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能循序渐进打通的逻辑天花板(上)4613字

 用哲学改变生活 2021-02-05
虽然面临同样无法常识化普及的传播困境,但相对于科学,哲学却以相对更强的专业性壁垒距离普通人更远,这让哲学一贯处于让人敬而远之的可有可无状态,结合生活中让我主动远离的某些人,我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存在的无。
现在看,我的整个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之所以能循序渐进地走向成熟,正确理解存在的无具有与认知相关的主客观一致性,是其中的关键转折之一,因为这与对巴门尼德的不存在非存在’”命题进行终极解谬直接相关,而非存在到底存在与否,已经折磨西方哲学界三千年了。
就专业性相对更强反而成为哲学相对于科学的传播劣势而言,从理论创新的成果化角度,显然科学创新的频次更高,实用性更强,但纵观哲学史,却与科学史一样从未到达创新的终点,这意味着人类既未到达科学所提供的物理自由终点,又未到达哲学所提供的思想自由终点。
正因为从历史的角度,人类整体在科学从哲学母体分离而自成一派这一点的共识度比较高,所以透过哲学史的每次进步都能推动相关社会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必然附随产生一次集体异动与进步角度,说明哲学进步对科学进步具有未被常识化厘清的决定作用,比如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就直接缘起于语言哲学转向。
正因为西方的哲学语言转向直接诱变了计算机科学,但西方哲学至今却依然没能因哲学语言转向成功而找到自我终极成熟的方向,所以科学主义者据此认为哲学已死便很值得玩味,因为我发现,相对于哲学家不能正确定义哲学的哲学无定论,科学虽然可以定论于分科设学,但分的是什么却少有人论及。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因此发现,科学显然分的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科,但人类的认识成果却既可以是思想,又可以是道,更可以是哲学,这说明三者之间具有可以互译互通的整体一致性。
正因为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思考我能把终极认识论所内涵的整体一致性与终极本体论所内涵的主客观一致性和终极方法论所内涵的因果一致性建立起一致性关联,所以在常识化解析清楚科学所分的对象即广义哲学之后,我才能通过不能终极自圆其说而否定一切旧哲学思想体系之后,让濒死的哲学涅槃重生。
基于哲学常识化转向需求,我的理论体系所最终认定的科学所分的最准确对象,当然只能是可以与道和思想无缝衔接的广义哲学,由此可见,哲学依然是科学生生不息的母体,而且曾经不能按这样的逻辑把哲学进行常识化的广义与狭义区分,显然是导致哲学无定论的关键制约因素,这说明整个旧思想界的定义能力被某些因素错误干扰和阻断了。
正因为被干扰和阻断的是逻辑分析能力,所以相关认知缺陷便可以常识化解读为有先在性的逻辑天花板,进而不难常识化发现,打破认知的逻辑天花板在人的文化语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相对宏观的科学层面,一个是相对微观的科学层面。
正因为没有脱离宏观的微观,微观又必须附从于宏观,所以从没有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角度,用哲学理论创新打破宏观的哲学层面的逻辑天花板,在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局限文明条件下,是帮助科学人更好打开微观科学层面逻辑天花板的阶段性前提。
正因为哲学层面的逻辑天花板相对宏观,科学层面的逻辑天花板相对微观,所以从终极自圆其说于整体成熟的角度,哲学,也就是只专注于打破宏观逻辑天花板的狭义哲学,会先于广义科学而成熟于终极自圆其说。
但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在狭义哲学终极成熟之前,相对微观的科学理论创新对相对宏观的哲学理论创新影响虽然不明显、不直接,但间接的影响却像反作用力一样,是不可抹杀的,只是像科学主义那样盲目判定哲学已死的反作用力是必须在正本清源之后彻底抹杀的。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正因为未被思想创新常识化显化的导致哲学无定论的诸多逻辑内因只能是哲学问题,只能由哲学理论创新回答,所以科学尚且对此只能退避三舍,那些判定哲学已死的言论则只显示出科学主义者与旧哲学界同样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相关的无知与狂妄。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因此发现,正因为在哲学领域的每一个基础命题都似是而非于无法终极自圆其说,而且都与客观见之于主观于相对形而上的主观认知局限直接相关,所以从整体与局部之间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角度,只要有任何一个基础命题无法终极自圆其说,哲学整体就没有任何终极自圆其说的可能,这就是旧辩证法所谓普遍联系的观点能够形成的逻辑内因。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因此发现,正因为任何主观认知局限都必然通过每个人的知行合一人生直接形而下构成人类的整体文明局限,所以在作为行动先导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知行合一人生的一一映射关系,思想体系的不能终极自圆其说必然让每个人在本体论层面的知行合一人生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转而呈现知行不一的尴尬。
以我经常批判旧哲学家不真懂旧哲学的基础命题为例,正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先天具备打破一切逻辑天花板的能力,所以懂又可以在真懂与真不懂之间区分出过渡性的不真懂,正因为在真不懂、不真懂、真懂之间体现着人的终极自圆其说追求,所以懂作为一个认识论命题,需要通过真懂与假懂的本体论命题来展现人的终极自圆其说追求,而这一切追求最终又必须知行合一地落实于对懂这个命题在认识论追求和本体论追求之间不脱离一致性的差异性方法论体系建构中,而且在懂的命题三论合一追求中,显然既包括人的世界观追求——整个世界是人最先看到的认知对象,又包括人的人生观追求——认识世界的目的服务于更好地认识人本身,更包括人的价值观追求——通过持续放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人本身的物理自由和精神自由,直到物种永生。
这意味着,在局限文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的知行合一人生与知行不一人生是同一个,只是在认知视角和认知难度上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建构本体论认知相对于建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知更难一些。
正因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之间不同的思辨认知难度即辩证认知难度,所以局限文明条件下的人之所以不能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而终极克服知行不一的现实尴尬,进而一直无法通过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的实现而达到终极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是因为本体论层面的认知冲突不但广泛,而且相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认知冲突更难以调和,所以导致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知行合一关系更密切,本体论则与二者相对疏远。
正因为能够常识化感知到认识论和方法论与本体论之间有藕断丝连的一致性关系,所以在用西方哲学基础命题与《道德经》的基础命题进行常识化互译时,通过“强名曰道”中的“强名”二字,我找到了终极化解这一切认知障碍的全部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灵感。
首先,既然形而上学的道是强名而来,那么其他任何语言文字当然也是强名而来,因此只要能把强名理解成是语言文字的产生机制,那么隐含于强名机制当中的借假名真的意会表义机制和会意交流机理便得以常识化明确,再用更通俗的哲学语言显化相关机制和机理,哲学常识化转向便可大功告成。
其次,结合中国文字的象形表义特征,我发现,无论是意会的形而上学,还是会意的形而上学,都可以进一步形象化解读为望文生义,因此透过的感知和的认知之间的因果一致性关联,当我将“望”的行为机理常识化解读为客观见之于主观,将的行为机理常识化解读为主观见之于主观之后,不但象形字借假名真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形而下学表义机理便跃然纸上,人类所有语言文字的哲学化产生机理都已常识化明确。
再次,基于中文的通假特性,望文生义中的文通纹,是客观存在,但文章与文字的文却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主客观一致性存在。遗憾的是,基于常识化普及追求,我们虽然可以常识化判定通纹的文具有客观存在属性,因文而生的义有主观存在属性,但旧哲学语境根本没有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这两个词,因为分别被主观和客观偷换了——旧哲学语境的主观即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其实这个一切是主观存在,不是主观,而主观只是有主体性的人观主观存在的相对形而上的视角。同理,旧哲学语境的客观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其实这个一切是客观存在,不是客观,而客观只是有主体性的人观客观存在的相对形而下的视角(注:这里的相对形而上和相对形而下是我首次明确,此前未意识到这一点)。
最后,正因为集体受制于哲学认知局限,所以世人日常的旧语境都用主观与客观双关了主客观存在和观存在所用的不同视角,因此导致人的知行合一语境人生与不能精准定义的基础命题之间必然同步呈现似是而非的认知错觉,因此导致世人知行合一的情境人生只能集体深陷知行不一的心境人生而不能自拔,是谓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释放的文明局限,显然只有通过哲学理论创新打破一切宏观层面的逻辑天花板,人的文明存在才能有机会摆脱主观认知局限,进而在文化层面因哲学的可常识化普及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而集体过上终极知行合一于终极自律的和谐人生。
综上,正因为一贯有上述诸多与基础命题相关的认知错觉一直不得终极常识化纠正,所以导致作为观的行为背后有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一直无法终极自圆其说于健全,因此导致不能自圆其说的人与人之间,在不能常识化形成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的情况下,只能在广泛的与认知相关的立场冲突中互害着活在知行不一状态之下,然后被各种领袖与权威愚弄着活,因为在本体论层面,人皆是社会性存在,只能相互依存而活,这就是《道德经》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逻辑内因。
这其中,相对于曾经不成熟的文化的小前提属性,人的社会性集体存在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地球文明赋予人的主观文化存在的大前提属性,这意味着,在有主客观一致性的语境中,文明相对客观,文化相对主观。这其中的认知要点在于,无论是相对主观还是相对客观,对于主客观一致性存在的人而言,既没有脱离客观的主观,又没有脱离主观的客观。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正因为对于没有认知能力的死人而言,一切存在都无所谓主观与客观,所以对于人的文明和文化存在而言,无论个体还是整体,自圆其说地维持好主客观一致性的思辨能力,在本能的下意识和非本能的显意识层面展现的,是旧思想界未能常识化明确的双重终极价值观属性。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正因为在动物的下意识生命中也有同样的价值观追求,旧思想界同样未曾常识化明确之,所以相对于人的显意识层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样有意识的动植物没有可自主无限放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可以常识化判定,促使人的文明存在通过文化体系建设能产生形而下于语言文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形而上于逻辑认知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最后这句话很长,但必须这样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概括介绍清楚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因果一致性关系,从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逻辑思辨与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建立起因果一致性关联,然后才能通过逻辑先天具有绝对辩证属性进一步明确——西方哲学只发现了逻辑的抽象思辨能力,没发现逻辑先天的绝对辩证属性。
    具体就是,通过哲学必然终极自圆其说于常识化普及的思考,通过互译中西方思想精华所建立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我发现,人类文明的主客观一致性文明局限均与认知能力在语境层面暂时性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直接相关,这说明,通过强名机制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语法体系虽然还不成熟,但随着哲学常识化转向成功而打破一切逻辑天花板之后,新的可终极自圆其说于常识化普及的语法体系将通过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西方的唯物和唯心辩证法、逻辑学的无缝衔接来实现,这就为进一步通过有万法归一内涵的终极哲学理论创新最后突破一切与哲学相关的宏观逻辑天花板提供了新的理论创新方向和认知基准点,具体指向形式逻辑的不辩证与辩证逻辑的辩证之间哪个才是逻辑的真正本质问题的明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