中旗的七十四屯地理位置和1934年康平县区域图可以看出,那虎山西邻柳树屯乡划到东科前旗,那虎山所在的东升乡靠山屯村划到康平境内,且毗邻东科前旗界线。西马莲河是科尔沁左翼前旗和后旗的界河,也是东科前旗和康平的界河,那虎山成立旗界的天然封堆。

内蒙旗地界线标识物具有东北地域特色。东北对于满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清朝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并加以封禁,划定行政区域的边界采取“起立封堆”的方式,划出陆地界线。封堆,是清朝用以标明各行政区域之间地面界线的堆体,或用石头砌垒,或就地挖土而成,起到界碑的作用。由于封堆会因风雨侵蚀而消失,所以官方每年还要派人专门巡视和修补。通常在勘明边界后,相关官员再“绘图贴说”,交给相关行政部门留存备案。据靠山屯村董付窝堡村民张惠华老人讲,在建国前后,那虎山上有一个旗地的界碑,当时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后来石碑也不知去向。

其次,那虎山很可能是“三王”界山。关于当地人民间流传那虎山是科左前旗、中旗、和后旗的界山说法,笔者查阅史料,发现那虎山的“三王”界山之说并非无的放矢。

清末科尔沁右翼前中后旗在康平旗界

清乾隆时期,康平和法库两县的七十四屯就是科左中旗的领地。

乾隆四十六年(1781),科左后旗札萨克将境内法库门以北七十四屯的地方名正言顺地借给了科尔沁左翼中旗使用。双方还形成了君子协议,议定此地只准壮丁游牧、居住、葬坟享用,不准招民垦荒或者出卖土地,倘有违议当由原旗撤回。

然而,随着陵寝壮丁户家庭人口的增加,以及蒙王的放荒开垦、关内灾民的不断涌入,遂出现了不断向属地外扩边展沿开垦荒地的现象。到了清光绪年间,入垦流民人口在王爷陵寝属地七十四屯与日俱增,所占地域逐年扩大,开垦荒地面积越来越多,这引起后旗王爷的极大不满。后旗王爷派员到达尔罕王府进行理论,谴责达王不该不按当年协议行事,违背了原意,本旗要将土地收回。达王明知理亏,但却不买这个账。从而,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后两旗之间常因土地问题纷争不止。此时的达尔罕王虽然已是家道中衰,朝中的势力明显不足后旗,但他们仍仰仗着老祖宗的功德,毫无退让之意。后旗自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袭王以来,逐渐成为了朝中的主宰,其势力如日中天,远远地超过了达尔罕王。双方的土地之争越来越烈,但经多次口舌之战后皆无济于事。不得已,后旗王爷阿穆尔灵圭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将达尔罕王那木济勒色楞告上了朝廷,光绪帝下旨盛京将军处理此事,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土地争端一案暂被搁置下来。后在朝廷的调和下达成了和解,沿巴尔虎山脉由西南而东北一分为三,成铧子尖状,划给中、后旗各一块,作为三旗王公的陵地。并强调指出,科尔沁左翼中、后二旗只准在此葬陵,不能辟为它用。”

从清代科左中旗的地图和现代康法两县的地图比较来看,清代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就是西马莲河和下游的秀水河。从古至今,以河为界比比皆是。中朝边界的鸭绿江,中俄边界黑龙江等,以河为界具有直观容易辨识的特点,那虎山在西马莲河边沿之上,具有地标的作用。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河道会改而山不动,在山上立界碑合情合理,七十四屯呈犁铧状,“犁铧”西南接科左前旗和科左后旗的位置大约在那虎山的位置。

综合以上有关史料分析那虎山在科尔沁左翼前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的旗界之上。因为清代历史遗留问题,科左中旗的七十四屯成了旗中“特区”,特区里的那虎山很可能就是“三王”旗地分界点的“犁铧尖”,这与当地流传甚广的“三王”界山之说相吻合。



附:《清史稿》外戚表、藩王表录记载:

达尔罕巴图鲁亲王(科左中旗)

莽古斯:清太宗孝端文皇后父,姓博尔济特氏,世居科尔沁左翼中旗。崇德二年(1637年)六月,追封和硕福亲王。

宰桑:清太宗孝庄文皇后父,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追封和硕忠亲王。(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姑姑和之女同时嫁给了皇太极,孝庄文皇后是顺治帝的生母)

满珠习礼:宰桑子。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晋封达尔罕巴图鲁亲王。

和拖:满珠习礼子。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袭爵,停巴图鲁名号。

班第:和拖长子。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袭爵。娶妻固伦端敏公主。

罗布藏衮布:班第长子。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袭爵。封额驸,尚公主不清。

色腾巴勒珠尔:罗布藏衮布三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袭爵。1755年获罪被黜。娶妻和敬公主。

色旺诺尔布:罗布藏衮布次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袭爵。

旺扎勒多尔济:色旺诺尔布长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袭爵。

丹会旺布:旺扎勒多尔济长子。嘉靖三年(1798年)袭爵。

布彦温都尔:丹会旺布子。嘉靖十三年1808年)袭爵

索特那木绷苏克:布彦温都尔子。道光十八年(1838年)袭爵。

棍布济勒色楞:索特那木绷苏克子。同治十三年(1884年)二月袭爵。

那木济勒色楞;棍布济勒色楞子。光绪十年(1884年)袭爵。

多罗宾图郡王(科左前旗)

洪果尔:莽古斯子,达尔罕王满珠习礼叔父。崇德元年(1636年)封扎萨克多罗宾图郡王,诏世袭罔替。1643年卒。

 

额森:洪果尔长子。康熙五年(1647年)袭爵。1665年卒。

额济音:额森长子。康熙六年(1668年)袭爵。1696年卒。

达达布:额济音长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袭爵。1707年卒。

宜什班第:达达布长子。康熙四十六年袭爵。1747年卒。

喇特纳扎木素:宜什班第长子。乾隆十一年(1747年)袭爵。1776年卒。

桑对扎布:喇特纳扎木素长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袭爵。1782年卒。

罗布藏占散:桑对扎布长子。乾隆四十七年袭爵。1884年卒。

林沁扎勒参:罗布藏占散孙。嘉靖十九年(1814年)袭爵。

锡里巴帕尔:林沁扎勒参子。咸丰八年(1818年)袭爵。

敏鲁普扎布:锡里巴帕尔子。光绪三年(1877年)袭爵。1891年卒。

棍楚克苏隆:敏鲁普扎布子。光绪三十年(1891年)袭爵。

 

博多勒噶台亲王(科左后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和硕博多勒噶台亲王为清朝内扎萨克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世袭扎萨克和硕亲王。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封栋果尔为镇国公。顺治七年(1650年),晋封扎萨克多罗郡王。咸丰四年(1854年),僧格林沁因军功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诏世袭罔替。

栋果尔 1636年-1643年

彰吉伦  1648年-1664年 栋果尔子

布达礼 1664年-1684年 彰吉伦子

札噶尔 1684年-1685年 布达礼子

岱布 1685年-1710年 札噶尔子

阿喇布坦 1710年-1716年 岱布子

罗卜藏喇什 1716年-1738年 阿喇布坦弟

齐默特多尔济 1738年-1782年 罗卜藏喇什子

巴勒珠尔 1782年-1783年 齐默特多尔济弟

索特纳木多布斋 1783年-1825年 巴勒珠尔子

僧格林沁 1825年-1865年 索特纳木多布斋嗣子

伯彦讷谟祜 1865年-1891年 僧格林沁子

阿穆尔灵圭 1891年- 1930年伯彦讷谟祜孙 那尔苏子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