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但绝不是老师的竞争者

 愚然楼 2020-11-13

沈祖芸

中国学校战略发展咨询专家

《上海教育》原副总编辑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的第一个误区:让管理加强,使控制精准到位
前一阵,我认识了一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他告诉我,人工智能改造传统行业的三大条件:超大规模、非标准化、不确定性。
这位专家从事什么行业呢?养猪业。他告诉我,愿意从事畜牧业的人越来越少,猪的销售量又很大,发病率很高,所以需要人工智能介入。

他说,人工智能进入养猪业的一个优势是借助技术通过猪脸识别、运动轨迹尺、行为分析、步态识别精准发现个体异常,第一时间发现病猪是哪只。

在非标准化场景下要做出精准决策,怎么做呢?视频称重、体制预测、知识图谱、喂养决策。因为给猪喂什么、怎么喂、喂完以后需要达到的精准标准都可以用知识图谱、喂养决策来个性化实现。

我听完后浑身冒冷汗,我觉得这些和我看到的教育领域的现象太相似了。

当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会发生的误区之一是让管理加强,使控制非常精准到位。

然而,“让教育生长”这是教育的原点。人工智能应该是让我们从头开始思考教育的原点问题,而不是监控孩子们守不守纪律,否则,这和养猪是一样的。

当人工智能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要回到原点,想一想为什么要有人工智能、它和教育的关系、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进入到教育的第二个误区:很多学校是在教人工智能

第二件事我呈现两幅人物,一个是居里夫人,一个是牛顿。我问大家,他们是学什么专业的,所有人都会告诉我一位是学化学的,另一位是学物理的,他们的专业多对口。
但仅从职业上看,很难想到马云和任正非一位是师范院校毕业,一位是重庆大学建筑专业出身。但他们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乃至世界范围帮我们解决很多很多问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你们会问,他们专业对口吗?
我曾在网上发起过一个调查,让参与者回答所学专业、第一份工作、目前的职业这三个问题。共有993人回答了我的问题,统计后得出了两条结论:
1、16.4%的同学依然从事着与所学专业有点关联的职业;
2、大部分人都从事着跟原先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行业在消失。

我跟一个新型职业的朋友聊,他是转述师,就是要把一般人听不懂的行业专业术语,转化成普通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句。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是文学博士出身,但如何与经济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他做这份工作的第一个烦恼。如何与人打交道,这些学校没有教过他。

不少人也表示在第一份工作当中受过挫。难道让学生们步入职场,在第一份工作上受挫时才积累下人生第一份重要的职场经验吗?那我们学校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回过来想,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我走访了很多国家,了解了很多行业和新生职业以后,我发现学校和社会有落差。学校里的课程从分科走向了主题和领域,但是这个世界不是按领域划分的,这个世界是由“挑战”组织起来的。所以我们欣喜看到芬兰进行的跨学科教学,美国在进行的项目制学习。为什么?这个世界充满挑战。你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人际沟通,让别人信任你。那么人际沟通学校能培养吗,能教吗?不能够教,是靠体验的。
教沟通是学不会沟通的,只有一次一次和人交往,只有不断积淀,才能学会沟通,才能学会问题解决,体验是无法教的。
所以,人工智能进入到教育容易出现的第二个误区:很多学校是在教人工智能,但是人工智能是不能教的,只有靠体验才能够去感受人工智能的力量。

    三个案例    
从“做题走向做事”、从“解题走向面对真实生活”,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
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小案例。
第一个案例:
日本的N高中给我很大的触动。这所学校从2016年开办,到现在2019年,短短四年时间N高中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11000人。这所学校让学生几乎完全用手机学习全部课程,还把师生一起在网上玩游戏当成社团活动。

那么,在与主流理念相悖的情况下,这所网红学校到底靠什么才得到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的支持?因为在线学习,这个原因只答对了一部分。

先看日本教育的两个现状:
一是,日本的小学、初中,因为厌学而不愿意去上学的学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第二,大学毕业生离职率高的问题。这也是在日本讨论较多的现状:日本大学生毕业后3年以内有很多人会不断辞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认为正在从事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实际也就是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受挫了,而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挫折。
N高中怎么教学?他们把相关领域最好的老师邀请过来,哪怕是校外机构的也没关系,按照要求教10到15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实现线上的学习。
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N高中的线下学习。这所学校有 20位专职教师,对这些老师的要求是:第一,要体力好;第二个条件是人际沟通能力强。

20位专职老师到日本各个地方帮这些孩子发现问题现场。比如丰田汽车马上要上一款新产品,老师就去沟通,让N高中的孩子有机会直接进入到一款新车诞生的全流程过程当中。一旦这个孩子在这个领域当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在高中时代也可以直接进入职场,慢慢再到大学。

这个高中集结了日本娱乐出版行业的所有知名企业,可以让学生在找到自己热爱的时候,以最佳状况进入职场,并且可以和大学进行连接。

第二个案例:

我想跟大家分享上海某学校一位叫丁方南同学的故事。当时,学校老师想了解这位同学是怎样学习的,给他了一个问卷:

问:描述一下你每天做作业的时间,顺序和方法,比如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答:我每天做作业1小时-1.5小时,刚回家还算精神,先去完成背诵,比如英语、古文等,培养语感。最后夜晚糊涂的时候做题。
老师们看到这位同学的回答太惊讶了,就学生说“夜晚糊涂的时候做题”在群里发生了讨论。年级主任说,这个年龄的孩子这种学习方式能反映出他不喜欢数学。
数学老师一听不高兴了,考试成绩表明,这个孩子最擅长的学科是数学。
问:你“糊涂时做数学”是怎么回事?
答:数学、物理科目是我的强项,语文成绩虽然不突出但还有上升空间,英语是我的弱项。于是我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把英语放在首位,在晚上7点-8点脑力最充沛时候去背诵。然后再做数学、物理题目,即便那会大脑运转不快了但也很容易完成。
问:是不是很像人吃东西?有的人先吃好吃的,再吃难吃的?
答:老师,我是先吃难吃的,再吃好吃的……
老师们知道后很感慨:教学时间长了,就会自以为是自己最了解学生,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错了,我们根本不了解孩子们。
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在回归,只有从教走向学,只有焕发出体验的力量,才能够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个案例:

北京十一学校某年级的语文课是这样的:

核心任务:选史记当中的侠客人物,装扮一位老师

目标要求:

1、写一封信说服老师同意装扮;

2、写一段人物出场造型描述;

3、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对图书馆有关侠客人物的图书进行重新分类;

4、用准确的词语概况五位侠客人物的个性特征;

5、指出5个侠客人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6、写出放弃的3个人物的理由

在两周时间里,孩子自主规划学习时间和进程,老师有节奏的介入,同时老师会在学生开启学习单元之前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网络工具、视频资源等。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差异提供不同的工具,比如有的孩子无法管理进度,时间管理能力差,提供进度管理工具;有些孩子对文本的结构不太擅长,就提供文本结构的工具等等。
老师要去观察,因为这样的学习展开以后,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每个孩子学习的情况都不同。这就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他再也不能站在讲台上一讲讲40分钟,只能走下去,了解每个孩子学习进程、小组中哪位学生需要提供怎样的帮助。
最后孩子们说服了老师,在最后的狂欢节上整个年级的老师都被孩子装扮上他们心意的人物,走上T台,按照孩子设定的出场顺序走出来。

我举这三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们的学校都在变化,我们的学校在培养学生上从“做题走向做事”、从“解题走向面对真实生活”,这个过程的转变对老师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杜威说,教之于学,如卖之于买,别人没有买,不等于卖了。传统教学当中,管你买不买,我就卖给你了,我们经常是这样。

人工智能绝对不是老师的竞争者
我们总是陷入到一种误区,我们好像总是在跟别人比赛,我比你强,我输了,你替代我。我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和人工智能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人工智能给了我们很多的手脚,成为我们的协同者。
甚至我在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感谢人工智能,如果没有这个时代,没有人工智能我们永远放不下脚步去想一想:教育是什么?教师是什么?人是什么?
人工智能重新帮我们定义教师的角色。在这个“未来已来,过去未去”的时代里,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动力,担上学习的责任,这才是我们要和人工智能携手一起做的事情。
所以学校面对挑战,但是教育必定繁荣。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