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迪下跪感谢父母,暖哭千万网友:“鼓励式”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瑞思英语 2020-11-12

如网友所说:在从不缺乏帅哥美女的娱乐圈,“其貌不扬”的杨迪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只要他一出现,就能引起阵阵欢笑,让人倍感轻松。

作为一名谐星,杨迪是非常成功的。

而在最新一期的《青春环游记》中,杨迪一改以往的诙谐搞笑,开始“走心”,感谢父母,暖哭了千万网友。


节目中杨迪对父母说:

“你们从来没有阻碍过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你们永远都是鼓励我。你们让我觉得我真的很优秀。因为你们的支持,让我完成了梦想。”

说到动情处,哽咽的杨迪向父母下跪,感谢父母一直以来对他的支持与肯定。

没有背景,没有长相,没有资源,杨迪能走到今天,离不开父母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能够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的家长,都非常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温柔地呵护孩子成长。

那些在鼓励里长大的孩子,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周末重温了此前热播的《少年派》,发现这部剧复原了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的4种家庭教育模式。

林妙妙家是比较传统的“控制硬核式教育”,张小琪家是“过度自由式教育”,钱三一家是“母爱过剩式教育”,而受到广大观众认可与赞同的是江天昊家的“鼓励式教育”。

江天昊的家长没有过多的干涉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很尊重孩子的想法,既不过分宠溺,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释放孩子的天性。

他们会拿着儿子的试卷仔细地研究,探寻孩子的问题所在,可以平和地和孩子坐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同时赋予孩子更多的主动权,让他自己管理和安排生活、学习、娱乐的时间。

江天昊的父母没有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而是不断鼓励与肯定。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养成了自信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

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鼓励式教育可以给孩子塑造温和有爱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自信乐观、诚实善良、独立性强等良好的性格。







在一期《少年说》中,名为袁景颐的女同学,在节目中对妈妈哭诉: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她向妈妈明确表达,自己不适合激将法,不要总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让她非常痛苦。

可是妈妈依然秉持自己的看法,觉得“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这种一次次被“敲打回去”的窒息感,让孩子彻底崩溃,哭着跑下了台。

有些父母自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依循自己的理解给予孩子“自以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但是诚如袁景颐所说,“打压式”教育并不见得适用于所有人,盲目打压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愈发不自信,逐渐成为孩子心中始终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

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服从。

大人和孩子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审视事物,这样才能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从而陪她一起提升自我。







当然,鼓励式教育不等同于动不动就对孩子竖起大拇指的”你真棒“式教育。

TED曾有一场演讲,题目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表扬孩子?”,很值得观看。

演讲中明确指出:一昧的表扬只会让孩子无法面对挫折,而正确的鼓励则能培养孩子培养出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后也会更加的努力,当他取得好成绩时,让孩子自己评价,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的成功,来增强孩子的价值感。

鼓励即内部归因,将成功归于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表扬即位外部归因,将成功归于不可控因素,如聪明。

鼓励式教育应该是针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准确的赞扬,针对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合适的引导:

(1)用事实鼓励孩子

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判断。在鼓励孩子,帮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时,爸爸妈妈最好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否则孩子会觉得你的夸奖“完全不走心”,或者直接产生错觉,无法给自己一个客观地评价。

(2)鼓励在挫折后更有效

孩子并非在任何事物上都需要鼓励,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由于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的原因,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孩子往往会彷徨恐惧甚至否定自己。这个时候,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适当的鼓励,可以帮他们建立起面对挫折时的应对机制,便于其在今后更好的面对困难。

(3)鼓励后别加“但是....”

某网站上有一个讨论话题,叫做“你最讨厌父母什么样的鼓励。”众多留言中,有一条留言获赞最多:我的父母很喜欢在鼓励后面加上“但是”。

鼓励就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当孩子出现负面自我评价时,及时纠偏,告诉他你其实还不错,而不是一种指出孩子缺点的技术手段。

 

Professor点评:

鼓励不是目的,让孩子明白外在评价的本质,帮助孩子看清事情与他切身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脱离表扬和批评,建立起为自己而努力生活的内在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