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样少年骗钱不还成“老赖”?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吃苦

 瑞思英语 2020-11-12
 

Professor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参加《变形计》的易虎臣,节目后辍学创业,通过粉丝敛财,最终欠钱不还成老赖,而他的妹妹也因为家道中落,而早早辍学打工……

2012年,家境富裕的易虎臣因为缺乏父母管教而变得非常叛逆、调皮,父母无奈之下送他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计》,经过7天的改造,本性不坏的易虎臣变得温暖,懂事。

上完节目后的一段时间,他表现的非常上进,会回到录节目的云南小山村向当地的孩子们捐赠生活用品;关心留守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欣慰,认为这个叛逆的小孩终于变成了一个会关心他人的暖心娃。也因此,参加完节目的易虎臣在微博上俘获了两百万粉丝。


可是,易虎臣并没有按照大家的预设变成一个好好读书的小孩,因为他在中考前发了一条微博,暗示自己不会参加中考。后来在微博上得知,易虎臣趁着自己的知名度,以“工作室经营不善”等理由向粉丝借钱,最终因无力偿还被粉丝联名告上法庭,其本人也被判为“老赖”,被限制上高铁等。

在易虎臣不断反转的20年里,有叛逆、有温暖、有缺乏管教、有年少轻狂……却唯独没有吃苦。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是再富也要苦孩子。

给孩子再富有的生活,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年少时你不懂得让他吃苦,长大后,世界一定让他吃苦。

格力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从小就注重培养儿子吃苦的精神。从小到大,董明珠没有用车接送过儿子一次,一直让他放学后坐公交车回家。

有一天,董明珠等儿子回来吃饭,结果左等右等都不见儿子回家。结果,儿子到家后一问才知道,原来儿子为了等没有空调的一块钱公交车,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

她的儿子从小就坚强、自立,就连高考也是一个人安排,所有准备一人包揽。

长大后,董明珠的儿子说:“妈妈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虽然母亲家财万贯,但儿子却是月薪只有五六千块的律师,住的房子也是租来的,可是他的人生却充满斗志。

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是要还回去的。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让他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独自去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孩子溺爱指数排名中,中国父母“勇”夺第一。

很多父母都抱着这样的心态:自己这一代太苦了,再苦再难也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曾经的苦日子。

所以,就算普通家庭的父母也会卯足了劲,让孩子过上“富二代”的生活,一切吃穿用度都要精选,哪怕自己能力有限,也极力满足孩子的需求,最终顺理成章的养出了一大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寒门富二代”。

可是,父母倾其所有的过度养育和物质补偿,真的能换来孩子的岁月静好吗?

哈尔滨有一个小伙子,已经22岁成年,却依然不能自理。

因为自父母离婚后,小伙子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感觉亏欠儿子的妈妈,只能用物质来做弥补,即便日子艰难,也想让孩子出国留学。

可到头来,妈妈培养的却是这样一个“巨婴”——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终日与游戏为伴,连吃饭都要奶奶一口一口地喂;而他与家人仅剩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现在,父母让孩子“太享福”,但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终究是很难成才的。

当然,让孩子吃苦并不等同于“受虐”。孩子不愿意吃苦、拒绝吃苦,并非全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从小重视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们适当地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就不要包办代替。

美国的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不管家里多么富有,美国的青少年都会进行劳动: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是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会做小保姆去赚钱。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比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她们初中一毕业就会被送到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父母会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的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并且父母以锻炼他们的能力为自豪。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吃苦是在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所以,父母要明确自己锻炼孩子的原因和目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而不是“光说不练”;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更有竞争力,有时也应该狠下心来,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这样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处。

Professor点评:

沙拉写的书《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因此,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养出适用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