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务必保持把事情搞砸的能力

 a忽冷忽热 2020-11-13
编者按
最近阿干给大家推荐了很多关于成长的干货,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几本书中的一个人生态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明天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呐!

作者 | 书单君
来源 | 书单(ID:BookSelection)


1
人生就是场恶性循环

你身边有那种分明已经很优秀,却总觉得还不够,对自己格外苛刻的朋友吗?
 
我就有一个。
 
我的朋友小A,明明不怎么胖,却常年热衷于减肥。
  
比如最近,她不知道从哪听说了所谓的21天节食计划,正在施行中。
 
这个计划要求参与者在21天内,每天都把摄入的卡路里控制在300卡(相当于一个炸鸡腿的热量)以内。
 
在振奋减肥的前两天,她基本都能够按照要求完成。
 
但很快,就难以抗拒食物的诱惑,多吃盘菜,加个鸡翅,使节食打卡前功尽弃。
 
你以为这时候她会停下来,接着减肥吗?
 
并不。
 
小A会陷入比减肥前更深的焦虑里,觉得自己没用,连少吃都做不到,同时还会担忧,会不会一辈子都瘦不下来了。
 
她缓解这种焦虑的方式也很简单——吃,而且吃的比平时还要多。
 
 
这种情况,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
 
分明已经很优秀的人,却并不满足于现状,拼了命去追逐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

又因为过分努力,导致不合理的自我消耗,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到了最后,连普通水平也达不到。
 
几个月前,我在“全民故事计划”公号上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张伟,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按理说,进入顶级学府的他,应该是自信的、对自己高度认可的。
 
然而,他并不开心。
 
不仅不开心,甚至还有点抑郁。
 
因为,在这个环境里,他离完美远之又远。
 
比如,张伟不过是玩票似的学了几年钢琴,而有个同学的水平则是能弹高难度的世界名曲,参加钢琴比赛也能拿奖。
 
比如,化学课的随堂小测,同学考了92,而他只能拿到70多分。
 
这些都令他沮丧。
 
当初入学时,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排名年级前20%或30%,考试后,却发现自己离目标差太多了,于是开始拼了命地学习。
 
但一切显然没有如他所愿。
 
他陷入了一个走不出来的死循环。“过度的焦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结束一天无效的学习,想到其他同学又学了多少,又把自己甩开了多少,导致了他更深的焦虑”。
 

后来,他发现自己得了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躁郁症。情绪会不断在两种极端状态里切换,不是狂躁,就是抑郁。
 
他开始对未来过分忧虑:毕业、考研、找工作……每一件事都像一座向自己压过来的山。
 
到最后,只有用自残的方式,他才能够平静下来。
 
小A和张伟,像是走入了人生的恶性循环。而起因,都是追求超出自己能力外的目标。

或者说,追求完美。

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甚至有时就是我们自己。


2

追求完美,是万恶之源

小A的减肥计划失败,并不是她的错。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够不到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
 
能明显看出有问题的21天节食计划,我们不需要警惕。张伟所遭遇的根本看不出问题的完美准则,才是“万恶之源”。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期待:
 

毕业论文不怎么改就写得很好;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顺利找到工作;

刚成为父/母亲就能游刃有余地照顾孩子;

……

 
事实上,做到这其中的任何一样都很不容易,但却有不少人,认为这些都该是理所应当的。
 
正是对这些不合理目标的追逐,导致了我们的焦虑,甚至毁掉我们的生活。
 
《及格家宣言》的作者雷·本内特在书中略带不满地控诉:
 
“有多少成功的事业背后是不幸的婚姻?
有多少有才华又勤奋努力的人由于压力过大,焦虑到夜里都在磨牙,几乎不运动,且每周都喝到断片?”
 
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吗?
 
不尽然。
 
“虽然‘最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无公论,但不管它是什么我们实际上都做不到。”
 
在遥不可及的标准之下,我们无论做成什么样,都不够好。
 
很可能在已经透支的情况下,还要接着消耗自己。
 
仿佛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日复一日,徒劳地去推一块并无可能到达终点的滚石。
 
那么,我们该怎么让自己从苛刻的标准里解脱出来呢?
 
有位Ted的演讲者提出了一个很硬核的解决思路:“把事情做得很糟。”
 
       
这个观点乍一听好像很离谱。
 
因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去做一件事,人们都会倾向于把它做到精益求精,再不济,也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及格线。马马虎虎完成,也不算太坏。
 
追求把事情做糟,似乎有点骇人听闻。
 
那接下来的这个结论可能也会让你觉得有点诧异——正是对所谓“精益求精”的追求,导致我们做得更差。
 
小A和张伟的遭遇就是例子。
 
还不信?
 
那先试着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
 
你会不会因为觉得准备不足,而推迟开始某件事?
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事情都有点难以抉择,比如和谁约会,做什么工作?
你有过浪费大量的时间来决定你要做什么,最后什么都没做的状况吗?
 
我第一次看到这3个问题的时候,差点以为有人在我家装了摄像头。
 
试着对号入座一下,你会发现这的确是大多人生活的常态。
 
而在雷·本内特看来:
 
“追求完美正是完成任务的天敌。带着追求完美的心态,就会几乎无可避免地将事情推向神经过度劳累、困惑和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之中。” 
 
事实上,“ 平庸的人反而比那些不断追求完美的人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
 
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一件事值得一做,那么有些时候就值得不完美地去做。”
 
这一想法,与作家GK Chesterton不谋而合,他曾经说:“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第一次就做砸。”      
 
认定我们将会把事情做得很糟,很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于完美的迷信,让我们有勇气重新出发。
 

被躁郁症困扰着的张伟,最终选择把真相告诉了父母。
 
父母为他破解担忧的方法是:把最糟的结果抛出来。
 
“以毕业为目标,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其他都不重要。哪怕挂科,只要补考过了就行”。
 
“读不了研就做其他工作,没什么大不了。毕不了业的情况虽然很不理想,但如果真的发生了,那就毕不了业呗。那么多高中文凭的人也过得挺好。”
 
当发现最糟的结果都也还能面对的时候,他突然没有那么害怕未来,也开始慢慢接受自己了。


3

先去做,失败了再说


演员韩雪曾经作过一个主题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演讲。


在演讲的开场,她给大家播放了一段音乐。
 
音乐结束后说,她说:“我知道弹得很不好,因为那是我弹的,很抱歉,这还不是本场最差”。
 
接着,她又展示了两幅画。
 
第一幅幼稚、缺乏美感。

       
第二幅笔法老练、成熟,画面很精致。


来猜猜哪一幅是她近期画的?

你大概率猜错了。
 
那幅笔法老练的画,是她年少时画的。
 
而那幅看起来稚嫩的画,则是她在20年后画的。



韩雪也为自己技艺的退步找到了原因——她长大了。
 
长大意味着我们变得越来越怕犯错,也开始秉持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的”的原则。
       
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学新东西很从容,大人学东西却很难受,那是因为太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好了。
 

但其实,比起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别好,做烂才是常态。
 
成功如大作家海明威,也说,“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黑镜》的编剧查理·布洛克对此也表示赞同:“不管我在写什么,我都会觉得这他妈写得真是屎。”
 
诚然,这样的道理可能每个人都明白,但没人愿意面对。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我们已经听了很多年,也常用来勉励别人。
 
但事实上,没几个人能够坦然面对失败这件事,因为失败的背后暗含着某种含义——“我太糟了。
 
比如,张伟会觉得在学习上的失败,意味着他整个人生的失败,甚至担心会因此失去父母的爱。
 
在心理成长书籍《看见成长的自己》作者卡罗尔·徳韦克看来,这样的思维方式属于“僵固式”。
 

有僵固式思维的人,像背着一个“时刻证明自己”的包袱,会把发生的所有事都看作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标尺。
 
也就是说,整个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场大型考试,任何一个失败,哪怕是极为微小的,对他们而言,都是在人生这张考卷上划上了一个红叉。

但要命的是,就算是场考试,也得给自己留足复习和模拟考的时间,回回都“裸考”还想拿高分,怎么可能不痛苦?
 
和僵固式思维模式相对应的,是成长式思维
 
这类人认为人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如果说“‘僵固式’思维会让你担心别人如何评价你,而成长式思维则会让你关注如何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他们不会轻易给自己下结论,而是认为自己可以从问题中学习,并能够通过努力,不断改善自身,把事情做得更好。
 
更好,而不是完美。
 
《美食、祈祷、恋爱》中的女主,刚到意大利的时候,要先学语言。
 
作为游记作家,她掌握了很多种语言,但意大利语,却学起来十分缓慢。
 
对此,她很不满意。
 

教语言的老师发现这一点后,告诉她:“在学新东西的时候,要对自己宽容一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其实是:“学习的最初,不好才是常态,但没关系,随着练习,你会越来越好的。”
 
卡罗尔·徳韦克也认为:
 
“仅在某个时间点上的一次评估对正确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多大价值,就更不用说能断定未来成功的潜能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长时间的学习过后,她甚至可以轻车熟路地运用一些意大利俚语。

你看,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善,其实并不会总是停在原地。

 
美国上世纪60年代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的你要胜过现在的你。”
 
这并不代表你不够好,而是说你始终有发展空间。

回望一下过去几年,你会发现,在各种方面,自己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进步。

也许是更擅长与客户交流;也许是学会了更多的菜式;又或者是更加了解自己的朋友。

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却实打实地说明了我们在成长。

从来没有哪一刻可以代表全部的你,但每一刻,都将见证一个更好的你。


—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