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朗、周杰伦齐发声:感谢当年逼过我的爸爸妈妈

 瑞思英语 2020-11-12

最近,知乎上有一位母亲提问:

“给女儿报了钢琴班,她不想上。我小时候也是不想学钢琴,但是长大后倒是很感激父母让我学琴。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逼过呢?”

看到问题后网友们纷纷留言,其中最多的是遗憾——“很遗憾小时候爸爸妈妈没有逼过我”、“要是当年能再坚持一点,现在也不至于没有任何特长”……

虽然这种简单的问答没有什么权威性,但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曾经被父母逼过的孩子,多年后大多对父母报以感谢。由此可见,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适当的逼一下孩子,不一定是坏事。

孩子确实需要尊重和自由,但也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鞭策,当孩子松懈不前的时候,更需要父母推一把。

换言之:优质的教育,离不开适当的“逼迫”。

去年上映的口碑电影《摔跤吧,爸爸》,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爸爸是印度摔跤冠军,退役后希望儿子能赢得世界冠军。孰料,妻子却生了4个女儿。

后来偶然之下,爸爸发现女儿们都有着极高的摔跤天赋。于是,爸爸就像雕琢璞玉一样,开始对女儿进行训练。

开始,女儿们因为承受不住周遭的歧视和训练的辛苦,对爸爸进行坚决的抵制和反抗。

这时,女儿们参加了一场婚礼,年仅14岁的新娘,流着泪说:“我羡慕你们的父亲与全世界对抗,就为了你们有个好未来。”

女儿这才明白,严酷的父亲,有着让她们摆脱女性低下地位的远见:做更好的自己,才有权力选择未来。

在爸爸严酷的训练下,大女儿吉塔率先进入国家体育学院。但新教练的训练,让她落入了“首战必败”的魔咒。

在吉塔几欲放弃时,智慧爸爸再度上线,继续逼了女儿一把:他在家中搭建起训练场地,对着VCD分析女儿失败的原因,全力以赴的帮她克服困难。

决赛时,虽然父亲不在场,但吉塔仍然受到了他的精神的鼓舞,战胜了自己,为印度赢得了金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适时的“逼”一下孩子,就能挖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逼迫”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积极正面地鼓励,肯定孩子优秀的表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就能促使她们迎接更加完美的未来。

乐坛天王周杰伦才华横溢,不仅有“绝对音感”,还弹得一手好琴。可是他在做客《鲁豫有约》时却坦言,自己学琴是被逼的。

一开始,周杰伦学的是画画,但因为玩性大,水平久未长进,不久便放弃了。后来才改学钢琴。

为了防止儿子重蹈覆辙,每当他练琴时,妈妈就拿着棍子站在后面,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节目中,周杰伦说,要是没有妈妈当年的逼迫,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无独有偶,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曾说:“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很多人认为:郎朗是被逼出来的“匠人”,其父亲郎国任的教育方法毕竟只对少数人有效,这种以牺牲童年幸福为代价的成长方式并不该被推崇。但长大后的朗朗依然感谢自己的父亲,感谢父亲当年的逼迫。

孩子被“逼”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残酷”的,但在残酷的背后,可以看出父母培养孩子各项特长的远见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

朗朗的成功无法复制,我们也不一定都学习郎国任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必须要让孩子懂得学习和坚持的意义,绝不能让“放任”害了孩子。

同样的,脸书CEO扎克伯格的爸爸,也是一位懂得在关键时刻逼孩子的智慧父亲。

扎克伯格小时候,爸爸发现他对电脑编程有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于是,小扎10岁的生日礼物,是当时还是天价的电脑,和一位计算机工程师老师。

12岁,在父亲的逼迫和鼓励下,小札坚持不懈,花费数周,经过反复编写、调试,终于独立完成了人生第一个程序——“扎克网”,成功连接了父亲的诊所和家里的电脑,实现了远程信息的发布。

此后,小扎在编程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高中时,就有公司开出百万年薪邀请他入伙。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他断然拒绝,考入哈佛求学。

后来,小扎在哈佛宿舍搞出脸书,访问量比哈佛官网都要多。

扎克伯格的父亲在采访时说,他一直是放养式育儿,但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扎克伯格人生的几个关键点,父亲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扎克伯格的成长之路,父亲从未缺席。

《十六岁的花季》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路很长,但最紧要的只有几步。

在孩子成长的重要几步里,最少不了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砥砺。

在关键节点上,父母应该起好引导和推送的作用,当孩子不愿意坚持或想放弃的时,父母要适时地、有策略地“逼”孩子一把!

那么,有远见的父母,如何在关键节点,有智慧地逼孩子努力呢?

1、挖掘孩子的天赋和优势,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天赋和优势,教育学家建议: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将选择权还给孩子——留心孩子的爱好倾向,收集相关课程,让孩子自主选择。

2、当孩子面临困难,想退缩时,“逼”孩子一把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可以用共情、陪伴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看起来你有点灰心,是不是最近练习没有达到要求,感到沮丧?你想哭就哭出来,妈妈(爸爸)陪你。

等孩子情绪好转,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适当的给予“逼迫”。

3、帮助孩子制定最终目标,拆分小目标

《摔跤吧爸爸》里的父亲把赢得世界冠军定为女儿的最终目标,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其拆分成了打败所有男孩、打败专业选手、赢得全国赛、进入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等小目标。

这种方式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学习:帮孩子树立长远的最终目标,并拆分成若干个明确的、可量化、可达成、可执行且有时限的小目标。最后,让孩子像爬楼梯一样,通过攻克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朝着实现最终目标的方向前进。

Professor说: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父母们都知道,学习一项技能,除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坚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引导孩子懂得坚持的重要性。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父母适当的“逼迫”里,激发无限潜能,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