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大仲村名字由来和朗公寺地锅鸡的传说,多数人不知道!!!文末附程爱忠先生的《碧云观画记》和凃殿祺先生的《朗公寺游记》……

 沂蒙那些人和事 2020-11-12

我就问一句

完文

之后

帮忙点下最下方广告

是点赞和在

也不是留言

是点广告

到底能不能啊?

到底行不行啊?

啊?啊?

好了,正式开始下面的文章

关于大仲村名字由来和朗公寺地锅鸡的传说,多数人不知道!!!文末附程爱忠先生的《碧云观画记》和凃殿祺先生的《朗公寺游记》……

编者:油墨布政经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地锅鸡的一个传说。

关于地锅鸡,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魏晋时期,兰陵北部有个吴王,因为厌倦王侯生活,决意遁入空门,所以就到了大宗山朗公寺出家。当天在行至山脚下,闻到一股异香,寻味而去,就到了碧云观,见一个和尚与一个尼姑正在熬野鸡汤。

细问得知,这个和尚、尼姑原是一对类似梁鸿和孟光式的夫妻,那时流行的小乘佛教不避婚荤,所以他俩结伴出家过隐居生活。吴王被邀请一起品尝野鸡汤,吃过之后吴王赞不绝口,把出家的事抛在了脑后,于是跟和尚学起了做野鸡汤。

吴王在朗公寺附近建造了乡间别墅,整日呼朋引伴,用地锅鸡和兰陵美酒招待他们,并要求来吃鸡的宾客必须到朗公寺进行“慈心一日捐”。

多年以后,吴王过世,葬在了大吴宅附近,墓冢高大,与大宗山遥望。后人在此守墓,人越聚越多,便成了一个村落,始名叫“大冢村”,后来为了听起来文雅一些,改成了叫“大仲村”,再后来就成了现在乡镇的名字即大仲村镇。(关于吴王墓,可以百度《兰陵县大仲村大吴宅东汉古墓群未解之谜》一文)

往事越千年,地锅鸡流传了下。

这个热爱美食的小伙子,人们都称呼他“地锅李”,因为他喜欢做地锅鸡,多少年来一直研究怎样做好地锅鸡。

地锅李早些年还不叫地锅李,但是也从事餐饮行业,后来转行做起了建材生意,并且搞起了砚台、石器收藏。虽然现在生意做得有模有样,但是他总觉少点什么,人生应该不一样的精彩,尤其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是的,地锅李喜欢的就是美食,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过。

在创业的这里些年里,地锅李认识了天南地北的客户和朋友,请客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对美食有独到见解和要求的他却发现,现在吃的地锅鸡没有小时候吃的好吃了,找不到那个味道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地锅李喜欢读《懂懂日记》,有一天他看到懂懂说吃不到地道的地锅鸡,当天和一个儿时的伙伴一起吃饭,地锅又谈起这件事,伙伴建议他自己做,他才下定了决心要去做最正宗的地锅鸡,找回童年的味道、老家的味道。

于是,地锅李开始到不同的饭店去吃饭,只要是听说哪里做地锅鸡他都去,他品尝的过程中就去看人家怎做,不厌其烦的请教,有的店家不肯说,他就多去几次,带着朋友去,直到和饭店老板成为朋友。尤其是人们知道地锅李有这个梦想的时候,更是愿意帮忙。

“我要把过去的东西找回来,不光是为了和朋友们能一起分享失去的东西,也是想让我的孩子们知道我们那个时候吃的东西是啥味道。”地锅李一遍劈柴一边说,他都是亲自劈柴,因为为了做出最地道的地锅鸡,每根柴的大小都有严格标准。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地锅李吃遍了周边的饭店,有时候中午吃、下午吃,吃得都腻歪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少吃,每次只吃一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吃的鸡少不了于一千只,平均一天一只,有时候感觉还挺对不起它们的!”

 

经过在选材、配料、火候、制作步骤上的反复的研究测试,地锅李终于找到了自己曾经熟悉的味道。如今他的“十里八村农家院”也开业了,为了能让更多人吃到既实惠又地道的地锅鸡,地锅李决定走低价路线,原来需要二三百才能吃到的地锅鸡,在他这里只需要□□□元,四五个好友一顿饭还花不了200,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了!

 

地锅李下一步有两个打算,一个是注册“地锅李”品牌,不仅做地锅鸡,还做“地锅+”,把品牌做大,争取开连锁店;第二个是打造有机绿色的食材供应基地,让顾客看到食品的种植和生产,让顾客亲自采摘并参与加工过程,把订制和体验结合起来。

  

   没想到正宗的朗公寺地锅鸡是这样来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内幕故事,真是让真大跌眼镜!相信很多人吃了地锅李的地锅鸡后,一定不会再吃那些速生鸡、快炒鸡,因为味道根本没法比!

前不久,在大宗山西麓,朗公寺脚下,地锅李的十里八村农家院开业了!

这里吃饭太好了,三面环山、风景秀丽。东山、北山、南山如同一把太师椅稳稳扎大地,藏风聚气、吞吐乾坤;大宗山上古树名刹,泉水叮咚,虽残垣断壁也不失壮美。

这里地接罗兰,交通矿大。向东就是罗庄区,向西就是兰陵县,206国道当以避酒擦肩,湖北路正欲闻香而来;向北就是好地方矿坑镇,薛山出薛山砚,驴脖子山却没有驴肉汤;展望西南则为“考古研学区”之大仲村镇,蓝印花布穿今古,手作泥陶装东西。

这里……不说了,扯远了,十八里山村,额不对,应该是十里八村农家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大家呈现舌尖上的美味的!寻远山之气味、攒禅寺之烟云、借松涛之闲逸,酒足莫须松扶,饭饱当要山靠。

山风吹过,禅声邈邈。当你微醺捧腹,漫步石径斜,夕露沾衣湿,人生何求?不过三五知己好友,美食美景共分享,浮名虚利抛云端。

再说回地锅李。

地锅李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小伙子,他不仅对美食感兴趣,还对收藏有研究,对石器更是喜爱有加,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就和石头打交道,漫山遍野都是石头”,门前的那些老石器,村口的石板桥,都让地锅李产生了感情。闲暇之余,地锅李就会背上一个小背包,带上一个小锤子,漫山遍野找石头,奇石就做摆件,纹路和颜色好的就用来做工艺品。

这些年,他转遍了周围的山,捡了无数的石头。他用这些石头,做了茶壶、香炉和花盆,还用朗公寺附近的石头做成了砚台,取名“宗山太白砚”或者“朗公砚”。

“据说朗公寺的牌匾就是王羲之给写的,当年他住在临沂城,距这里不过三十公里,他肯定经常来这里,在这里写过字、吃过饭、喝过酒。后来在兰亭集上诗词唱和、感叹死生亦大矣的时候,或许他就回忆起家乡的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地锅李的推断不无道理,这里确实是曹操、王羲之、李白、宋之韩等历史名人到过的地方。

本来地锅李的农家院打算叫“文吉山房”(取文火炖鸡之意)或者“宗山良食”、“西麓柴食”之类的,但是怕顾客看不懂,为了通俗易懂、服务周围村民,就改成了叫“十里八村”。

“其实我应该叫三里八村的,因为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宗山朗公寺庙会,到时候我要搞个美食节。”地锅李挠着后脑勺说。

君子不器,文房藏趣。参观过刘克唐老师的岭上砚台博物馆之后,他也萌生了打造一个展馆的想法。现在,地锅李还在“十里八村农家院”内布置了一间展厅,取名“兰陵石砚馆”,用来展示他近年来收藏的1000多方砚台和各种奇石、茶壶、文玩等雅物。他还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啸笑生”。受快手上“石匠的小院”影响,他下一步还打算建造自己的“宗山别业”,自称为“宗山业主”。

……

可能很多小伙伴想要去一睹究竟了、大饱口福了,最后得告诉大家地址,农家院位于大宗山朗公寺西3公里处南山小院斜对过,在腾讯地图上搜“大仲村镇全球通希望小学”,到达后向西300米路北,或者搜“玉康门业”,再向东50米(大家看上图,西南方有一池塘,非常像一条鱼,这就是著名的鱼塘湖),对了还有订餐电话:15165504568 李经理。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就餐时提这篇文章结账可以打9.8折,出示这篇文章可以享受9.5折,转发这篇文章可以享受9折优惠!

(三)兰陵石砚馆

再来说说兰陵石砚馆。

兰陵石砚馆,又名宗山文房,位于大宗山朗公寺西麓、马山村南外环。

由此向北5千米是薛山砚、红豆砚和兴龙砚的产地,向西北20公里是金星砚、颜鲁公砚和棠林砚的产地,向东北50公里是徐公砚产地,向东3公里是朗公砚和禅石砚产地,向西15公里是麦饭石砚产地,向南10公里是冷水沟砚和东官砚以及苍山砚产地,由此向西南40公里是珍珠砚、烈火砚、虎纹砚、荀子砚、玉皇砚、梅花砚产地。

可以说,兰陵石砚馆宗山文房方圆50公里内,汇聚了多达十几种砚台品种。

此地又山川连绵、风景秀丽,三面环山的地形藏风聚气,其中向北是马山,可以“北山门外好安居”;向东便是大宗山,可以“采菊东篱下”;向南便是南山和梁山以及鱼塘湖,可以“种豆南山下”……

另外,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艺术多姿多彩,其中红木文创、泥陶手作、蓝印花布各具特色,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旅游、研学、参禅、隐修、耕读的绝佳胜地。

大宗山朗公寺附近的古石

庙前青做的砚台

该馆雅集奇石、字画、文玩、旧石器、老家具、鲁砚(包括紫金砚、玉皇砚、宝山砚、压油沟砚、薛山砚、宗山朗公砚、转经山禅石砚)、金星砚、徐公砚、红丝砚、尼山砚、端砚、砭石砚等。崇尚“魏晋风骨”和“兰亭遗韵”,倡导“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二”的理念,致力复兴、打造小圈化的文人雅集场所。

朗公寺附近的转经山脚下所产禅石加工的砚台

朗公寺附近的转经山脚下所产禅石加工的砚台

兰陵石砚馆(宗山文房)目前正在筹备中,欢迎参观和指导!微信:dudongqishi。详细地址: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全球通希望小学(大宗山朗公寺西麓)西300米十里八村农家院内西北角。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后期设计效果图

后期设计效果图

后期设计效果图

附大宗山朗公寺相关文章:

碧云观画记

□程爱忠

大宗山朗公寺在兰陵县大仲。周围九峰环拥,为琅琊四大古寺之首,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山中奇石众多,泉水涌动,潺潺流水沿山涧蜿蜒直下。

       朗公寺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径曲之处,西南有山涧,下有石洞,深丈余,名曰“朝阳洞”,相传为朗公面壁处,稍过瞑思,能寻味到“清风明月净禅心”的情趣。

       洞西有碧云观,俗称下寺。寺前有溪,溪上有桥,名曰“天桥”,桥下悬崖,有一棵古柏,蟠曲虬劲,生于石缝之中,犹如昂首苍龙,人誉之“万年松”。

       寺内碑文记曰“建寺于东晋,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500余人,为琅琊寺院之首,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

      朗公寺历经南北朝,兴于唐代,盛至明清,虽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

       孟兄家大仲村,有怀古之心,尝行走于大宗山朗公寺及碧云观一带,登山而寻禅,仿碑而问碣,昨晚来访,乘兴作碧云观一幅。

         【碧云观寻古】

         浴仙池上滁仙身,

         郞公隐此出凡尘。

         碧云觀前绕碧水,

         朝阳洞中栖真人。

作者简介:

程爱忠,号了尘、普庵。祖籍浙江绍兴,1969年出生于临沂。1999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后又研习于何家林、张捷、张谷旻山水高研班,中国美院首届高研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

主要艺术经历:

2006年作品参加浙江展览馆“心源略迹”师生展;

2010年“月踏姑苏”园林写生作品,参加中国建筑文献暨当代十二人邀请展;

2010年“齐云凝烟”系列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赴台学术交流展;

2011年“新安纪游”系列作品,参加“万壑烟岚”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山水高研班毕业展;

2013年山水作品应邀参加纪念“虚云大师圆寂55周年国际书画邀请展”;

2014年“琅琊风云榜”之《画境》(程爱忠专辑),由临沂电视台播出。

画家程爱忠(了尘、普庵

游朗公寺记

□凃殿祺

庚子初夏,余客贯之堂,谓家师曰:“余闻兰陵朗公寺者,沂州之名刹也,乃晋时遗迹,虽星移斗转、历经兴废,然香火绵延不绝。散落残石旧刻,皆可为翰墨之士所宝。今少长咸集,时适可望,何不乘兴而游焉?”师曰:“诺。何其欣欤!” 

食毕而往,沿途风物人情,皆有佳趣,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疾,追慕之心益盛,余感之愈烈也。忽见农田远丘,纵横交错,充盈生意。忽同行者曰:“此大宗山也”,予陡然起兴。

蜿蜒而入,梵音隐隐,朱墙碧瓦之处,千年朗公者也。驻毕而视之,碧石铺街,衔环金水以其前;清流激湍,吞藏锦鲤戏期间。松柏参天,云端映照,清幽入画,紫气萦身。想当年,曲水流觞尽多逸趣;到今日,朗公遗迹尚有余香。看碧岫烟云若隐,问青松岁月几何?冥思而浅倦,彼古人于斯,持奇探瑰,上寺下寺,其乐其志,与余同耶?叹时殊事异也。   

 疾徐而入上寺,见大殿庄严其中、飞檐斗拱、宝相雍穆,虽值修葺,然不失其气也。殿前石阶立古碑十余通,众人恭心摩会,抚之陈迹,如对古人。所谓知己,逾千年而通往、越百福而长今,物主人客而金石永寿也。摩挲之间,得“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之机,师循循善诱,穷其奥义,授其精髓,各予其意,众人凝神静虑,余亦有所思焉。 

上寺出,缘西行。首映目者,小石桥也,东西相贯而接寺之上下,乱石铺叠,颇有古雅奇趣。石桥之北,塔林也,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盖高僧大德乘游无碍之地。处乎其间,疏光映照,鸟鸣徐来,参禅而冥化,乃身后宝地也。闻下寺为庵,乃女史修行之地,众人猎奇,急急而往,一探究竟。   

其西下百米,豁然开朗,众人惊呼林深幽俏,无上清凉,梦寐之所也!古人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断壁残垣其间,石壁耸峙其外,流水潺潺而过,朗公壁前久视,余慨叹曰“蔚然而深秀,别有可洞天,妙极也!”惜乎,庙宇倾颓,断壁残垣,古石散落,徒增人间岁改、天上星回之感耳,岂非人世之境遇哉?噫!临壁下溪行,古桥、深井、清泉、浅流,拾级而落,苍苔掩映,静水而流深。思彼时,衲子尼贫同饮一流,男女相别,上下相邻,清修之相,穿梭诵持,经年而无犯。盖戒律杀心,动念即止也。溪行尽,忽现澄明通旷,农舍田庄鸡犬相闻,余知神游醒矣。山路回,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地近圣人居,渐染有素,端肃以礼,尊师以化,文事拳拳而重也。吾师名芳日重,时人皆以宝之。授业提携之恩,怀仁师之风。乡生慕高致不约而聚,盖馨香远播也。昔贤者游,播仁爱以兴礼义,敦教化以强心志,岂同此乐耶?

余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偶得诗曰:“连雨不知春已去,排云方觉夏转深。环翠叠黛频笑语,予本宗山归旅人。”   

时闰四月,草于凃氏静用堂,文辞不工,方家哂之。是为记。

【作者简介】

凃殿祺,别署静用堂、履斋、五桂山房,1986年8月生,山东临沂人,青年书法家、地方文史学者。先祖凃铨官沂州府监司系康熙九年二甲进士,父母系高级教师,幼承家学,钟情翰墨,追慕古贤之风,崇尚简净之趣。师从卜庆中、乐泉、燕守谷、程爱忠诸先生,现为省、市级专业界别协会会员及文化机构交流学者。书法、散文作品常见诸媒体,擅长文玩杂项和明清鲁作家具鉴定。

文章结束了

记得帮忙点最下方的广告哦!分享也是美德

……………………………………………………………………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