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兰溪】 黄店村概况

 流星雨工作室 2020-11-12

              黄店村概况

    黄店行政村由原来的黄店行政村与都心行政村组成。

黄店行政村村座落于兰溪市风景秀丽的白露山南麓,黄店以黄氏家庭开店达到“封君”而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2.79平方公里,耕地747亩,山地2187亩,水面10亩,1个自然村,8个村小组,381户,1189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柑桔,并引进农产品加工,有工商企业数十家。村街上有初中、卫生院、文化站、图书阅览室、菜场等社会公益设施。自明朝时由安徽新安潭渡春晖堂派居浙江兰溪,为龙岩黄氏,至今有二十七代约八百八十多年历史。

   都心行政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西北50米,基本与黄店村连成一片。因村民委会员驻都心而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0.92平方公里,耕地496亩。辖都心、卢家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40户,800人,以种水稻、油菜为主,兼种水果。

据民国十一年版的《龙岩黄氏宗谱》,始祖为黄元季,因兵灭所失无考,其子孙黄俊英在安徽做官,为徽州府尹,在安徽新安潭渡定居。俊英之子天授,天授生三子,长曰仁甫,次曰龄甫,三曰华甫。仁甫在金华做官,爱恋兰溪山水,游白露山,进香寺里白露寺,留恋这里的山水,而定居黄店。

据《龙岩黄氏宗谱》,黄店黄氏排行字;仁 福 礼 淳 启 胜 建 恭 宽 信 敏 惠 光 明 睿 智 容 裕 中 和 庄 敬 懋 德 清 廉 齐 芳 睦 妍 任 恤

黄店得名于明朝年间,发族鼎盛于明。据黄店村《龙岩黄氏宗谱》所载:

           敕  命

正统三年九月一日

  之宝

敕  旌表义民黄恺

敕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黄恺,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一百石,用助派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令遗行人赏。

敕谕尔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厉乡族用副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又一敕命

敕  命

正统四年七月十日

  之宝

敕  旌表义民黄大海

敕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黄大海,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一千一百三十五石,用助派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令遗行人赏。

敕谕尔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泛差役三年。尚允蹈忠厚,表厉乡族用副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黄店村是黄店镇的政治文化中心。黄氏明正统十四年,黄恺(又名黄大慷)、黄大海是堂兄弟,两人共输粟2335石而得到皇朝嘉奖“义门双赐”之敕令。其时黄氏兄弟“历田之余兼以负贩,竭力经营,始于行商,终而坐贾,聚积致富”。清顺治间,“黄云龙于里党街市,百货居奇,拓基竖产,坐抵素封”。据此,黄店之得名是因为黄氏家族开店达到“封君”一样的富有而名。

 明时黄时高,字云山(1435——1520),弘治庚戌科进士,官至侍御,平生好蓄书,在白露山之佑塘山上创建了云山书院,延请吏部尚书章枫山先生讲学,以教育后代。云山书院,院东侧是云山公墓,院前有一“天池”,整体面积有3000平方米,风景幽静美丽。书院旁边建有一座“摘星楼”,意为凡在此书院读书求学的人均能中举,摘取桂冠。在历史上有名的如黄傅、章拯、陆震、唐龙、唐仁、黄友杰等均为此院学生。

黄傅天资聪明,在白露山麓章懋门下就学时,备受赞许器重。于明朝弘治三年中进士,授江阴令,迁贵州道监察御史。黄傅一生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精究法治,兴利除弊,扶贤良,抑毫强,权贵惮其风,相戒敛避,深为百姓敬仰。

黄友杰,号六松公,任朝廷金库主事。狮子厅为六松公所建,座北朝南。天井中立有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威风凛凛。以东边门进出;进厅处有一门台,前面立有“一门孝义”匾。据传是明皇所赐,海瑞书写,当时计划建造十三进明厅,后来因众多原因未能完成。当时,六松公任朝廷金库主事,家中富有百万两黄金,海瑞奉旨监办,结果是他把钱用于济贫安民,对国家起到安定作用,海瑞奏本皇上,因此皇帝授“一门孝义”之匾。

在东坞村燕窝形六松公墓道上,建有六松亭,现在还有遗迹。

黄店村建筑为明清特色,村形风貌别具一格,为浮排形,是白露山南麓五大村之一。据传,黄店村街道虽短,但直而宽,它在历史上是一条官道,正东五进大厅,厅座东朝西,街道成直线,宽十四米,距大厅八米有砚塘,砚塘长三十米,宽十米,砚塘前立一青石门,叫义门。上梁刻有“一门孝义”四个大字。砚塘西面有一新桥,用十八块半青石板铺设而成。新桥建在堰坑上,堰坑引来甘溪之水,经村横贯而过入篁屿溪(前溪)。溪上有伏龙桥,伏龙桥长五米,宽三米,青石结构,呈拱状,初建于明正德丁丑年(1517),光绪壬午年(1882)被洪水冲击,梁木石柱荡然无存,是年重修。伏龙桥的修建,一是为便民所建,更有色彩的是“北水归南流入伏龙桥,伏龙桥上伏龙岩,黄氏代代不离官。”官道上还建有纸笔筒(井)、算盘(石板、石子铺成),纸笔架(远处柱竿山的山峰形似笔架)这一设计是黄店村先祖黄仁甫的遗愿嘱咐,黄时高(云山公)实现了这一愿望。他的设计是按安徽新安潭渡模样设计的。

据宗谱记载:大厅第五进中堂立有“春晖堂”匾,中进立有“重庆堂”匾(彭泽公书),头进立有“承恩堂”匾(章懋书),大厅正中有一块直脚匾,上书“陆经世业”字样,还有许多“进士”、“贡员”类之匾额。

 黄氏派居各地,繁衍不息,脉脉相承,杭州有敏十九公子孙黄九树村、五百源村,建德有下盘山村,兰溪有枣树村、蒋思堂村、岭脚村、坞口村、张村等。

 珍贵史料有:赐进士第南京兵部员外郎香溪章品撰写的《云山书楼记》;章懋写的《佑塘佳地记》;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徽州府知府前刑部郎中金城彭泽撰写的《六松亭记》;正统五年十月翰林院侍讲学士、学士兼经延官淮南高谷撰、监察御史冯杰同赠的《送义民黄大慷还兰溪序》;诰授奉直大夫前江南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棘人唐壬森撰的《龙岩黄氏重修宗谱序》等。

    黄店村白露山下丞相陵有唐相舒元舆、宋相范钟及毛丞相的三相坟遗址,堪称中华丞相陵之一绝,依山傍水,环境十分优美。在其山腰处有一棋盘石 ,是传说中的仙人奕棋的地方。

舒元舆(789-835)是兰溪市女埠街道垷坦村人。擢进士高第,累迁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李宗闵以其浮躁,改任著作郎。后李训擢其为左司郎中,迁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言其“诡谋谬算,日与训比,败天下事,二人为之也。”工诗善文。《牡丹赋》时称其工。有《舒元舆集》。

舒元舆是唐中叶著名文人。他的文稿存世仅二十四篇。与李训谋除宦官,受甘露之变株连被杀。唐文宗皇帝李昂观赏牡丹,曾摘读他《牡丹赋》中名句:“向者如迓,背者如诀。折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怨,仰者如悦。”感动得珠泪双流。他的《玉箸篆志》论述李斯、李阳冰的书法,说:“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侍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鸣呼主人,为吾宝之。”铭文其妙处不可言传,惜乎,今人知之者稀矣!

    舒元舆留下了千古绝唱《牡丹赋》。《牡丹赋》是舒元舆的代表作,也是辞赋中的上品。其优美豪放,颇有气度。描绘了牡丹的千姿百态,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描述细致,想象丰富,颇受称道。唐文宗一日绕栏微吟,为之泣下。

范钟,字仲和,婺州兰溪人。嘉定二年,举进士。历官调武学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召赴阙,迁刑部郎官,又迁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进对,帝曰:“仁宗时甚多事。”钟对曰:“仁宗始虽多事,乃以忧勤致治。徽宗始虽无事,余患至于今日。”帝悦。寻迁吏部郎中兼说书,又迁秘书少监、国子司业兼国史编修、实禄检讨。拜起居郎兼祭酒,权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禄同修撰。迁兵部侍郎兼给事中,权兵部尚书兼侍讲,寻兼侍读。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四年,授参知政事。淳祐元年,乞归田里,不许。四年,知枢密院事,乞归田里。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再乞归田里,不许。六年,复请,许之。加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辞不拜,以保晚节,乃提举洞霄宫。九年正月,薨。

钟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与杜范、李宗勉齐名。赠少师,谥文肃。所著书有《礼记解》。

舒元舆,“甘露之变”受害,舍身成仁,喻牡丹之高洁,白露山一带百姓为纪念他,而建了乘仙殿。

范钟至死,都没有一处寓所,被称为“无地起楼台丞相”。可见其人多么地清正廉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