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活得最累的人,他们从不说废话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坐在回家的火车上,邻座的姑娘一直在打电话。

电话那头应该是她男朋友,因为她的脸上泛着很明显的桃花红。一路上,她兴致勃勃地跟他介绍旅途的风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像一只报春的喜鹊。

“火车现在正穿越山地,那些石头好有趣呀。”

“已经过了三个站了,还有两站就快到了。现在天气突然变得好热了。”

有时候,她也会低声地描绘火车上见到的各种各样的人、表情总是活灵活现。

坐在她后面的那个中年女人,一上车就开始睡觉,偶尔接个电话也是三言两语就挂断,全程面无表情。

读过一句话:“验证一段关系好不好,就得看对方愿不愿意陪你说那些低效又无用的废话。”

这个“废话原则”,不仅适用于亲密关系,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朋友小伊说:“我的爸爸妈妈不苟言笑,每次回家都觉得好压抑。我好羡慕别人可以跟自己的妈妈天南地北地聊,而我从小什么事情都只能自己消化。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们从来没有爱过我。”

确实,在这个凡事都讲究效率的时代,说废话的时间成本太高了,精明如我们,自然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废话上,哪怕是面对所爱的人。

对待爱人,我们慢慢习惯了有事说事,没事玩手机。
对待孩子,我们慢慢习惯了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其他。
对待朋友,我们慢慢习惯了没事不联系,一联系准有事。

废话渐渐被“有用的话”挤出了我们的生活。想一想,你有多久没跟爱人、亲人、朋友天马行空地胡侃了?

在成年人的世界,说废话被很多人看作是浪费时间、浪费表情、不够成熟理智的表现。于是,我们都默默地提醒自己“不要说废话,要说有用的话”。

可是,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会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为什么,废话对我们这么重要?

讲废话,是自我表达的需要

奇葩说第六季有一期的辩题是:“正确的废话要不要说?”

作为“爱说废话星人”代言人,北大才子杨奇函说:“废话说得好,历史当主角;废话说出花,就是艺术家。”

“奇葩说”舞台上,选手们“争论”了很多“无聊”的问题。

有人说:“这样辩来辩去有什么意思?”

对于这个问题,奇葩说策划人和主持人马东曾解释过:“一个辩题被展示出来,它真正的意义不是让人去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通过辩论的过程,展示换位后的另一个答案,引发观众的思考。”

同样的,允许说废话的意义正在于让各种声音存在。

其实,什么话算废话,我们是无法准确定义的。


若一定要给出定义,那就是听者不想听的话。再正确的话,在不愿意听的人耳中,都是和蚊子的嗡嗡翁一样无意义。再无聊的话,在愿意听的人耳中,都是美妙的声音。

对个人而言,没有一句话是毫无意义的,而怎么把“废话”说到别人心坎里是一门值得细细琢磨的沟通艺术。

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机构Mind Tools总结了七个“C”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清晰(clear),明确自己说话的目的。
简洁(concise),坦诚以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修饰。
具体(concrete),将必要的细节和事实客观地陈述出来。
准确(conrrect),在词汇、语气的使用上,力求准确。
连贯(coherent),表述需要前后有逻辑、连贯。
完备(complete),确保自己想让对方知道的信息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对方也能够完全了解。
谦恭(courteous),努力营造一个让彼此更放松的情境。试想如果双方在关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傲慢”、“轻蔑”,沟通一定很难顺畅地进行下去。

虽然说沟通以达成共识为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自我表达。一句话是不是废话,虽然是由别人来决定的,但是要不要说却是自己的自由。

正如杨奇函在结辩时说的那样:“虽然我可能不赞同你的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废话的权利。”


敢讲废话是有效沟通的保证

朋友老邓是多家培训机构的老板,很务实,也很有担当,习惯什么事情都自己扛。

不过,最近却总被他的合作伙伴吐槽。

他们说:“他什么话都藏在自己心里,自己累,我们也累,做事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

他觉得,什么事情做出来再说,说太多既矫情又没什么意义。可是,在其他人看来,他这样做太过于特立独行,不够尊重其他合伙人。甚至,大多数人觉得他这样的行为不靠谱。

一个拼命努力想成为别人依靠的人,却被别人认为不靠谱,实在是个悲伤的误会。

我见过很多老邓这样的人,遇到事情习惯自己扛,怕求助或吐槽会被人认为没有能力和担当。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在外面受了委屈,不应该把情绪带回家里,所以无论工作上遇到什么难题也不跟另一半分享,结果往往被认为是拒绝沟通。

可是,小时候,我们都是时刻准备着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一切的。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呢?


老邓说:“当我一次次试图示弱,想要一吐为快,但是身边人却忙着评判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事情只能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软弱面展示在人前。”

在真实的沟通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三种无效倾听中。

防御性倾听:听的人意图不在理解,而在防御,因而注意力都在对方哪句话冒犯了自己,时刻准备着回应还击。

埋伏性倾听:听的人不想了解对方,而是不断挑剔对方表达中的漏洞。

自恋式倾听:无论对方说什么,总想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这样的人很多,所以出于自我保护本能,我们就会像老邓那样逐渐变得不敢随意开口。

当我们给自己的心穿上厚厚的防护盔甲,给嘴巴上锁的时候,其实人与人之间那种天然的联系就被切断了。

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作者认为沟通包含了“内容”和“关系”两大维度。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清楚地表达内容外,还要懂得准确地依据双方的关系,拿捏沟通的分寸。

而要真正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得卸下自己的防备。人际交往,从来都是真心换真心,假情换假意,若要了解彼此,就要多说一些没有目的性的废话。


美好人生,从放松地讲废话开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管理,总希望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恋人之间,为了保持自己的神秘感,不多说废话。
父母在子女面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多说废话。
朋友之间, 因为怕让人厌烦,不多说废话。

越是在乎对方,越是没有把握,说话做事就越战战兢兢、步步为营,自然每一个词语在从嘴巴里跑出来前,都要先在脑海中转几十个圈。相反,在自己的主场,我们都是那个谈笑风生、侃侃而谈的人。

这是因为潜意识里,我们觉得别人不会真正接纳真实的自己,所以抱着“言多必失”的信念,小心翼翼地把自认为不够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只展示给别人好的一面。同理,一个人越自信,越能够从容地自我暴露。


蔡康永在《好好说话》中说过:“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很少说废话的人,可能是霸道总裁,也可能只是因为不够自信。这样的人,一般内心里明明很想随意聊聊天,可表现出来的却是三缄其口。

曾听说过一句话:“语言的尽头是悖论,悖论的尽头是虚无。”剔除了废话的人生,生活虽然拥有了很多明确的目的,但是也注定会留下一段又一段空白。

生活已经够累了,若还要剥夺自己自由表达的权利,就太残忍了。

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很有用的治疗手段叫自由书写,就是让来访者尽情地写下脑海中出现的任何念头。当一个人,允许所有想法在笔下自由流淌的时候,也就获得了面对人生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被允许碎碎念,会让人觉得自己即便不是很优秀,也依然被人爱着,这样的小确幸是每一段平凡生活中的希望之光。你,值得拥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