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狙击手,朝鲜战场美军的噩梦,用的枪却没有瞄准镜

 大胖闲话 2020-11-13

曾有数据显示一战干掉一个敌人就需要2.5万发子弹,二战也没多大提升,需要2万发子弹。千万不要以为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这点会有很大改变,在阿富汗战场上,达到了25万发子弹一个人头的命中。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伊拉克战争则要1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

狙击手并不仅仅只能影响某一场战争的发展,有时还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优秀的狙击手会使敌军产生了很大的恐惧心理,对于打击敌军的士气起到重要的作用。

狙击手的来历

狙击,英文单词snipe,这个词来源于1773年前后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士兵的一种游戏,他们经常猎杀一种英文名叫Snipe的沙锥鸟。

这种鸟体型很小、动作敏捷,很难被击中。英军在那里闲来无事就展开猎杀比赛,将那些排名靠前的猎杀好手称之为sniper。后来,sniper逐渐演变成专业狙击手的正式叫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中就诞生了一位天才狙击手,根据现在的世界狙击手排名,依然可以排到前10。没错,他就是中国"冷枪王"张桃芳。

张桃芳,中国军人、 狙击手、飞行员,中国狙击之王,于1951年3月从军、加入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据报道在537高地创下击杀或毙伤,214名美军敌人的击杀纪录。

狙击之王的"歪打正着"

在第一次进入阵地后,新兵都有一个练习打靶的机会,而这次差点让张桃芳绝望,因为三发子弹全部脱靶,任谁看都觉得这个兵也太"笨"了,毫无天赋可言,作为惩罚张桃芳被送去炊事班帮厨。

1953年1月末张桃芳终于迎来自己的第一次实战机会。晚年的张桃芳回忆道:当时第一次上战场,看到正南方向有三名美军士兵走过来,太兴奋了,忘记了瞄准第一人的要领,子弹射出之后,正好被中间的那名美军士兵赶上,成功击毙一人,其余两名美军慌忙逃窜。

有了第一次实战经验,他开始反思并向老兵请教,张桃芳用的狙击枪是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口径7.62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工具为弧形标尺,弹头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1000米。

枪膛短,就意味着后坐力大,子弹出膛时即使有头发丝般的偏差,到200米以外的目标处,就得差出一米开外。打第二个人的时候,第三个人却被打死了。这也是张桃芳第一次击毙敌人歪打正着的原因。

天才来源于刻苦训练

在自动步枪诞生前,这种枪还是小有名气的,但它在射速和精度上都算不上狙击步枪。而且,它还有个致命的缺点:枪管比较短,子弹的散布面比较大,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根本打不好。

那该怎么办?难不成只有夹住不让动?是的。在扣动扳机的瞬间,手臂、身体应该做到纹丝不动。这样才能保证子弹的不偏移。那如何做到纹丝不动?

张桃芳要求自己平常绑沙袋举枪,在对敌时,一枪打出后即想着目标,在子弹开膛那一刻,他坚决不松手放回扳机,让自己好像被冰冻住一般。就这样,才有了击毙214名敌人的成绩。

经过刻苦训练张桃芳用的越来越顺手,半个月时间接连击毙7人而这仅仅用了9发子弹,他被授予三等功一次。在他实战后的第40天,已经有240发子弹干掉71个敌人的记录,他的事迹传至到24军军长耳里,专门奖励了他一双暖靴。

后来他把打中敌人的弹壳都装在军长送的皮靴里,一共有211个,军长知道他是214团的,就鼓励他再打3个。"张桃芳又回到狙击阵地打中了最后的3名敌人。1953年,志愿军总部为张桃芳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要知道张桃芳用的枪是狙击手必备的瞄准镜都没有的步枪,而且这支枪不仅不是属于张桃芳一个人的,还是阵前班的四个狙击手共同拥有的唯一一杆狙击枪。

打完了,你就得给战友。并不是时刻在身边。这样一来射杀的机会自然也是少了很多。

而且这种枪,每扣一次扳机,都要再拉一次枪栓,然后才能再打。对于抗美援朝的中国士兵而言,他们狙击就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如果第一次射击失手,基本上再拉一次枪栓,敌人早走开了。

所以如果他有自己的专属狙击枪,那么他的狙击世界排名远不止于第9名。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1954年),张桃芳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