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仓桥街

 hyd129 2020-11-13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之初十

按原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布名录中的前后顺序,今天我们依次来讲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故事之十:西仓桥街。

西仓桥街:

庄家街至梭子弄(河南南路)。长306公尺,宽5.3~6.2公尺,片弹街路面。1913年筑。据同治《上海县志》载,元至元间初立县时,在县西南游击署(明海防道署,今文化馆)北建造太平仓,仓址为西仓桥。民国《上海县续志》载,1563年(明嘉靖42年)在铎庵(今文庙路小学)建济农仓。1670年(清康熙9年)废。今复兴东路至蓬莱路之间的一段河南南路,原名西仓路,和今天西仓桥街,皆因仓得名。

                         ——《南市区地名志》第142页

《南市区地名志》中,关于西仓桥街“在县西南游击署(明海防道署,今文化馆)北建造太平仓,仓址为西仓桥”的描述,应该是混淆了原来的地名概念,写错了路名历史。

明代上海县的“海防道署”,后来又称“提标右营游击署”,都曾在今天文庙路上的上海文庙内驻扎过。清咸丰年间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将文庙作为总指挥部所在地。小刀会起义失败后,文庙被彻底被毁,新的文庙最后就移建至今天文庙路所在地方。而随后将清代上海县的游击署,重建在今天的蓬莱路177号这里,如今这里是黄埔区公安局的办公处之一。

上海老城厢地图中的“西仓桥街”所在地

在《南市区地名志》上,所说的“1563年(明嘉靖42年)在铎庵(今文庙路小学)建济农仓”一说,在《嘉靖上海县志》中,自己确实是没有找到,但是在往后的地方志中,自己还是找到一点线索的。如自己在《万历上海县志》中,才找到相关的资料。但多了两个字,被称之为“预备济农仓”。

在《万历上海县志》中的“仓库”里,有这样一句写道:“预备济农仓。旧在水次仓北。宣德七年,巡抚侍郎周忱奏请立仓貯粮,以备赈济,名曰济农仓。正统六年,知县张祯奉部符重建。嘉靖三十二年,倭毁。四十二年,知县黄文炜改造于城内海防厅东”。

此时我们应该明白了,西仓桥街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在明代,在此地设有赈济用的粮仓,这才有了今天老城厢的西仓桥街。明代的时候没有路名和地址,一句“城内海防厅东”,就等于把地址位置告诉你了。

位置在城内海防厅东,是在海防厅(海防道署)的东面。这样的路名表述,才是真实和正确的。说“在县西南游击署之北”,显然是错误的。

很遗憾,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在2017年上半年,我在负责审核老南市区的所有地名历史时,也没有将它改正过来,直到现在自己才刚刚理清楚弄明白这里面曾经的误读之处。没有万宝全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或犯错的时候。

今天的西仓桥街,其实只从庄家街至东边的河南南路就没有了。

从河南南路到梭子弄的那一段西仓桥街,现在已经全没有了。如今那边二十年前还有的“西仓桥街”的一段街面,现在已经是“士林华苑”的住宅小区了。见上面的照片。

西仓桥街,其实这里包含有二个具体的内容。

一、是这里有一个储存粮食的“西仓”,那是朝廷特为设置的官方机构。

粮食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粮食的。在生产力还是非常低下的古代,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收成会有丰收之年,。但也会有歉收的年份。粮食丰收,皆大欢喜。但遇到歉收的年份,农民的生活就要遭殃了,那可是性命相关的大事。因此古代中国历代的朝廷把丰年积粮,歉收之年就放赈,视为安抚百姓的国策。为此,朝廷规定县级地方政府必须在城里建立济粮仓,以保证灾害之年,全年百姓的基本口粮,能暂时得到妥善的安排。

因此,“预备济农仓”即“西仓”的建立,合法合理。

二、把粮仓建在河边和码头处,那是便于粮食的进出,也是非常的聪明之举。

上海县城内中心河上的北西仓桥

上面是古代上海县城内的水乡地理图,北西仓桥就架在城里的中心河上。图中将西仓桥街也绘制了出来,让我们能看的更明白。将济农粮仓建造在这个位置上,一看就知是非常的适合的。

走访附近的老人时,他们告诉我,清末时期这里桥头的两边,是非常的热闹的,全都是个体商铺。

那天,自己路过西仓桥街93号和99号时,突然发现楼房外的右下角,竟然有两块大小不一的碑石镶嵌在墙体上,好生奇怪就蹲下来仔细观看。

西仓桥街93号与99号

    由于河南南路东头的西仓桥街,如今已改建为住在小区而完全消失了。所以今天的西仓桥街,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从东头的1号或2号来开始叙述了。西段的西仓桥街,北面一开头就从93号开始的。

小的那块,上面的字迹,自己看不清楚到底写的是什么?大的那块三个字,就非常的清晰了:“亦乐堂”。这里肯定有故事,但是大热天找不到路边闲坐的老人寻问。回家后,找遍相关的书,也不见有“亦乐堂”三个字的诠释。很遗憾,等有机会时再来揭开它背后的秘密吧。

西仓桥街117号

    西仓桥街的这座楼房,也许是这里整条马路中最漂亮的一座建筑物。

这里是“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

大门前的标牌,告诉我这里竟然是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是上海各族穆斯林的爱国宗教团体,成立于1962821日,会址原来设在黄浦区的小桃园街52号,后来才迁至西仓桥街117号的。

如今再仔细观察一下,在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的南面,有回民小学,在其北面有回教的小桃园清真寺。这意味着这里附近居住着不少的回教徒居民,是上海老城厢内的一个回民的主要居住区。

上海老城厢的城内,虽然面积连两个平方公里都不到,但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都在这里平等的存在着。可见在上海古城的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市民,都能充分享受着各自的宗教信仰自由。

西仓桥街119号

走到西仓桥街的149号,尤其是抬头望见楼顶上的红十字,感慨万千。昔日曾经热闹的南市区健康所,如今是人走楼空,一片凄凉的景象。20多年前自己曾到过这儿,与当时的所长聊过工作,如今我们都是早已退休的老人了,不久前还在西藏南路上遇到过。

西仓桥街119号

   当我走到这里,也许是自己停留最多时间的地方,面对西仓桥街119号这座历尽沧桑,也许是这里最古老的上海本地建筑了。

退到路边的墙根所拍的这张照片,看到后面的屋顶,可见这座100多年前清末时期所建筑的老屋,还是非常宽敞的。紧闭的大门让我无法进去与主人聊聊。想必也是一户大户的人家吧。

    西仓桥街路尾的街面建筑,还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样的石库门房子,很有上海老城厢民国建筑的民居风味。

西仓桥街走到西头这里,已经走完了这条街的全部。马路虽然不长,但两边的民居建筑,还是可以的并不是很凌乱,相对而言街面还是非常整洁的。

从梭子弄到河南南路的那一段“西仓桥街”,如今已经完全消失而不存在了。我们今天这里的路名介绍,是从93号这里开始的,也就是说从门牌号1号开始,到90号左右的那段西仓桥街,已经完全在老城厢消失了。据说在那一段的西仓桥街上,那儿曾经有过“致真道院”,很可惜如今已无法来描述它了。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布的路名名单,不知依据是什么?有些路名下的历史文化风貌究竟在哪里?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写这些文稿有时总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我个人坚持,路名不同的门牌号的人文历史,绝不混淆在一起描述。有人写路名专题文稿时,将附近不同路名上所发生的故事,任意混搭在一起描写充数量。我不会这样做的,各自不同马路的地名故事,一定分别叙述。

曾经写过的“大境路”,竟然有11155位的读者看过,我刚才查的。这又让我大吃一惊,曾经自己的文稿,能让上万人关注我的公众号,自己也很意外。但有的文稿却只有上千人来关注,这也很正常。内容不丰富,没什么可写,看的人肯定就少了。不排除有时候,也许自己个人的知识和学术有限,文章写的不好缺乏吸引力,那就肯请大家多多原谅了。

还一个真实的上海老城厢的人文历史,才是自己唯一的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