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 中医补气第一方之四君子汤

 拉拉酋长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四君子汤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治一切气附脾胃积聚》:

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

原方脱胎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将理中丸方中的干姜,换成茯苓,使得理中丸驱寒的效用变成了温中补气。

理中丸见于《伤寒论·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经由理中丸改良得来的四君子汤素来有中医补气的“祖方”一誉,为中医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剂,由四君子汤所衍化出来的补脾益气方剂极多,如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名方。

四君子汤组方简约药性平和:人参(9克,轻症患者可用党参替代)、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方中人参为君药,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药是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药为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药为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主治脾胃气虚证,在中医的临床应用上多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做为辨证要点。

其的治疗范围极广,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各类症状如:面色萎黄、苍白无华、气短乏力、声低气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数、年青女性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均可适用,现代中医还应用于慢性胃炎、血虚、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呕吐、四肢无力等脾胃气虚症。

附录历代医家对四君子汤论述:

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四君子汤:人参二钱、制冬术二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治脾肺气虚,中土衰弱,以致食少便溏,体瘦神倦,或气短息微,皮聚毛落等证。人参大补肺脾元气为君,白术补脾燥湿为臣。以脾喜温燥,土旺即可生金,故肺脾两虚者,尤当以补脾为急,脾为后天之源,四脏皆赖其荫庇,不独肺也。而又佐以茯苓,渗肺脾之湿浊下行,然后参、术之功,益彰其效。此亦犹六味丸补泻兼行之意。然必施之以甘草,而能两协其平。引以姜、枣,大和营卫。各呈其妙,是以谓之君子也。”

清·吴昆《医方考》:“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夫面色痿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补五脏之元气;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脏之母气;茯苓甘温而洁,能致五脏之清气;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

 清·汪昂《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明·周之干《慎斋遗书》:“得黄芪则补肺,得当归则补血,得山药则补脾阴,得炮姜则温中,得丁香则温胃,得陈曲则去胃中陈腐之气,得木香、砂仁则醒脾气,加地黄之沉寒则治丹田火起,加白芍则补脾阴,泻土中之木,治木乘土位。”

清·张璐《张氏医通》:“四君子乃胃家气分之专药,胃气虚而用之,功效立见。即血虚用四物,亦必兼此。故八珍之主治,不独气血两虚也,即血虚者亦须兼用。但补气则偏于四君,补血则偏于四物。若纯用血药,不得阳生之力,阴无由以化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