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华婺学】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融入《风筝误》的戏剧观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融入《风筝误》的戏剧观

        刘鑫

[摘要]李渔既是专事喜剧创作的大师,又是卓绝的戏曲活动家,此外,他还是杰出的戏曲理论家。《风筝误》,三十出,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代表作品;戏剧的高峰之作。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飘落他处,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对比而又相互纠葛的婚事。李渔创作的《风筝误》就是融入了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讲究当行本色的戏曲观。


[关键词]  戏剧家  李渔  风筝误  戏剧观

    在中国文化史上,论总体文化成就之高,李渔是第一人。他在文学创作、理论研究、音韵声律、书画艺术、编辑出版、园林建筑、种花养草、养生祛病、饮食烹饪、休闲文化、创造发明、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都有卓绝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李渔既是专事喜剧创作的大师,又是卓绝的戏曲活动家,此外,他还是杰出的戏曲理论家。

一、李渔生平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又号湖上笠翁,夏李村人。髫龄即著神颖之誉,有“五经童子”之称。父辈经商如皋,5岁去如皋,约10岁时回兰溪。明崇祯八年(1635),应童子试,独以五经受知学使者见拨,补博士弟子员。擅诗古文词,其作甚敏捷,求之可立待,而率意构思,不必尽准于古。十年(1637),入金华府学,为府庠生。十二年(1639),应乡试,赴杭途经萧山遇盗劫幸免于难,而乡试落第。3年后再赴考,途中闻警返回,归夏李村建伊山别业,作“识字农”。其间因族人推举,为“祠堂总理”,掌村族公共事务,率众筑成坪坝,蓄引山溪流水灌田近千亩,环流里址,村为至今受益,称之“李渔坝”,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七年(1650),举家迁居杭州,卖文谋生。时挟技出游,苏、皖、赣、闽、粤、鄂、豫、陕、晋、燕,皆经其足迹,亦尝一至京师(北京)。顺治十四年(1657),移家南京,历20年。建芥子园,出刊书籍,组班演出。康煕五年(1666),以山西平阳(临汾)所得之乔姬、兰州所得之王姬为旦、生主角,合其他婢妾家人组成家庭昆剧戏班,自编自导,从事演出活动,历时7年,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倾动一时。因剧曲科白诙谐晓畅,其时即妇孺亦皆知有李笠翁,别称李十郎。所交多名流,与吴伟业、钱谦益、蒲松龄、尤侗、余怀、宋澹仙、龚鼎孳、丁药园、郭传芳、杜濬等皆以文字至交。康煕六年(1667),《资治新书》2集刊行,七年(1668),刊印《李笠翁十种曲》。八年(1669),芥子园建成,开芥子园书铺,刊《芥子园画传》。十年(1671),《闲情偶寄》刊印问世。十六年(1677),再迁杭州,于云居山东麓建层园为居所,完成《笠翁论古》等一批作品。十九年(1680)正月十三病殁,葬杭州方家峪山阳坡地。

李渔一生著作600余万字,以词曲小说为多,其他杂著亦复不寡。其《一家言》中,有文集4卷、诗集3卷、词集2卷、史论2卷,《闲情偶寄》6卷。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意境特辟,今犹行世。《十种曲》措辞生趣,戛戛独造。诗文亦如此:不傍前人一篱,不拾名流一唾。《闲情偶寄》中词曲、演习、声容3部是古典戏曲创作,导演、表演方面的第一部理论专著,至今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百年来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其他各部论述园林建筑、居室器玩、饮食服饰、颐养休闲等各个方面,悉出新意。史论及杂著《资治新书》等,类集名家政治经济策论,而参抒己见。其中《祥刑末议》、《慎狱刍言》等数10则,皆笠翁所自著,时人郭传芳即击案慨叹:笠翁当今良吏也。此外,尚纂有《名词选胜》、《尺牍选》、《诗韵》及绘事《芥子园历传》等。

李渔之作于300年前就已传入日本,明治(1868~1911)初,更负时誉于日本社会、民间。《十种曲》中,19世纪已有译成英文、拉丁文,流行于欧洲。


二、《风筝误》简介

《风筝误》,三十出,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代表作品;戏剧的高峰之作。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风筝线断,飘落他处,被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拾到,重新题诗后再放,由此引出一连串误会与巧合,生出了韩世勋、戚施与詹府两位小姐两桩相互对比而又相互纠葛的婚事。该剧脉络贯通,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剧中男主角韩琦仲早年父母俱亡,靠父亲的朋友戚补臣抚养成人。韩琦仲与戚补臣儿子戚友先同在一个书馆读书,韩琦仲人品俊逸,才华出众,戚友先却是个纨绔子弟。两人虽一俊一丑,倒也相安无事。

戚家邻居是詹烈侯的府邸。詹烈侯的两个小老婆梅、柳二妾各生一女。二夫人梅氏生长女爱娟,貌陋而性顽;三夫人柳氏生次女淑娟,聪颖、美貌端庄。因二妾终年吵闹不休,詹烈侯离家出任四川招讨使时,将家宅用高墙隔成东、西两院,梅、柳二妾各居一院,互不往来。詹临行前又将二女的婚事托付于戚补臣。

时近清明,春光烂漫,戚友先放风筝取乐。风筝上有韩琦仲题的诗:

漫道风流拟谪仙,伤心徒赋四愁篇;

未经春色过眉际,但觉秋声到耳边;

好梦阿谁堪入梦,欲眠竟夕又忘眠;

人间无复埋忧地,题向风筝寄与天 。

戚友先在城墙上放风筝,忽然风筝断了线,落在詹家西院。柳氏见风筝上的诗清新可喜,就让女儿淑娟和了一首诗续在风筝原诗之后: 

何处金声掷自天,投阶作意醒幽眠;

纸鸢只合飞云外,彩线何缘断日边;

未必有心传雁字,可能无尾续貂篇;

愁多莫句穹窿诉,只为愁多谪却仙。


风筝被戚家仆人讨回,韩琦仲见到和诗惊喜不已,就又写了一首诗:

飞去残诗不值钱 ,索来锦句太垂怜 ;

若非彩线风前落 ,那得红丝月下牵 。

韩琦仲将风筝放出,成心有意的让风筝落在詹家。谁知这次风筝落在了东院,被丑陋的爱娟所得,爱娟以为此诗是邻居戚友先有意所题,就在奶娘的策划下,假冒二小姐之名,私约戚友先相会。

当夜,韩生假冒戚生摸黑赴约,在漆黑的屋内,假二小姐拉着韩生就要亲热。韩生要她再和一首诗,她就背诵一首千家诗来蒙混,韩生见其轻狂,不免生疑,待奶娘送上灯火来时,韩生见到了一个丑妇,托词欲逃。爱娟扯住不放,韩生借奶娘到来之际才得以脱逃。


而后,韩生入京应试得中状元。此时戚补臣为了约束戚友先,娶了詹家大小姐给戚友先为妻。洞房中,戚友先看到新娘爱娟竟如此丑陋,大失所望。爱娟以为新郎就是去年赴约之人,便向他倾诉了思恋之苦。这无疑是丑行自供,戚友先拍案大骂,闹得不可开交。梅氏逼问女儿,爱娟含糊地承认。梅氏怕张扬出去给隔壁的柳氏母女讥笑,只得向女婿陪罪,求他暂为夫妻,以后任凭娶妾,这才勉强凑合。

韩琦仲奉诏赴四川会同詹烈侯征讨立功。荣归之日,惊悉戚伯父已为他聘了詹府的二小姐。当年黑夜约会惊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但对于养父,又无法找到正当的推辞理由,只能屈从。心想:虽做亲、但不同床、让丑媳妇做一个“卧看牵牛的织女星”。洞房之中,夫妻相对,新娘淑娟以扇遮面,新郎韩琦仲以为:面前就是去年所见丑妇,因无颜相见才把脸遮起来的。为了怕她又来纠缠,便独自掌灯去睡。新娘淑娟大惑不解,只得去禀告母亲。柳氏再三询问韩琦仲,才得知原来是因为小姐闺中名声不佳。柳氏方知风筝和诗、闺房相会之事。柳氏记得有过和诗之事,就信以为真,前去盘问女儿。淑娟无辜受冤,自然竭力辩白。柳氏再拷问丫鬟,丫鬟叫起屈来。柳氏重新问女婿是否见过新娘的面,韩生说不曾见过。柳氏心中知道其中定有差讹! 便让仆妇们点起蜡烛,擎灯高照,请出了新娘。新郎从远处看到,就陡然一惊 ! 连忙擦眼,再近前细细察看,不由得惊呼起来:“逼真是一个绝世佳人!”。连忙向岳母、新娘赔罪认错。一场风波暂告结束。可是去年所遇的丑妇又是谁呢?还是一个谜。

不久,詹烈侯回乡,全家聚集公厅迎侯。梅氏、柳氏各带女儿、女婿前来。互相行见面礼时,韩生和爱娟都觉得对方很面熟,后来互相认了出来,原来就是去年黑夜约会的那个人!奶娘上来献茶,也被韩生认出:去年领他进府的就是她!于是谜底解开,真相大白。柳氏得知原来是爱娟出丑连累淑娟,岂肯轻易罢休,扬言要向老爷告状。梅氏、爱娟也不示弱,反唇讥,饰词强辩,双方大吵了一场。

最后,奶娘深怕累及自己,急得要去跳井,梅氏也自知理屈,请求柳氏宽恕,至此柳氏母女才答应和解。詹烈侯到家,全家共庆团圆。


三、《风筝误》融入的戏剧观

李渔在创作《风筝误》时就融入了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讲究当行本色的戏曲观,促进了戏曲创作的繁荣。

1、以戏为本

李渔认为,戏曲应以戏为本,一本戏要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

《风筝误》取材于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实,批判了假冒伪劣之风;赞扬了韩生与淑娟对于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爱情观。

《风筝误》的开场白“好事从来由错误”,包含一个严肃的主题,就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只有做错的才是好事。言外之意,做对的全是坏事。其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入木三分。作者构思精巧,以风筝为线索牵合两个爱情故事,善于设置误会、巧合,戏剧意味浓烈,对比鲜明,褒贬自现,集中体现李渔的戏剧艺术风格,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2、曲白并重

戏曲中的宾白石串联情节的主要载体。李渔说:“词曲一道,止能传声,不能传情,欲观者悉其颠末,洞其幽微,单靠宾白一着。”他对宾白哉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风筝误》共有曲198支,每支曲以两行60字计算,约12000字;共有白文800行,每行以40字计算,约32000字;加上每出四句下场诗,白文将近曲文的三倍。

《风筝误》第十三出《惊丑》中詹爱娟冒充其妹淑娟与才子韩生私会,有一段妙趣横生的对白:

(生)小姐,小生后来一首拙作,可曾赐和么?

(丑)你那首拙作我已赐和过了。

(生惊介)这等小姐的佳篇,请念一念。

(丑)我的佳篇一时忘了。

(生又惊介)自己做的诗,只隔得半日,怎么就忘了?还求记一记。

(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生大惊介)这是一首《千家诗》,怎么说是小姐做的?

(丑慌介)这、这、这果然是《千家诗》,我故意念来试你学问的。你毕竟记得。这等是个真才子了!

(生)小姐的真本,毕竟要请教。

(丑)这是一刻千金的时节,哪有工夫念诗?我和你且把正经事做完了,再念也不迟。

《风筝误》第二十九出《诧美》,用曲16支,约1000字,有白文75行,约3000字,曲白之比,约为1∶3。这样的曲白之比并不多见。李渔的宾白除了仿效元曲,用独白作自我介绍,用旁白透露心理,用对白展开情节之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杂白,即在曲词演唱过程中穿插宾白。这种穿插,不仅有独白,而且有对白。

《风筝误》第二十九出《诧美》中《玉交枝》,这支曲只有八句唱词,中间却穿插了母女一段对话,曲白交融,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由风筝引起的误会,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种曲中杂白的写法在明代就有汤显祖等人尝试过,但多为独白,分量较少,变化不大。李渔将曲白结合起来,尽情挥洒,臻于化境。这是李渔的一大创造。


《诧美》是《风筝误》第二十九出,是全剧最精彩的片段,也是全剧的高潮。“良宵空把长更守,哪晓得佳人非旧,被一个作孽的风筝误到头”,画龙点睛,点题结穴。此前的种种疑虑,至此烟消云散,喜剧气氛最为浓郁,作者的爱情观得到完美体现,爱情理想得到展示。关目安排巧妙,先抑后扬,铺垫蓄势,推举高潮,舞台效果出人意料。曲词宾白贴切自然,幽默诙谐,雅俗共赏。

3、当行本色

讲究当行本色是李渔戏曲观的又一重要方面。李渔当行本色的戏曲观主要表现为舞台性、综合性、趣味性、通俗性上。《风筝误》三十出《尾声》:“唯吾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就十分重视戏曲的趣味性。

李渔以戏为本,曲白并重,讲究当行本色的戏曲观,促进了戏曲创作的繁荣。可以预言,认真研究李渔的戏曲理论,对于推进当今的戏曲乃至戏剧革新,促进戏曲乃至戏剧创作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沈新林编《古代小说与戏曲》第十一章  李渔的戏曲理论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沈新林主编《古代小说与戏曲作品选》《风筝误》

3、《兰溪市志》人物篇

4、风筝缘的博客:《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风筝误>简介》

5、《李渔全集》《风筝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