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3种爸妈累死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尤其是第2种

 瑞思英语 2020-11-12
 

总有一些家长吐糟说:从小到大,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心血。但是,孩子从来不知道懂事,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成才……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举止,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如果用错了教育方式,很容易会影响到孩子一辈子。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哪怕付出再多的心血,也都是无用功!

下面这3种爸妈,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咱们一起来看看——

过度啰嗦的父母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小主人公杰瑞和哥哥汤姆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被爸爸妈妈还有奶奶“高频率说教”,而面对这些说教,杰瑞通过旁白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够了。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都很可能消失。”

那我们该怎样做一个不啰嗦的父母呢?

第一,长话短说

拒绝说教和长篇大论,有时候越简短越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许多事情根本用不着非要说出个一二三四,能一句话说清楚的尽量一句话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唠叨,还能锻炼孩子“精简发言”的能力。

第二,给出明确指令

父母与其一直唠叨,还不如给孩子清晰明确、现实可行的指令,明确告诉孩子:“我希望你把玩具都收拾好;再看5分钟就关电视;给你一小时时间专心完成作业,完成后你才可以走出房间做其他事。我相信你能做到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指令中包含时间、任务和父母对他的期待,清晰明确,现实可行。

著名作家刘震云提到自己的亲子教育时,直言不讳自己非常反感“唠叨式教育”。他说一切的啰嗦重复都是父母在发泄焦虑以及转嫁责任的表现,反反复复地叮嘱,不是在促进孩子的进步和独立,而是在消磨他们的生命活力。

所以从今天开始,父母们要学着做一个不唠叨的家长,换一种说话的方式,你会发现跟孩子的沟通原来如此轻松。

过分纵容孩子的父母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常犯错,因为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从零学习,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体会、成长。

虽然天下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正确的应对孩子的错误。

超市里,小男孩因为贪玩,把寄存箱的纸条全都用掉,导致大家无法寄存携带物。有人看不过去,教训男孩,男孩的妈妈立马跑过来,扯着脖子喊:“你这么大人了和孩子计较,你有没有素质?”

当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家长马上护着,“我们又不是故意的,是你们放的地方不对。”

当孩子骂人、打人,被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教训的时候,家长却说:“我家孩子就是有点顽皮不懂事,你和小孩子计较什么?”

孩子犯错了,做家长的不仅不借此管教孩子,反而不分是非对错的纵容孩子、偏袒孩子、不断为他找借口开脱,甚至倒打一耙。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把孩子惯成“熊孩子”,家长也就变成了“熊家长”。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有时候甚至要小题大做。这样也许看着绝情,却可以让孩子有效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一步步走向优秀。

强势的父母

前几天Amy在公交站等公交时,看到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在长椅上用心的写着作业,看着非常乖巧。

不一会儿,Amy听到小女孩问妈妈:“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而妈妈看了一会,直接怼到:“自己想,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老师白教你了?上课又走神了是吗?”

在妈妈的数落下,小女孩黯然的低下了头,沉默无语。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可能父母们会认为,孩子没有反抗,就说明他们接受了。但实际上,孩子只不过是害怕父母强势的态度,所以不敢反抗,也不敢反驳。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和父母的期望一模一样,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心性和生活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如果父母用强势的态度来“帮助”他们改变,往往会适得其反。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愈发弱小,离优秀越来越远。

当今社会,做父母的不容易,当孩子也很不易。所以,父母们不要给孩子制定太多无谓的条条框框,适当和孩子亲近一些,多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充满天真和乐趣的童年,别让自己的强势害了自己的孩子!

Professor点评:

教育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那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种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