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文化】“英雄脚臭,好汉屁多” 民间如此说,真的有这回事吗?

 关山听风 2020-11-13

“英雄脚臭,好汉屁多”

民间如此说,真的有这回事吗?

关山听风


“英雄脚臭,好汉屁多”,这哪是在说真正的英雄好汉,是民间有阿Q精神的人在自我安慰和嘲谑,以掩饰自已的尴尬。

先说英雄脚臭。穿胶鞋和尼龙袜子,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不用说,管你是英雄还是狗熊,不出两三天,保准脚臭。何况有的人把胶鞋和袜子穿上脚后就没有脱过,鞋子内的黑色垢泥积了厚厚的一层,已经是锃亮的了。当然,有的人脚本来不臭,是让鞋和袜子给捂臭的,把脚从鞋子里拿出来,臭味飘荡不了多远就让空气冲淡了,不是很让人憎恶。有的人天生脚臭,比如“香港脚”之类,只要把脚拿出来,或是会议室,或是教室里,凡是比较封闭的房间内,立马就能闻到一味浓浓的臭味。如果室内碰到三四个这样的人,那臭味便接连不断。即便这些人不脱鞋子,臭味依然依然从鞋子的缝隙里散发出来,隐隐约约,飘飘荡荡,熏熏然然。有人被熏得受不了,突然问一声:“哪个的脚这么臭啊?”立马就有人站起来承认,一个、两个、三个……没有丝毫的歉意,满脸堆笑地说:“是我,是我,我是英雄脚臭。香港脚,香港脚。”室内一阵哄堂大笑。之后就没人再提这档子事,任臭气泛滥。

一晃三十年过去,那时笔者经常出入乡村的这种会议场所,经常碰到这种人们觉得尴尬,而脚臭人毫不尴尬的场合。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鞋子的品种也多了,那种解放胶只在劳作时穿,开会时无人穿了。当然现在人们也有条件讲究卫生了,就是再穿着胶鞋去参加村里的会议,那种脚臭味也闻不到了,还隐约能闻到有人身上飘出的香水味。从此会场无脚臭英雄,臭脚英雄已无用武之地。

再说好汉屁多。要想屁多,不仅好汉能做到,普通人一样做得到。要想屁多,有两种食物吃到肚子后,立杆见影,像冲锋枪的点射,声音时断时续,就是不知什么时候能停下来。这两种食物分别是生红和生板栗。

记得小时候,我们院落时的孩子,清早起来上山砍捆柴回家,吃一碗饭和油星稀疏的菜,挎着用土染布缝的书包,书包内,父母早就给装了几个洗干净生红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小孩子一碗饭不够,蹦达几下就没了,只好用生红薯来填,生红薯比熟红薯难消化,在肚子里停留的时间更长。书包内的红薯一般在上学的路上就让孩子们吃完了。有红薯的季节,也正是山上的板栗熟了刺球张开口的季节。早上孩子们在砍柴时,顺便采摘了不少的板栗,装在口袋。路上吃完红薯就吃生板栗。

米饭、红薯、板票三种食物在肚子汇集,上课的时,课堂上可热闹了。打屁声此起彼伏,个个都是响屁,有的响屁声还拖得很长很长。讲台上的老师直摇头,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请同学们安静!”然后用手去捂鼻子。有同学高声叫起来:“请老师放心,响屁不臭,臭屁不响!”老师立马把手从鼻子上挪开,教室里笑声轰訇然。老师又说:“请管好你们的小屁股!”老师也管得太宽了,哪有那么容易管得住啊!再说又不是学生特意吵闹,实在憋不住,也不想憋。放屁声还是一个接一个,好像没完没了,老师只得叹息道:“你们一个个都是好汉啊!”教室里发出一片快乐的笑声。

院落里的老人经常对孩子说,有屁就及时放掉,别怕丑霸蛮憋着,憋久了身体就会憋出大毛病,并举了一个旧社会的例子。有一个生下来就屁多小媳妇,因新嫁到婆家不敢放屁,强憋着,憋久了就憋出毛病,全身又黄又肿,最后来死去了。憋也能憋死人,实在太悲惨了。可打屁毕竟是一个不雅之举,在大众场所,确实在让人太尴尬。为了鼓励小孩子勇敢地把屁放出来,老人告诉小孩子说,好汉不拘礼节,好汉屁多。这话还真管用,既然好汉屁多,就无须再憋了,放屁多人也就成了好汉。谁不愿当好汉呢?

“英雄脚臭,好汉屁多”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后来笔者从村里一位爱侃古(讲故事)的老人那里得知,原来这句话并非真正的英雄好汉自我标榜,而是出自绿林人物的嘴里。那些绿林人物自古以来都自称为英雄好汉。绿林人物常年躲藏在深山老林中,常年不洗澡,不仅脚臭,连身上都是臭的。他们也不是每餐都是大鱼大肉,有时候饱一顿饥一顿,饿了没东西吃,就地取食,吃生红薯和生板栗,这样屁自然也就多了。

侃古老人的话让人半信半疑,但“英雄脚臭,好汉屁多”绝对不是出自文雅人之口,或者正史野史之类。再说英雄未必脚臭,好汉未必屁多。这种说法是人们的一种猜测,更多的还是人们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以求自我安慰而已。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