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兰溪】走进梅江镇聚仁村:蒋畈曹氏人才辈出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走进梅江镇聚仁村:蒋畈曹氏人才辈出

聚仁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南8800米。村民委员会驻近外阳自然村,村以名人曹聚仁得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2亩、山地3523亩。由原来的塔山、近外阳、潭头3个行政村组成,下辖近外阳、里外阳、潭头、蒋畈、东塘坪(太子殿)、塔山脚、榭头、溪田和白岩寺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37户,1760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近外阳自然村,世居吴姓,南宋时自石塘分迁入定居,因地处梅溪之南,塔山之外,故村名外阳。后吴姓又衍分近、里两支,此为近外阳。有村民小组2个,105户,340人,耕地185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里外阳自然村,世居吴姓,南宋时自石塘分迁入定居,与近外阳同宗。因地处旧阳宅之内,故村名里外阳。有村民小组1个,60户,215人,耕地112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潭头自然村,世居倪姓,宋代自墩头倪大村迁入定居,因地处通洲桥南水潭之上,故村名潭头。有村民小组2个,65户,220人,耕地12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蒋畈自然村,原为洪塘蒋姓的畈田,故村名蒋畈。清康熙年间曹奇林自洪塘迁入定居,现村名以曹姓为主姓。有村民小组1个,44户,134人,耕地2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村中有育才小学堂旧址何乡村教育家曹梦岐及其子近代著名作家曹聚仁故居。

东塘坪自然村,世居陈姓,因地处梅溪东面的塘坪坝上,村遂名东塘坪,村中寺庙俗称太子殿,故又名太子殿。有村民小组1个,12户,43人,耕地3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山地作物及外出务工为业。

塔山脚自然村,世居王姓,明嘉靖癸巳年(1533)由外道王衍分迁入定居,因地处塔山之下,故村名塔山脚。塔山亦名挂钟尖,因形似挂钟而得名,后山上建塔,便称塔山。有村民小组1个,149户,407人,耕地279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和柑橘及外出务工为业。村内有钟尖亭、通州桥、文昌阁和曹聚仁夫人王春翠故居等文物胜迹。

榭头自然村,因地处古通州廊桥水榭口,故村名榭头,有村民小组1个,29户,91人,耕地6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及外出务工为业。

溪田自然村,世居姓,明季由石溪迁入定居,因村落紧靠梅溪北岸田畈中,故名溪田。有村民小组1个,10户,36人,耕地25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柑橘及外出务工为业。

白岩寺自然村,地处古白岩寺旧址边,村以寺名。有村民小组1个,44户,154人,耕地106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和柑橘及外出务工为业。

塔山脚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王姓,明嘉靖癸巳年(1533)由外道王衍分迁入定居,因地处塔山之下,故村名塔山脚。塔山亦名挂钟尖,因形似挂钟而得名,后山上建塔,便称塔山。有村民小组1个,149户,407人,耕地279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和柑橘及外出务工为业。村内有钟尖亭、通州桥、文昌阁和曹聚仁夫人王春翠故居等文物胜迹。

榭头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80米。因地处古通州廊桥水榭口,故村名榭头,有村民小组1个,29户,91人,耕地6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及外出务工为业。

溪田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80米。世居姓,明季由石溪迁入定居,因村落紧靠梅溪北岸田畈中,故名溪田。有村民小组1个,10户,36人,耕地25亩。村民以种植水稻和柑橘及外出务工为业。

白岩寺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150米。地处古白岩寺旧址边,村以寺名。有村民小组1个,44户,154人,耕地106亩。村民以植桑养蚕、种植水稻和柑橘及外出务工为业。

这里山水静谧,淳朴宁静,人杰地灵,虽比不上名山大川,却有其独特的自然风韵。一座美丽的廊桥横卧于梅溪之上,是古代“五县通衢”的交通要道。

这里粉墙黛瓦,廊桥流水、一幅幅江南水乡的画卷,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令人浮想联翩。古朴、优雅、大气的廊桥,灵秀的梅溪,积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依山傍水的风水格局。聚仁古村落的选址,是依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而作,前有大道南朝似宝带;后有乔山北丛若为屏;东山乔木上插天;西谷腴田家富饶;遥望钟尖挺秀;耳闻梅溪转运。整个风貌犹如“中国古代风水四家: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冬春之交,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兰江支流梅溪穿村而过,与村西刘源溪溪水交汇,又有双溪口之称。村落依靠自然山水大环境,枕山避风;村中梅溪、刘源溪溪水环绕,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山环水绕、藏风聚气;集山水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营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

 宽阔的河床,有利的地形,亦给截流、排放提供了极其的便利。

近外阳吴氏宗祠为始建于民国廿四年,造正寝五间二廊屋。

宗祠气派辉煌,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庄重高洁;雕栋画梁 ,梁、枋、柱、椽牛腿等构架的建筑物或镂雕加工,或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结构合理、风格清新,韵律优美,装饰性强。

吴氏始祖墓,吴氏出自昆陵即延陵公子札之采邑在常州无锡县……其子孙后裔迁于浦江县前吴,又自太平迁白沙。明建文二年二十二世孙浩七府君又自白沙赘入下陈其次子震十一府君又于宣德九年赘入岩阳村。

浦江前吴村延陵郡吴氏系唐代大文学家吴融的后裔,其孙吴彬由江西鄱阳迁至睦州(建德),唐乾宁初,吴彬之子吴公养又自睦州迁居浦江之北乡大娄源吴村,后又迁至县西之朱村路下,传8世孙吴嗣明,以宅基地葬父母,乃迁居距原址东南约里许浦阳江畔之前庄,因名村曰前吴,水曰吴溪,郡号延陵。自第一世之始祖吴公养起,前吴村至今已传40余代,历1100余年

从以上资料看,近外阳、里外阳吴氏均为浦江前吴的后裔,也就是唐代大文学家吴融的后裔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 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昭宗龙纪元年 (889)登进士第。曾随 宰相韦昭度出讨 西川,任掌书记,累迁 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 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朝贺时,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顷刻而就,深得昭宗激赏,进 户部侍郎。同年冬,昭宗被劫持至 凤翔,吴融扈从不及,客居阌乡。不久,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卒于官。

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艳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四库全书总目》却说吴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可能指其一部分篇什中所包含的比较浑融疏淡的意境,如吟处远峰横落照,定中黄叶下青苔(《酬僧》)、阑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树影移(《山居即事四首》)。其实,吴融诗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引向凄清的一路。像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红白牡丹》)、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废宅》),这类情趣在其诗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子规》、《叶落》、《红叶》、《野庙》、《途中见杏花》都是代表作。吴融也有少数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如《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文德初闻车驾东游》、《华清宫》、《隋堤》。其中七律《金桥感事》,气格沉雄,音节宏亮,是难得的佳篇。

    有《唐英歌诗》3,明汲古阁刊本。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潭头村倪氏自墩头倪大村迁来。倪大村一世祖盈,字持之,号德深.由吴兴迁居浦江石陵(今浦阳街道狮岩村),任回图务杂职官。(故明宋濂先生所撰寺记称回图君). 后晋天福七年(942)舍地建保安院,宋治平间改净慧寺 ,寺距浦江县城南八里,今已为水库库区。 生于唐咸通壬辰年(872年)八月十二日午时, 卒于后晋开运甲辰年(944年)六月二十日未时.合葬寺坞之原. 配陈氏(一作裘氏), 生于唐咸通癸巳年(873年)五月十五日巳时, 卒于后唐应顺乙未年(935年)二月初八日子时.生二子相,(元明注: 回图务为五代十国时期,朝廷或方国特设的对外贸易的商业货栈,盈公任回图务杂职官,约如今之外贸公司经理,当为低级品官或流外官)

二世相,即仁招公, 行元一,号赤碑子.生于唐光化庚申年(900年)五月十一日酉时, 卒于宋乾德甲子年(964年)六月十一日申时.葬保安寺后. 配周氏(一作陈氏),生一子:

二世宗,即仁稠公,行元三. 衍生浦江龙池三十六台门各派(古为浦江县化龙池上金生村, 今为兰溪市梅江镇倪大村)。

至于蒋畈曹氏,“原来,我们姓曹的这一派,明代中叶,从金华东乡洞井,由仁一公夫妇带着一个孩子,迁居到浦江南乡蒋畈这一小村落中,到了清光绪年间,快要四百年了。可是人口一直不旺盛,”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这样说。至今有540余年的历史。

蒋畈曹家,人才辈出。

曹梦岐,男,浦江通化蒋畈村人,清光绪年间秀才。1905年创育才学园,以祖屋为校舍,自任校长。一生在乡村办学25年,培育学生3000余人。人称育才学园有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之风。

曹梦岐去世后先后由长子曹聚德(18951950);次子曹聚仁原配夫人王春翠(19031987)等担任;次孙曹景辉(19212015)为末任教务处长。

曹聚仁1900—1972),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陆,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曹聚仁故居(慈母园),现存三间二厢楼房,坐东朝西,有一小天井。硬山顶,内部梁架为穿斗式,结构较简单。曹聚仁(1900-1973),著名教授、作家、记者,平生著作达70余种,4000余万字。据考证,此屋为曹聚仁曾祖父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基本保持原貌。曹聚仁出生并长成于此,曹氏兄弟分家时在长子曹聚德名下所有,现为曹聚德之子曹景范父子所居住。曹聚仁本人在1957年写的《蒋畈六十年》一书中对此屋有详细记载,故居北面与育才学园(小学部)相连。

育才学园(小学部)为曹聚仁父亲曹梦岐于1902年创办,为国内最早实行新式教育的乡村学校之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应占有一席重要地位。曹聚仁再次读书至小学毕业。现存五开间楼房,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历经维修,北侧稍间楼上墙壁有1941年8月绘制的《世界全图》一幅,弥足珍贵。北侧墙外有牌楼式砖砌拱形门,为入村通道。上有墨书“蒋畈村”三字,外观仿欧式建筑,是曹氏兄弟为母刘香梅兴建。

因曹聚仁故居与育才学园(小学部),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199910月公布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景行,曹聚仁的儿子,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兼职教授[1]  。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明报》主编、《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上海复旦大学毕业。

陈鲁豫称他“师奶杀手”,窦文涛叫他“新闻雷达”。

塔山村背山面水,沿梅溪聚居,昔为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据兰溪县志和碑文记载,通洲桥创建于康熙年间,现存的通洲桥为清道光三年的建筑。康熙年间是一座木桥,乾隆二十三年改为石桥,嘉庆五年的被洪水冲垮,暂不木桥,道光三年重修并筑水榭21间。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桥面铺条石,两侧设条石护栏。桥上建廊屋21间,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中悬通洲桥匾,桥中部设重檐歇山顶神龛。桥头有一座小山,名曰“挂钟尖”。山顶建筑有一座玲珑剔透的“文昌阁”,桥阁交相辉映。

王春翠故居平面呈四合院形,七开间一弄,两侧厢房各两间,鹅卵石地面天井,砖木构楼屋。 前进进深较小,两柱落地。后进为主要建筑。明间楼下四柱,以扁作梁承重,其余各间五柱,设穿枋,前檐全用木板壁及格扇门窗。格扇门束腰板上刻有治家为人的格言。前檐柱置雕刻花草纹牛腿,屋顶硬山式。

王春翠故居内进建于公元1937年,外进建于1947年;二层木结构,楼房15间一弄,占地面积约430平方。四水归堂格局,牛腿雕刻精细,花格门窗,四周建有回廊。精致而优雅。

故居圆形洞门出入,上方题有“滔德咏仁”扁额。院内空间用圆形拱门来进行阻挡视线,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神秘感;营造宁静的方式来探索文化建筑的力量,是建筑物中的特色。

榭里老茶馆,建于清代中期,位于通洲桥西南侧。这里是古时金华、义乌、兰溪、浦江通往严州的交通要道,桥头通洲亭四周打铁铺、茶馆等至今仍商铺林立,守卫着古老的记忆。

建筑细部:雕栋画梁,花格门窗,雕刻精细。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极具独特的艺术风采。屋檐下檐条、牛腿都是带有主题性的木雕,都是一幅幅独立的画,精妙完整的艺术品。

雕刻艺术花草清新淡雅、人物、动物惟妙惟肖,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件件皆是完美的艺术品。

榭头位于通洲桥西南侧,是严婺古驿道必经之路。商业起源于通洲桥的建成,这里来往客商众多,商店、旅馆等自然应运而生。四周樟树如林,环境优美,是古马涧、石渠杨梅、柿等水果集销地。榭里商业的鼎盛曾经名噪一时。

村中家家户户种植有高粱,且都自家酿造,是梅江烧主产地之一。用土法酿造的高粱酒招待客人,送于亲朋好友。

塔山村背山面水,沿梅溪聚居,昔为金华、兰溪、义乌、浦江、建德五县间交通要道,成为很多人歇脚的地方,相继有一百年左右得历史,经济一时繁荣。

   塔山村下辖塔山脚、榭头、溪田、白岩寺4个自然村。塔山脚自然村世居王姓,明嘉靖癸已年(1533)由外道王衍分迁入定居,地处塔山脚下,故村名塔山脚。塔山亦名挂钟尖,因形似挂钟而得名,后山上建塔,便称塔山。

   村内具有宗祠、通州桥、文昌阁、通州亭、王春翠故居、厅堂、四合院等,街巷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塔山三槐王氏自古多有贤者。第一世祖王祐,字景叔,后周广顺壬子科进士,北宋初官至知制诰兵部侍郎,赠晋国公。“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预言应验,后世建三槐堂纪念之。第二世祖王旦,字子明,宋兴国二年丁丑科进士,官至左辅尚书,封魏国公,谥文正,第三世祖王素,宋天圣中进士,官至侍郎,谥懿敏。第四世祖王鞏,仕郡属官至谏议大人。王鞏与苏轼交好,苏轼评价王鞏“好德而尚文”,并对王鞏之父王素,祖父王旦大加褒语:“直谏事”、“雄才直气”、“忠恕仁厚”。文学家苏轼于宋元祐八年为王氏三槐堂题写《三槐堂铭》。

北伐将领王鹏飞(1893-1962)讳兴方。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六期毕业,北伐时期历任炮兵排、连、营、团长,后转任镇江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抗战期间出任津浦线区司令部上校总务处长,军令部上校参谋,宁波防守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等职,1947年2月22日授陆军少将衔,同年退役。返乡后创办竞新小学。其生平事迹载入《浦江百年人物》。

    梅江高粱烧据推算约有数百年历史。

    夏天人们多爱喝梅江高粱烧,有防暑作用。烧酒师傅发放酒娘,居民接受了按比例的酒娘后,就算约定,就不得再接受其它人的酒娘。

每年农历下半年8月、9月、10月三个月烧制。

    土制梅江高粱烧是好酒者的宠儿,是较高档次的宴席上的上品之一。它可浸各种类的药酒,可浸杨梅,可治跌打损伤,有消毒、消炎功效(外用),烧酒泸可吃,但有炎症者慎吃,烧酒麦可当喂鱼、猪、鸡等的饲料;如烧蕃芋烧时,将烧酒麦伴入蕃芋糟当酒糟,可使之玲珑不粘糊透气,使蒸气上升。

    塔山村位于兰溪市东北部的丘陵地带,西南距镇政府8.5km。梅溪流经村南面。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植被良好,平均气温17.7℃,年降水量1371.4毫米。

村内保存大量较为完整的典型建筑和传统风貌,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时所建,建设布局多合院形式,构成小青瓦、粉白墙、木源屋架,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深的建筑群体风貌特色。

王氏宗祠为太原三槐王氏后裔第廿五世孙廷兰公于1529年自外道王迁居于此,繁衍生息,延宕于今,已有488年历史。

王氏厅前天井宽阔无比,两边古民居对合(16间),结构匀称、合理,优雅而大气。

关帝廟(水口殿),位于通洲桥西北下游10米处,建于清嘉庆年间;后多次毁没重修。殿内塑有关公等佛像。明、清、民国时期因梅江隶属浦江通化乡,而关帝廟位于浦江最西南之水口,又俗称“水口殿”。

桥头庞大的古树群,郁郁葱葱,常年翠绿;百年古樟更是枝繁叶茂,廊桥黑瓦红梁掩映于翠枝叶绿之间,相偎相依。最大树龄有400余年。

 小小的鹅卵石古道是由青石砌面,精心铺筑而成的古驿道是古代金华、义乌、兰溪、浦江通往严州的交通要道。在当时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洲亭建于清乾隆年间,古时驿道必经之路。亭内立有功德碑12块,记载着建造捐助钱币、田亩的各方人士。

挂钟尖(文昌阁)始建于1841年,塑有文昌帝君等佛像,1983年被命名为兰溪县级文保单位。

随处可见青石条石建造的门框,底座雕有花纹,显得古老、大气且美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