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娜被女儿“抢饭碗”?孩子的这个天性需要格外重视!

 瑞思英语 2020-11-12

谢娜是娱乐圈公认的开心果,多才多艺,除了主持之外尤其善于模仿,她在节目中的精彩模仿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自从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后,一向俏皮搞怪的谢娜也多了几分母亲的柔和与体贴,还在微博上晒出与孩子日常的互动,吐槽自己被女儿“抢饭碗”……

以下为谢娜微博原文:“我的天哪,我做什么动作跳跳俏俏就做什么动作,模仿能力也太强了吧!我边唱边示范说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她们看着我拍拍手,我跺跺脚,她们跺跺脚,我好惊喜,我开始做各种动作,挥手,蝴蝶飞,摇头,她们就跟我做,怎么办怎么办,我在模仿的道路上遇到了劲敌!”

不只是谢娜,可能很多家长都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很喜欢模仿,他们经常会模仿动画片、电影、漫画里的角色,或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模仿妈妈涂口红、穿高跟鞋等等。

那么,为什么孩子喜欢模仿呢?模仿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今天,Professor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人体内,有一种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它的功能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不管是简单的行动模仿,还是语音、音乐、使用工具等,都需要镜像神经元出力。

正是由于这种神经细胞的存在,人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换句话说,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

宝宝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学习,才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和三观。

心理学认为:0—6 岁被称为儿童“模仿敏感期”,而 2—3 岁,孩子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加强,大脑结构日益完善,可以认识更多的东西,这时是模仿的最佳时期。

一个孩子的模仿进程大致如下:很小的时候模仿表情,大一些模仿语言,再大一些模仿行为,再往后深化为思维。

家长如果能对模仿敏感期加以重视,科学地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孩子就能充分发挥学习和观察能力,在认知能力上快人一步。

孩子模仿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在模仿过程中,孩子要不断挑战自己,开发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不停地运转自己的大脑,然后一步步了解世界和规则,最终走向独立。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他们每天看家长刷牙、穿衣,便会耳濡目染,急着“变成大人”一样去练习这些生活技能,一旦大人鼓励他可以独立完成时,他们便会有“我能行”的心理暗示,生活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此外,如果家长注重培养,孩子会在日常的模仿中体验更多的生活乐趣:当你在打扫卫生时,给孩子一小块抹布,让他尝试擦擦桌子和椅子;让孩子参与到收拾凌乱的玩具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天性,可以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备的生活技能。

有些时候,家长会被调皮的孩子弄得头疼不已,其实,在某种情境下,家长试着模仿孩子的语言行为,也会促使孩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乖巧懂事的天天最开始也是让爸爸张亮头疼不已的“熊孩子”,村长讲话时,调皮的他各种捣乱,很不礼貌。

回到房间,父子独处时,张亮想要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他让儿子模仿村长讲话,而自己模仿天天当时的捣乱行为。仅仅几分钟,天天就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也意识到了在别人讲话时捣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絮絮叨叨的大道理,可能远远不如一场简单的换位思考,几分钟的角色互换,就可以让孩子变得更懂事、更善解人意、更遵守规则。

孩子在模仿中学习和适应着世界,也在观察和探究着这个世界。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小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还不懂得分辨对错,如果不加以监管很容易酿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2017年7月4日,安徽阜阳的一户农家二楼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谁能想到,肇事者竟然是年仅4岁的小孙子淘淘。

淘淘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时老人忙农活的时候,就让孩子们看动画片。淘淘尤其爱看《西游记》和《葫芦娃》,喜欢模仿电视里面红孩儿和葫芦娃“喷火”的情节。在无人看顾的情况下,事故就在孩子的玩耍中发生了……

这样的事例并不在少数。

2018年3月,陕西一家医院接诊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女孩的鼻子和右脸都被锯开了。当时女孩的妈妈在屋里做饭,小女孩和10岁的姐姐在院子里玩耍,姐姐翻出了一把电锯,学着动画片《熊出没》中光头强的常见动作,想都没想就冲着妹妹的脸锯了过去……

2014年3月,宿迁一名两岁半的男孩,模仿动画片里的“光头强”玩斧头,结果不慎把自己的两根手指砍伤……

这些惨痛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幼儿缺乏分辨能力,安全意识非常薄弱。所以在选择孩子的读物、动画片和影视剧时,家长一定要用心甄选,并抽时间陪孩子一同观看,适当讨论情节人物,帮助孩子识别善恶。

Professor说: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这种天性可爱又珍贵,但他们同样也是一张白纸,如何模仿,模仿什么,还要爸妈充当最好的引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