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兰溪】走进兰江街道白山村:白山殿祭祀司徒雄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走进兰江街道白山村:白山殿祭祀司徒雄

    白山村位于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面8000米。村民委员会驻白山殿下,旧时有白山殿,村以殿名白山。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587.9亩。水面83亩。辖白山殿下、东山、下新屋、上新屋、华(下)山头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11户,648人。以种植业为主。

    白山殿下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内有座白山殿,村在白山殿下,故名白山殿下。有村民小组2个,102户,290人,耕地216亩。

    东山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面1000米。有村民小组1个,47户,124人,耕地115亩。

    下新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北300米。有村民小组1个,30户,98人,耕地105亩。

    上新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400米。有村民小组1个,18户,67人,耕地80亩。

    华山头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300米。有村民小组1个,14户,69人,耕地61.9亩。

    白山张氏为兰江张氏三阜之大阜衍派,其村落分布情况如下:

    一世,鞭公,唐明宗长兴元年﹙930﹚由湖州乌程县奇阜乡隐迁兰溪张深泽﹙今黄湓﹚,后因水患徙居茭塘坞。

    四世,毓行二十五,邑公,字伯宰,由茭塘坞徙居大阜张,为兰江张氏三阜之首,也为大阜之始祖。

    六世,棠行,正公,生二子,长逵公,幼樵公。

    七世,棣行,逵公,居住大阜本庄;樵公居住茭塘坞。

    十三世,鼎行,逵公后裔乃武,生二子;长琼公,幼琦公;樵公后裔澳公,由茭塘坞迁居张家堑。﹙今兰江街道里范行政村张家堑自然村﹚,为张家堑之始祖。

    十四世,新行,琼公,居住大阜张本庄。子一,祖仁; 琦公,迁居东宅,为东宅始祖。子一,祖仪。

    十五世主行,祖仁,居住大阜本庄;祖仪,主行,由东宅迁居凤山﹙今兰江街道张高跃﹚,为凤山之始祖。

    十七世,仁行,祖仁之孙彦彩、彦震、彦恒。彦彩居住大阜张本庄,子二,长太冲,幼太和;彦震由大阜张迁居张坑﹙今上华街道下吴行政村小张坑自然村﹚,为小张坑之始祖;彦恒,由大阜张赘居龙游东金﹙今龙游县湖镇东金行政村﹚,为东金之始祖。澳公后裔金公,仁行,由茭塘坞迁居塔下﹙今兰江街道塔下张行政村﹚,为塔下张之始祖。

    第十七代,有张思敬,字礼卿,其幼子道崇,任太医院职。致仕,其居地也以医药得张高药地名,今为张高跃﹙因“药”与“跃”谐音﹚。

    十八世,义行,彦震之子承珍,由小张坑迁居里坑﹙今黄店镇柏树园行政村张家自然村﹚,为里坑之始祖;彦彩长子太冲,居住大阜张本庄,子四,长德晖、次德曜、三德敬、幼德昉;彦彩幼子太和,由大阜张迁居上宅。子一,德庆。

    十九世,礼行,太冲四子开始分为大分﹙德晖﹚、二分﹙德曜﹚、三分﹙德敬﹚、四分﹙德昉﹚;太和之子德庆由大阜张迁居石塘﹙今兰江街道张村行政村石塘张村自然村﹚;樵公后裔美玉,由茭塘坞迁居茭丼﹙今黄店镇高丼村﹚,为高丼之始祖。

    二十世,智行,樵公后裔岚公,由茭塘坞迁居张阜塘。为张阜塘之始祖。

    廿一世,元行,祖仁后裔文彪,迁居溪西﹙今兰江街道金谷小区﹚;祖仁后裔文学迁居里童﹙今黄店镇里童村﹚;樵公后裔可成,由茭塘坞迁居邵家山下﹙今兰江街道下江行政村张家自然村﹚,为邵家山下之始祖。

    廿三世,利行,祖仪后裔云公,由凤山﹙今张高跃﹚迁居下店﹙今兰江街道三字桥行政村﹚。为下店之始祖。

    廿四世,贞行,澳公后裔金玉满,由张家堑迁居张家坞。为张家坞之始祖。

    廿五世,恭行,三分德敬后裔,履和,由大阜张迁居白山﹙今兰江街道白山行政村﹚。为白山之始祖。

    白山村俱乐部之前办起过“政治夜校”,1974年办起村文艺宣传队,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形式1983年,由村团支部书记兼任俱乐部管理员,在村未解决固定场地前,以自家房屋辟为俱乐部用房,用于演唱排练外,还设了图书报刊、棋类活动室一年多后移入村委会用房80年代末,原骨干人员多离去,活动渐停。

清光绪《严州府志》记:“白山庙,在县南李村,庙坐玉华山,内供汉吴司徒雄神像,唐龙德元年建。宋崇宁二年,敕封灵应王。后经方腊之乱被毁,同治三年里人李逢元李合乾等捐资复建。”寿昌方言称寺庙为菩萨殿,故白山庙即白山殿。因处吴地,故又称吴白山殿。玉华山俗称白山,玉山南北方圆百里,多以白山庙为名此所以兰溪为白山庙,与之相邻的上唐村、堂安头村、白山殿下村亦为白山庙者也。

    白山大帝,俗名司徒雄,乃汉吴骁将。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忠臣柴文进,为保汉皇室血脉,以己之女易之。十六年后,易子之事败露,进携子夜逃。进实情相告,子本姓刘,名秀,乃汉室皇子,高祖之九世孙。进嘱秀投铜关守将司徒雄,自去引开追兵。司徒雄乃王莽二女婿,秀之姨父。王莽派四将截杀,雄受命即将秀看押。雄友闻之,力劝释秀。谁料劝说无果,只得求于雄母。母深明大义,次日,示儿三:一杀王莽四将;二杀媳,即王莽之女;三亲自为母烧一盆水。雄乃孝子,岂能忤母?遂杀四将,然妻身怀六甲,实不忍,扔下血剑,走出房间。妻知来意,提剑自刎。岂料雄烧好水,端至房时,母已悬梁自尽。雄顿时明白,母之所为,实让其了无牵挂,一心辅佐刘秀,光复汉室。更始三年,刘秀河北登基,即汉之光武。

    乡民感佩司徒雄忠君报国之举,建庙以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